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读书名言 >

读书名言

《男磨坊》剧本读后感 - 读书笔记

读书名言2021-03-25125举报/反馈

《Art(YasminaReza)/男磨坊》剧本读后感

读的是"Art" (Yasmina Reza) 英语翻译版 剧本和黄子华主演的港版《男磨坊》剧本(据说是粉丝做的transcript,不是官方正式剧本),法语版原作应该还在海上漂着,不过反正我也没指望看懂。

这个剧本除了人物时不时打破第四面墙开始自我介绍或者内心独白这种形式让我觉得很unsettling之外,原本应该是我的型。三个男性角色,在一段走不下去的友谊中纠结暴跳,互相看不惯受不了又散不了伙,开头语言简单直白快准狠,非常符合我的口味,但到后面需要经常查字典的高潮部分就觉得有点走远了。当然我也不能说完全不理解这种漫长的僵尸友谊,可能曾经是 soulmate 般的精神亲密关系,也一直保持交往,然而渐渐地很多年后终于觉得已经不再有什么 in common 的东西,以后恐怕也不会有了。这是事实,让人沮丧,悲伤,愤怒,也让每个分歧都分外扎眼,不满越积越多,忍耐消磨殆尽,动不动就恨不得立刻绝交。但同时相互之间又不可否认存在另一种 in common,一种只有时间才能堆出来的熟悉,对方的价值观、审美、癖好、缺陷,一切了如指掌,随时可以轻易逗乐对方,或是激怒、刺痛对方,也知道对方对自己亦如是。这熟悉不一定是温馨默契,甚至可能越来越让人烦躁窒息,但这段关系已经与自己这些年来的自我价值塑造相互渗透,无法分割,无可取代,很难洒脱丢掉,要说另找他人从头再来,就更是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再有这样的精力耐心甚至意愿。所以剧本里三个朋友失心疯地专挑痛点互相攻击,事后又强行补救,从逻辑上来说是有合理性的,偏激刻薄可能也是出于对这段关系仍将长久持续下去的信心和绝望,让我难以投入的,应该主要还是角色人设。

Serge 高价买入一幅现代艺术油画,引发了这次友谊危机。关于三人与这幅画的关系,唯一可以确定的是Marc的绝对厌恶,虽然剧本中也说了,他并没有资格评判这幅画,而且他的厌恶已经超越了画作本身,更是针对这幅画代表的东西,包括社会流行审美,以及 Serge 为追逐流行放弃自身独特性,乃至否定 Marc 的独特性,而在 Marc 的概念里,独特性是友谊成立的基本前提,这种否定就是最大的背叛。Serge 常年热衷逛画廊,买下画后急切向朋友展示,我比较相信他无论审美如何,对这幅画是真的喜欢,而不只是为了虚荣和刺激 Marc,当然在 Marc 的粗暴反应之下这份喜欢会动摇还是更加坚定就难说。至于鄙视链底端的 Yvan,可能为了讨好 Serge 而假装喜欢这副画,也可能为了讨好 Marc 而假装不喜欢,感觉剧本倾向于把他设定为前者,我其实更愿意相信他像我一样对艺术毫无概念但偶尔也可以被一些不明所以的东西触动。三个角色作为从事主流行业多年的成年人,要像 Marc 那样绝对自我中心,或者像 Yvan 那样绝对绕着别人转,我觉得其实都挺难的,虽然我从每个角色的观点和性格中都可以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但在最体现价值观的情绪爆发点要共鸣就还是摸不到抓手。

三人友谊危机的另一个原因,或者说更直接的原因,是权力关系的变动。权力关系也许可以说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最初关系建立时,或是平等互益,或是一方主导一方追随,随着时间推移,难免发生智识上的较劲,情感上的操纵,加上个体的人生际遇不同,成长速度不同,对这段关系的依赖程度不同,当初始权力关系出现动摇扭转,这段关系本身也往往很难平稳过渡。Marc 一直相信自己是三人中毫无疑问的精神导师,Marc - Serge - Yvan 是天经地义的等级关系,是自己一手打造了 Serge,而 Serge 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他的崇拜给自己赋予的意义,Yvan 胆敢把两人放在同等需要讨好的位置上,就是不可原谅的冒犯。Serge 为 Marc 的这种关系认知感到震惊,在他心目中,Marc 可能只是个特立独行的朋友,可以帮自己与正常无趣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划清界限,但 Marc 的傲慢顽固现在已经成为自己追求进步的阻力。Yvan 习惯了另外两人不把他当回事,也没打算跟任何人争高下,只求靠扮小丑在这个多年的友谊当中保留一席之地,但即便是他,听到 Marc 如此直白不把他当人的言论也难以接受,然后以他特有的愚蠢和软弱把矛盾进一步推向高潮。权力关系的表现可以让人物关系层次更丰富,但我觉得这方面处理得不够好,以 Marc 的自我中心,可能确实不会注意到 Serge 对他的真实看法,但以 Serge 的敏感,这么多年完全没有意识到 Marc 自认精神导师不太现实,于是对相互权力关系认知差异而导致的矛盾爆发,在我看起来也就有些为爆发而爆发。

总的来说,这个不长的剧本从自我认知到人际关系到艺术文学塞满了各种 point,不知道如此受欢迎是不是就因为讲话够狠 point 够多,但我个人感觉这些狠和多都有些生硬,一定程度上角色成为了 point 的载体而不那么像人,于是这些 point 就更像直接发射,而不是让我通过对人物的共鸣来感受。

比起逼我查字典的英文版,港版在剧本上做了一些通俗化和柔化,但除了文化背景的本地化处理(比如涉及的文艺作品、餐饮等等),基本上很忠于原作,又翻译得非常流畅贴地,几乎可以当作本地戏看,不知道方言是不是在写口语时会有一定优势。另外,不同的表演方式可能也会让观众对角色和人物关系有非常不同的观感,英文版剧本的场景和人物动作描述比较“客观”,港版一些括号中的表演描述就添加了许多诸如“落寞”、“倔强”之类的形容词(当然港版这个不是官方剧本,怀疑就像台词transcript,是粉丝对这个版本表演的理解),从这些词就可以看出,这个版本的表演与我读英文剧本时候的脑补有很大差异。

听了港版演出盗录音频之后,更确定了表演对观(听?)感可以有非常大的影响。也许是我太习惯脑补英国人的一些喜剧风格,在剧本里看到的都是残酷阴冷的精神审判,几乎没有笑出来的地方,而这个港版表演完全是喜剧节奏,每一个停顿都可以成为笑点。对话还是那些对话,发生冲突,搁置冲突,委曲求全中酝酿更大的冲突,各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刻意的欲言又止,见缝插针的情绪发泄,所有这些剧本上很可怕的东西,以一种好笑的方式表演出来,就让我觉得,这简直就tm是我。Marc 这个高高在上脾气暴躁不可理喻的角色,由黄子华演出来也带上了一层贱贱的可笑,有个地方还听到观众笑骂他衰。估计是导演和他自己都想把他最受欢迎的舞台形象糅合进去,幸好这个糅合并不怎么突兀,也达到了喜剧效果,虽然我觉得还是无法挽救我眼中角色基本设定上的硬伤。根据演出后的座谈会音频,香港话剧团在此前不久也排过这个戏,而且是同一个导演,但观众认为角色演绎有不同,不知道具体是怎样的差异,有没有改过剧本。扫了一眼油管,看到一个法语版,决定不勉强自己了。

就这些吧,这篇文写得太久,久到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让我们为僵尸友谊地久天长干杯。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