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1 要为知识建立一个框架或者地图。当读书多了之后,会发现许多知识有融会贯通之处,新知识和已懂的旧知识会相互呼应或冲突。这时候,最好为知识建立一个体系框架,这样所有知识会自动归纳入位,记忆起来更加简单,也能加深理解。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比如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康德提出辨别是非的能力天生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这就很自然让人联想到他们的观点与王阳明在1508年龙场悟道提出的良心学说高度相似。不过还是建议在面对庞杂知识内容时,应当花时间有意识地梳理知识框架或者地图,虽然刚开始会比较繁琐,但此后一旦有新知识进来,能够快速检索定位在地图上的位置,整体而非孤立地理解新知识点。《苏菲的世界》以时间为线索,较为完整地描述了人类主要哲学观点全貌,但问题在于每个观点:1)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继承和发展,单独理解有一定障碍;2)只介绍了概要思想,想要深入理解需要进一步扩展阅读。因此非常有必要按照自己的理解绘制知识框架。(见文后附图) 2 哲学的作用在于通过思考证明我的存在,通过行动找到人生的意义。这句话既对也错。我很喜欢黑格尔的一个认知观: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要把各种哲学观点放到历史进程中理解,而历史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的,犹如一条河流,不能说流到哪一个点才是“最真”的河,任意一处的河水流动都受到上游河水涨落和当前河床河岸的影响。但是历史这条河流是“有方向”,或者说“有目的”的,总体上历史都会朝着人类越来越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方向前进。因此理性永远是动态的,或许他能无限接近真相,但永远无法到达那里,毕竟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回答:大爆炸之初的物质是哪里来的? 我也认可萨特存在哲学的部分观点,我们就好像是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这种自由使得我们的选择更加有意义,我们注定要自己创造人的本性和生命的意义。但又或我“不得不”认可存在主义,如果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恐怕会感到无聊、沮丧甚至绝望。也许人总要为自己的存在找点意义,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3 本篇的封面来自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楚门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电视剧的主角,他周围所有的场景和人物关系都是导演设计好的,都是虚假的,楚门的生活24小时不间断地直播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电影的寓意和《苏菲的世界》有相似之处,或许导演的确从中借鉴了灵感。虽然楚门在发现真相后,做了个喜剧性的收场,但仍然挡不住升起一股对楚门和苏菲命运的悲凉感。这种悲凉感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感受。看似荒诞的安排就一定是假的吗?或许只是我们对真相了解得太少,而此时上帝正在看着思考的人类发笑。 4 “人生如星尘,我们只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地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