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读书名言 >

读书名言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读后感1200字

读书名言2021-03-24143举报/反馈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读后感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发表于《人民文学》(发表时标题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王蒙创作的短篇小说。它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的文学作品 。1957年反右扩大化后,这篇小说被打为毒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它被称收录到《重放的鲜花》中,得到平*。读了这篇小说后,其他的不谈,我就我想谈谈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留给我的印象以及它们带给我的反思。
首先,我们来看看三个“大人物”。
第一大人物:“圆滑的世故家”——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作为组织部的实际负责人,他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经验丰富,做起事来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是他值得人们称赞的一面。然而,他也有着让人诟病的另一方面,他沾染上了**的习气,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还为自己冷漠麻木的行为创造了一套“完善”的辩解理论——口头禅“就那么回事”。事实上,他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也有看充满理想主义的小说,但是面对错误的东西,他不主动去干涉,这一切都要归根到他的领导艺术——条件成熟论。
第二大人物:“爱套概念的理论家”——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讲“概念”、谈“原则”、“扣帽子”是他的工作特色,凭借这些,他成为了“少壮有为”的干部并为此自鸣得意。年仅二十七岁的他官僚气十足,会充领导拉长声音训人,写汇报能硬扯例子分析问题,用小说中的话来说,简直是“他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

第三大人物:“独断专行的**者”——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
他脾气暴躁,喜欢推卸责任,工作上却又不负责任,躲在办公室里,也不去接触具体生产情况,只是批批文件,下下棋。对待同志的意见,更不虚心接受,反而说到:"提意见是好的,不过应该掌握分寸,也应该看时间,场合”,把别人提意见的行为说成是“侵占党支部讨论国家任务的宝贵时间”,**派头实足。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第一小人物:仍存有理想的妥协派——赵慧文。
她美丽、大方,“两只大眼睛闪着友善亲切的光亮”。她也曾和林震一样,怀着青年的热情,对许多坏的现象看不惯,提了许多意见,但是,几经碰壁后,她慢慢地妥协了,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抱有希望,只是少了斗争的决心,直到林震的到来,她才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她这朵鲜花才得以重放。
第二小人物:“娜斯嘉式闯将”——林震。
一方面,对于干部工作中出现的麻木、拖延、不负责的态度,他积极向上、认真负责,拥有娜斯嘉式的精神,敢于指出刘清泉的**作风,与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据理力争。另一方面,由于不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他在斗争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也曾感到迷茫,产生了“等待自己成熟了以后再干预一切吧”的想法,实际上,这实际上是刘世吾所倡导的“条件成熟轮”的思想。然而,他终是活生生的闯出了一条道路,厂里的乱象得到了惩治,也唤醒了赵慧文青春的活力。他,真是一个闯将!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的两点体会。
第一,当今社会需要“娜斯嘉式” 的闯将。
这篇小说是被收入了《重放的鲜花》了的,时至今日,“鲜花”重放了吗?小说中的**现象今天貌似仍存在,而且数量还不少。 “娜斯嘉式” 的闯将哪里去了呢?
一个机器用久了,一些零件会坏掉,需要换上新的零件;同样,一种体制运行久了,一些干部会腐朽,需要换上新的干部。然而零件出了毛病,可以很容易的检查出来,但干部出了问题却是难以检查出来。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厂里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和作风,赵慧文、魏鹤鸣和林震都反映了情况,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说是“条件不成熟”,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说这是“冒犯领导,不服从组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都不愿意打破这个局势,整个领导机构一团和气。直到最后面临着舆论和更高一级领导的压力时,两人才出面解决问题。如果没有林震这样的闯将,我们难以想象,这样的情形将会持续多久,带来多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需要“娜斯嘉式” 的闯将,需要林震这样的青年人,尽管这样的路是极其难走的。
第二,于个人而言,一个有着共同愿望与志向的知音很重要。
对林震,赵慧文她坦率地说出了心中的苦闷,还谈了自己对韩常新、刘世吾等人的看法。林震从中深受启发:“人应该在斗争中使自己变得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斗争!”解决了心中的困惑。而同时,受林震的影响,赵慧文也恢复了青春的活力。从中,我认识到了同伴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离不开同伴的帮助,相互扶持,脚步才能走得更踏实,迈得更远。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