《好与不好》读后感2300字
《好与不好》读后感2300字
今天读P210页《好与不好》,提到作文质量好坏的标准问题,好与不好是我们读一篇文章的总体印象,至于究竟怎样的文章算好,怎样算不好,总得得一个标准出来才算客观有依据。作者认为是“诚实”和“精密”两点。诚实就是写出来的话是和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恰相一致。这原该不是问题。可是有时候受一些套话作文格式的影响,好做夸张之语;或是受社会流行观点的影响,对于自己的观点想法表示怀疑不自信,所以就人云亦云,言不由衷;或是怕人家以为自己的见解不够高明,为面子计,说些故作高深的话,玄虚奥拗,故意的让人不理解。这都不是诚实。叶圣陶等人的理论文章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是我非常喜爱的,有些人的理论就不是这样,使人怀疑他就是故意地要让人家看不懂,好显示自己学问的精深,这只能说他不诚实,不老实。 至于精密,是就语言表达说的,所谓的精密,就是词用得恰当,句子写得明白晓畅,意思表达真切完整,整篇文章的层次安排非常合理之类。一句话,表达了他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恰切周密。这方面例子太多,俯拾皆是。如鲁迅描写祥林嫂临死前的相貌: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算是个活物。这句里的“一轮”用得可是妙极了。把祥林嫂内心的绝望,表面的呆滞刻画得入木三分。试换做“转‘”眨“试试就知道这个词用得多妙了。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对教师的责任无限上纲上线,就像前些年流传颇广的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简直就是悬在老师头上的一把尚方宝剑,只要你没有教会某个孩子,这把尚方宝剑就会落下,宣判了你在教育上的无能;就像孙悟空被戴在头上的紧箍咒,时不时地要念一念,搞得老师都头痛不已,胆战心惊,身心俱疲。老师不是神仙,每一个孩子也不是神仙手里拿的那块石头,用手一点,即可成金。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尊重的阳光普照在每个学生的头上,把和暖的春风吹拂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把智慧的雨露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然后,静待花开…… 这段文字议论一句话的不当,采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表达得生动形象,这也是精密。求文字的精密当然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诚实”为先,只有想着往求诚实的路上走,必然要仔细揣摩词句的表达当不当,精密不精密。而文字的表达精密了,更能表现出作者求诚实的态度。 读了《怎样教语文》的最后部分,对写下水文一篇有所同感。教语文之初就得到这个方法,并有实行,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写作的能力有确实的提高。那个时候亲自和学生一起写同一个题目,同样的时间限制,写出来念给学生听,自己感觉很得意。最要紧的是坚持,可惜自己也没有坚持下来。我所知道的几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是坚持这样做的,比如前一阵刚刚去世的一个上海市曹杨二中的特级教师,忘了名字了,就是坚持这样做的,很令人佩服,能这样做的语文老师恐怕也是很少了。做好一件事情并坚持做下去,才能有成功。我现在都不太敢跟学生同台较量了。前一阵学校搞作文教改实验,提倡老师跟学生一起写作,又鼓起勇气写了几篇,然后就又放下了。感觉是能写的,可是不能坚持。不能坚持的另一个原因恐怕是觉得写下水文是小儿科,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不能给自己带来名利,眼里只有那些高深的论文了。眼眶高了,不肯下力气做这些小事了。这也是浮躁的表现吧。 文章最后提到教阅读也要下水,这点很重要。老师教学生阅读课文,要先于学生解读好课文,只有老师解读得正确而且深刻,才能教学生解读得正确深刻。现在老师文本解读的习惯也和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样缺乏。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呢?那就是会读会写。给一篇陌生的文章,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地不乏深刻地解读出内容和形式的奥秘;给一个题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文辞通畅,立意鲜明。能做到这两点,大概就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了。如果根据这两点每年来开展一项语文老师读写基本功的比赛,我想是很有意义的。大学里学习的那些文学史的书是不太算数的,那毕竟是死的知识,现在学汉语言的大学生所缺乏的恐怕也是这两方面的知识。对文学史的知识了解得多,但是对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不够强。 多年前吕叔湘批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原因何在?从老师的素质来说,恐怕是个原因。似乎语文是谁都能教的,只要识字。之所以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就是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所谓的专业素养不是只拥有那些静态的知识,而是那些怎么做的知识,即程序性的知识。简单说就是,你要知道教学生怎么读才有效,你要教学生知道怎么写才有效。你要教学生知道,你自己当然先要知道。你要能做给学生看,做给自己看,以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语文老师。这个跟考试成绩似乎不是特别成正比。考试成绩好,但是老师的语文素质不一定高。因为可以靠题海战术,靠逼迫学生死记硬背得高分,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在用这个方法维持自己的饭碗,有的还维持得不错。但是,真正的好成绩不是这么来的,一定是教给了学生方法,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了学生的素养,自然而然地得到的。如果靠前一种方法,可能得了成绩,但是一定是让学生丢了学语文的兴趣,前一阵搞调查,语文列在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就是个证明。最好的是既要成绩,更要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科的教改实验特别多,但是不管什么方法,最重要的应该是提高语文老师的素养,没有语文老师的素养,一切的教改都是有限的。前些年有所名校搞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大家都去学,也请来自己学校展示,但是老师的素质并不高。一时的效果是有,但是还是有限,离开了老师让学生完全自主的讨论学习恐怕不行。老师毕竟要发挥主导作用。有的课上,上课老师无论学生答出什么答案都一律肯定赞扬,实在无语。自己不能回答学生的提问,就发动学生纷纷下位跑到听课老师跟前去请教。场面蔚为壮观。其实是不合理的,展示课应该展示的是日常条件下的课,不可能有听课老师供你选择解答。现在想来很搞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