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读书名言 >

读书名言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2200字

读书名言2021-03-25169举报/反馈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2200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提到:“人们在做相同的事的时候,由于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的意义决定了各人人生境界的等级。”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境界的理解程度,也决定了这个教师的发展等级。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完,觉得亲和力十足,在于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尽显她的慧心和钻研!

 

·壹·没有问题的教学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书中“和学生问题的碰撞”这块内容。

 

原来的我,总是要求教到哪一课就把那一课教透,把自认为是问题的部分分析透彻了,最终必定以没问题收场。学生似乎也看出我的这个“掌控”意识强烈,也就点头附和着。

 

再后来的我,课改开始了,我也与时俱进了一把,在预习这部分内容中加上了一项“提出问题”,学生们倒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还真是我没想到的,碰到这情况我的处理方式是拿出来让同学们讨论解决,或者我最后给个我的见解。形式仍是最终以“没问题”结束。

 

记得上学期上《松鼠》这一课时,到了“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当我们都在感叹作者把小松鼠描写得是如何的可爱、聪明,有个学生举手问道:“通过这位作者对松鼠的描写,感受到作者应是很喜欢松鼠的,但为什么结尾处写到‘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呢?”

 

当时的我心里“咯噔”一下,对啊,为什么呢?我如何对答呢?我需要些时间,于是我让学生讨论起来,但肯定的是这一定是个好问题!

 

学生们讨论的还真热闹,谈到了“这是败笔”“这的确血腥了些”“谁会把自己喜爱的动物吃了,杀了呢?”

 

我当时就想一定要给个结论给学生,不然这课不成功。我把自己的理解告诉给学生:“从文章体裁看,这是篇说明文,所以作者是从客观上给读者以全面的认知才加上这句话的,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用途。”

 

说完,下课了,学生似懂非懂的看着我,我仓皇而逃……

 

事后,我查阅了各个资料,原文,我才发现这是编者改加的一句话,作者自己根本没有这句话的。我惋惜我的独断,我惭愧我的教法。虽后来又和学生解释了一遍,但总感到遗憾越来大,时间的推移,历史的重演,自己不断的问自己“语文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呢?”

 

·贰·一辈子学做老师

 

当看到于老师说:“在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语言交流,思想碰撞,问题探讨就不浮在教材的表层,而是有一定的深度、一定的拓展,学生从中体会到求知的欢乐。”想着之前的我,面红耳赤,多少次火花被我随意的掐灭了?多少次问题的提升被我刻意的拗断了?学生的求知欢乐又是多少次让我消灭了?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反省中……

 

改进是必须的!

 

于漪老师真情告白“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阅读完后:于老师“学做教师”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回顾与反思”。细细读来,感觉于老师的“回顾与反思”也是不断精进的,似乎有这样三个层面:

 

①于老师用“教后”记录下自己教学上的点点滴滴,逐步清晰教学中的是非得失;②于老师不断地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比”与“量”的过程中,找自己的不足,学别人的长处;③于老师在学理层面上,积极表达、提炼,那么多年的不停追问,学习与反思,最后让于老师有了创造性的突破,实现自身学术理论上的一次重要跨越,奠定了于老师独特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第一,于老师的“教前”“教后”。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课有时上得很‘顺’,学生全程关注,或神采飞扬,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自己也心情舒畅;有时课上‘毛’了,疙疙瘩瘩,学生或无精打采,或迷惑不解,课堂气氛呆滞,自己也惘然若有所失。为何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其中必有原因,那就需要坐下来认真地静思回味,寻求答案。对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许多是来之于语文教学实践。于是,有了“教后”,课后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增强自觉意识。

 

第二,于老师的“两把尺子”。于老师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这累累的创伤就标志着你生命前进了一步。于老师说:“我确实是累累创伤,我随便打开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讲出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这些缺陷、不足,激励我向前奔跑”。

 

于老师说: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比的,可是比什么,和谁比,我觉得其中非常有讲究。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于老师就是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于老师说:“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

 

第三,为了从学理的层面,也就是从语文和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基点上说清楚教文育人这一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于老师进一步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教育看教育。这种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反思——批判精神,是后续教育行动的内在动力,又是后续教育研究的人文火种”。积极表达,将自己已有的思考、智慧整理出来。这是一个无休止地自觉地向自我挑战的开始。

 

于老师曾经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过一封长篇复信,被认为是一篇美文,信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永不满足”,这个坚定的信念让于老师不断地“向外,拓展世界;向内,发现内心”。我一定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行动来诠释语文教师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