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1000字
翻开《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文章开头序言的标题就吸引了我“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所言“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与其说这句话是写给读者的不如更应该说是写给每个家长和孩子们的话。这本书虽然是由三个作者所撰写的不同的几个篇章但是整本书的终旨还是教导家长不要一味教育孩子而是学会如何跟孩子一同成长。这本育儿书犹如一盏温暖而明亮的路灯照亮且指引了我们一些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使其能够明白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你不仅仅是一个领路人更是一名重要的陪伴者。 书中的很多事例和金句都能给人以启发。例如第一章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里面有句话让我颇有感触“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源于爱啊”是啊!孩子们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但是往往又被所谓的“爱”给绑架了,因为爱让孩子从小学习各项技能:跳舞、唱歌、绘画、游泳为的就是让孩子和同龄人比不输在起跑线上;因为爱孩子从小让他们只懂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让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因为“爱”双休日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和培训班,这些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们的肩上让年幼的孩子喘不过气来。家长做这些都是从爱孩子的角度出发,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内心自己的想法、他们真正渴望的东西。在这里我要举一个自己的亲身体验的例子女儿上小学一年级那会儿,因为我那时刚入职工作比较忙下班要到五点才能回家她爸就更不指望了!家里只有我婆婆接送她上下学。她每天三点十分就放学了,我婆婆把她接回家后就无暇顾及她做作业了,经常是我下班回到家,她还在磨磨蹭蹭的做作业。这些当时都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直到学期期中考试考成一锅粥,我这才急了。赶紧四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晚托班。终于女儿被送进了晚托班,我也跟着舒了一口气,感觉在家坐着就能收获女儿的好成绩了。补习班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我去接她放学,发现她闷闷不乐的样子很不开心,到家后我耐心询问原因,她一边哭一边告诉我补习班的作业太多了。这下轮到我反省了!是啊,她才多大点就要白天上学晚上还要上补习班到七点半。在她这个年纪学习负荷已经超载了。我们让孩子上学的目的不是让她成为学习的机器或者作业的奴隶。我们也是从小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长大的。我们无法改变制度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从容一点、宽松一点给孩子喘口气也让自己放松一点。女儿从补习班回来之后,我自己耐着性子教,期中考的时候成绩也还可以。所以结合本书的理论应该适时地做一个理性的主动型家长;不要去试图改变孩子,让她屈从你的思维,成长为你理想中的样子;要顺应孩子自己的天性和天赋;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她遇到的问题、时刻保持童心、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不要一味让孩子听话,更多的时候应该反过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按捺住自己焦躁的情绪,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摘自第八章《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歌德说过:“有错必纠是对的,但鼓励他人上进的效果更好。持之以恒可以教会孩子行为准则,但是鼓励孩子却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中国有一句古话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只有在鞭策和呵斥中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我们的本意是督促孩子学好,但不幸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用这种方法。对于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是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主见、孤独迷失的下一代。时代在进步的,育儿经验也在日益更新。作为师长,我们对孩子所说的每句话都可谓是掷地有声,尤其是批评的、讽刺挖苦的、人比人的等等这些都决定未来许多年里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所以从现在起改变还来得及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标签、不要随意批评孩子、不要讽刺挖苦孩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注意他们的长处,用鼓励唤醒孩子的心房、树立孩子的自信,助孩子自信前行。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父母长大、成熟、进步的过程。我非常赞同安妮·拉模特说过的话,养儿育女就是要学会放手、要淡定,做父母的应该消磨锐气,凡事顺其自然。孩子的人生由他们自己去书写,我们只要学会放手,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陪伴,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www.taik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