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读书名言 >

读书名言

《钢的琴》读后感1200字

读书名言2021-03-24193举报/反馈

《钢的琴》读后感

申平的微型小说《钢的琴》刊发于2018年4月的《小说选刊》,反复阅读,爱不释手,觉得是写精准扶贫中难得一见的好文章。小说的梗概是这样:贫困户吴更里有一架精美的钢琴,他宁可贫穷,得不到政府名正言顺的帮助,也不愿意卖掉这钢琴。这样做既是为了纪念父亲,更是为了留给儿子、孙子。他坚信,未来自己的家里会出一个钢琴家。
   《钢的琴》短小精悍,全文不到1900字,但是情节跌宕起伏,尺水波澜。开篇写到,扶贫工作组进驻村子第二天就发现,村里最困难的一户人家——吴更里,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生计全靠他种地打短工维持。不扶他一把力,靠他的努力,很难摆脱贫困。精准扶贫扶就是要扶这种对象,可他竟然长期没有被列入扶贫对象。小说开头制造悬念,扶贫有何猫腻?村干部会受到何种处罚?读者不禁心生疑惑。情节继续发展,村支书抛出实情,吴更里家里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情节舒缓下来,没有列入扶贫对象,事出有因。干部的话是真的吗?眼见为实,的确如此:这间房里什么杂物都没放,就在屋中央摆了那架钢琴。它一尘不染,气势非凡地雄踞在那里,霎时使这间土屋蓬荜生辉。行文至此,又再生悬念,贫穷的家里哪来钢琴?偷来的?抢来的?以不合法手段得到的?所以村民反对允将吴更里一家评为扶贫户。扶贫工作队的入户走访,吴更里道出实情,父亲曾经承包工程,挣了钱给他买钢琴,但是后来工程拿不到钱,死了人,父亲最后跳楼了,吴更里家陷入了贫困。此时感觉小说谜底揭开,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卖琴致富,水到渠成。但是高潮再起,卖钢琴的建议遭到拒绝,因为吴更里说:“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这样的回答,无疑让人震撼。小说的结尾,“我”梦见了吴更里在钢琴演奏会上精彩演奏……内容由实转虚,如同一首荡气回肠的乐曲,结尾轻缓优美,余音绕梁,留给读者深深的思索。
   《钢的琴》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准确再现了新时代的农民形象,除了寻求物质的发展,更有精神文明的追求,即使遇到困难,遭遇挫折,梦想依旧在。借用余秋雨的话说,“这是一个高贵的家庭”。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广袤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也不是那座山,梁也不是那道梁,房也不是原来的房,人也不是原来的人。从精神到物质,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吴更里的父亲作为包工头,挣了钱,给儿子买钢琴,他就有了高雅的追求精神。虽然他失败了,自杀了,让年仅10岁的吴更里挑起了家庭重担,二十年过去,依旧无法摆脱贫困,当然成为钢琴家的梦想破灭了,但追求精神文明的种子在吴更里的心里扎了根,发了芽。可惜吴更里钢琴梦无法实现,儿子也不是弹琴的料,但是吴更里像新时代的愚公。他说:“我就想,将来我还会有孙子呀,孙子也会有儿子呀。我就不信,我家里就出不了一个钢琴家。”作品成功刻画了一个有志气、有追求、稍显执拗的新时代的农民——吴更里,让我们刮目相看的新农民形象。其实,你去甘肃农村看看,许多因学致贫的家庭,哪一个大学生的背后,不是挺立着砸锅卖铁也要供给孩子上大学二得农民父母?面对他们,我们无不肃然起敬。
   小说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其实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从吴更里父亲作包工头赚钱买钢琴到老板跑路他赔光自杀,一直到吴更里所处的时代的大战役——精准扶贫,两代人的经历,恰好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民奋斗的历程及其艰辛。成功,失败,奋斗,不忘初心,过上美好生活!特别是给孩子买钢琴这个中心事件,让我们想起了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许多家庭,经济拮据,但都勒紧裤带给孩子买钢琴。昂贵的辅导费,考级时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长的考级队伍,焦虑的家长,恨琴的孩子,无数个期待孩子成为第二个郎朗的家庭……但我们的钢琴梦从未破灭。
   一篇好小说,主旨更是耐人寻味。吴更里的那句话,“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让每一个人都在思索,走进新时代,大部分人早已摆脱了贫困,我们活着还要为点啥?你为的是啥?我为的又是啥?一个个新的追求目标,就是我们的梦想啊!没有梦想的人,是浑浑噩噩的;而没有梦想的民族,是迷惘的。有了梦想,即使像吴更里暂时贫困,但我们生活有奔头,思想有寄托。
   小说中吴更里目光灼灼,口气坚决,咬铁嚼钢,我们坚信,这个质地比钢铁还硬的汉子,一定能摆脱贫困,我们也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