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感言 > 读书名言 >

读书名言

论王朔《看上去很美》的蜕变 - 读书笔记

读书名言2021-03-25195举报/反馈

王朔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创作分期,而其创作的分水岭就是《看上去很美》。1992年后,先后创作了《顽主》、《过把瘾就死》等作品的王朔进入了创作的停滞期,在明显的创作断层之后,王朔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蜕变,从原先油滑而酣畅的痞子文学风格转而变得晦涩艰深,开始对人生和人类的精神状态进行探索,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
   【一】
   具体说来,王朔的创作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分期,这两个分期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王朔创作的分期和每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了解一下每一个分期作品的基本特点。
   王朔创作的第一个分期主要是从1984年到1992年,在这个阶段,王朔创作的作品包括了3部长篇小说,21部中篇小说和6篇短篇小说。在本阶段的创作中,王朔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商业化风格,其写作的题材主要来自于他所能接触到的日常生活,其创作以群体描述为主,擅长使用聚焦风格。这一阶段王朔的作品也存在一定的风格转变,一开始的时候王朔的创作风格以一般的言情为主,主要代表作品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而后其创作风格渐渐转向以调侃为主,呈现出明显的痞子文学的特色,这个阶段的代表作是《顽主》,再之后王朔渐渐告别调侃,作品的基调变得趋于深沉内敛,这个阶段的代表作有《我是你爸爸》、《过把瘾就死》、《动物凶猛》等。虽然说,在王朔创作的第一个分期中,其创作风格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其基本格调还是一致的,其创作理念在于反叛传统,通过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诉说来博取读者的眼球,具有明显的商业特色。
   王朔创作的第二个分期则是在其1999年创作《看上去很美》开始,直到如今,在这个分期中,王朔的作品以心理小说、哲学思辨为主,尤其是创作的后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自传式叙述方式和个性化纯文学写作风格,主要探索作者精神层面的情感。除了《看上去很美》以外,这一分期的代表作品还有《死后的世界》、《和我们女儿的谈话》等,其作品创作越来越趋于文学化,不再诉说世间百态,不再贯彻读者至上的原则,而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探索人生终极。
   《看上去很美》是王朔创作的第二个分期中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其创作发生蜕变的标志性作品,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主人公方枪枪和一群孩子在文革初期生活的经历,在教师的心中,方枪枪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方枪枪在始终得不到小红花的过程中对小红花失去了兴趣,从而展现了一代人在特殊历史阶段的生长经历。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寻根小说,作者王朔通过对童年的回忆来进行内省,展现了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从而进行一代人的生活本源探索,反思社会人文的根源。
   【二】
   小说展现的是相对静态的叙事方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叙述过程中人称的变换来感受到文本的人物所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在王朔的早期作品中,在对人物形象的叙述方面,呈现出群体描述的特点,王朔所描写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在人性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共同点,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为例子,其中的人物形象张明呈现出反叛人生的特点,对生活感觉迷茫,采用率性而为的方式来生活,这样的人物在早期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有呈现,如《浮出海面》中的石岜等,都是如此,他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世俗化的影子,展现了痞子文学的特点,这表现了作者对于世俗文学和大众视角的主动靠近。王朔在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其笔触是外在的,主要通过言行来进行描述,但是很少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但是在《看上去很美》等王朔后期作品中,这种群体描述的叙述方式完全被自传式的叙述所取代,人物形象更为模糊,缺少了群体性,王朔所描写的不再是“他者”,而是其自己,作者王朔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来对自己的个人生活进行审视,他不需要给人物形象带上面具,他笔下的“北京老王”其实就是作者自己,是距离王朔内心最近的人物,通过这种自传式的描述,作者和自己笔下的人物浑然一体。可以看到,在王朔的后期作品中,他的人物形象趋于模糊化,不管是什么身份,是方枪枪还是北京老王,都带着作者自身的特点,他不再描写世态群像,而只是专注于描写自己本身。
   事实上,在早期“顽主”系列中的主人公都是作者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考虑而选择的,这并非作者本身的意图,也不能从中看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探索,而后期《看上去很美》等作品中的北京老王等人,这才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作者用自传式的叙述来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
   小说中的叙述视角指的是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采用视角变换等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作品描写。在王朔早期的作品中,他并不太关注叙述视角的问题,一般都采用第三人称内聚式的视角来进行描写,例如其早期代表作之一的《顽主》就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进行描写的,小说围绕着主人公于观、马青、杨重的公司来进行描写,使用了大量的对话,让读者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到整件事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身上所体现出的典型性。
   但是在《看上去很美》之后,这种叙述视角就发生了变化,由于王朔主要描写的是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行的是自传式的描述,所以他自然要使用第一人称来进行描写,除了用第一人称来描写以外,作者还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互交叉的方法来描述。
   《看上去很美》这部小说的叙述者“我”,和作品中难道主人公方枪枪其实是同一个人,但是方枪枪和“我”却并不是完全融合的。在文本中,方枪枪是作为被叙述者的形象被“我”叙述出来的,这使得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我”在叙事上的冷静,“我”在讲述自己,也就是方枪枪的故事的时候,其表现的是一种加工过的情绪和感触,将自己的经历进行陌生化处理,让读者感受到“我”的冷静和在思想上的成熟。
   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展现个性化,描写只有“我”才能够看到的事物,体现了自传式的叙述,只要是“我”没有观察到的事物,他都会用“据说”的方式来描述。但是在描述自我感受的时候,作者则会用更加细腻而真切的第一人称手法来描述。如文中出现的“梦游”情节,在这段情节中,作者用叙述者“我”凌驾于主人公之上,强调描写了在俯视状态下,主人公在梦里梦外所感受到的一切,用具有压迫性的词汇来描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为了对主人公方枪枪进行细致的自传式描述,作者还运用了转变人称的方式,将原本的“我”转变成“他”,用以真切描写主人公内心的混乱和困惑,通过对“他”的叙述来体现作者对自我的冷静审视和感知。这种双面叙述视角,以及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在王朔后期的作品中是很常见的,例如《和我们女儿的谈话》中,也同样出现了“老王”和“我”这双面叙述视角。这样的叙述视角使得小说的构架变得更加复杂,更容易展现作者王朔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探索。
   【三】
   对于纯文学这个概念,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在80年代以后,为了**通俗文学的冲击,很多作家再次提出了纯文学这个概念。王朔的作品变化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他从早期的自觉进行商业化通俗文学创作改变为进行纯文学创作。在王朔创作的早期,其创作是为了读者而写,如《浮出海面》是为了写给喜欢纯情小说的青年人看的,《顽主》是写给边缘社会的青年人看的,为了适应普通读者的欣赏趣味,他往往使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写。
   但是在《看上去很美》之后,王朔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根本性的颠覆变化,他从痞子文学转向进行纯文学创作,不再娱乐读者,而是体现了自己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反思,他沉浸在个人的独白之中,不再过多考虑读者的阅读期待。王朔创作的纯文学还体现在他对于审美意象的追求方面,例如《我的千岁寒》中就运用了“虎、鹿、月”等禅宗常见的意象,将其凝结在现代意象之中,体现了一定的先锋意味。
   小说的哲学思辨和理性抒情的特色也比他前期的作品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于《看上去很美》是昭示作者自由心态的独白性作品,所以他无需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只需要利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可以了,这使得其文字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抒情性,作者用特别的笔触来描写特定历史时期里儿童暴力、*行为和死亡意识等,通过方枪枪递交入队申请书的片段来描写特定历史时期儿童归属感和信仰的形成,通过看电影的片段来描写“死亡”被儿童作为诗意和崇高的体现。
   在《看上去很美》之后的其他一些作品中,这个现象也很显著,如《梦想照进现实》通过导演和演员改剧本的片段描述的实际上是作者在庸俗的现实面前所展现出的无力和茫然,体现了梦想和现实的无情对立。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生活哲学进行思辨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纯文学特点。
   王朔的早期作品具有一定反叛传统的精神,他通过对传统文化、政治等的调侃来表现自己打破禁忌、否定精神的创作理念。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王朔的反叛做得并不彻底,他用油滑的语言来削弱了对于传统的反叛,对权威的调侃。
   在《顽主》等作品中,王朔通过塑造“痞子”这样的类型化人物形象来表现自己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反叛,而这正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所迫切想要看到的内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差距渐渐拉大,这使得很多人看到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这使得很多人开始自觉地嘲讽自己的生活,嘲弄自己的理想,王朔的作品正是为了迎合他们而写的。
   但是在《看上去很美》之后,王朔的作品却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体现出了对传统伦理的回归,同时他也开始自己对于人生终极的探索,可能正是由于王朔对反叛传统做得不彻底,这才使得他在重新思索后,有了这样的变化吧。对于人物形象方面,在《看上去很美》中,王朔开始了自己对父亲形象的重塑,并无任何调侃,而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描述,通过“整洁的军装、笔挺的腰板”等语句描写了一个充满整齐的军人的形象。
   在小说的内容方面,王朔也不再继续戏谑,而是开始探索人生困境,思索人生终极。如在《看上去很美》中,王朔借了方枪枪来描写了特定时代下对于人性的扭曲,与其说他是在批判某个特定时代,还不如说他是以审视的态度阐述了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这个时代怀有反思,承担责任。王朔之所以会从方枪枪的角度来写,也是为了通过儿童的视角,用天真无邪的儿童来体现内容的可信度,让其描写变得更加真诚。
   其实,很多王朔后期的作品都体现了这种蜕变,例如在《梦想照进现实》中,王朔直接通过“梦想”这个意象来展现了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导演和演员的深夜交谈展现了梦想虽然伟大,但是在进入了现实之后,就会变得虚无,这正好体现了人生的无奈和作者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探究。
   【四】
   从《看上去很美》中,可以看出王朔的创作风格有着明显的改变,事实上,他的这种创作风格的改变正体现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起到的重要意义。王朔创作风格的蜕变体现了王朔在面对文学危机的时候所做的自主探索,展现了他在文学建构中所做的努力。
   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学自古以来就是起着支撑民族信仰,展现时代精神的作用的,所以自古就有“文以载道”这样的说法,然而随着新文学的不断发展,文学渐渐地和文化脱离开来,渐渐地摆脱其所承载的“道”,文学在走向人民的同时,也成为了人民发泄自我,展现自己个性,体现自我满足的一种工具。陈晓明指出这其实可以看作是文学渐渐趋于绝境的一种表现。而王朔的蜕变实际上是其在面对这种文学绝境之时所做出的探索和超越。
   王朔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地挖掘传统文学中“道”的部分,想要主动寻找到承载千年的精神文明,并将其发扬光大。从《我的千岁寒》等作品中对于禅宗意象的描写,可以看到,王朔已经很好地将佛家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创作之中,而《看上去很美》中对于父亲形象的重新塑造则体现王朔对于以“忠孝”作为核心思想的儒家思想的理性思考和描写,表现了他自觉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有用的营养,并试图在文学创作中再次搭建起文学和精神世界的桥梁。
   另外,王朔的这种自主探索还体现在对于人性的自觉反思方面,从《看上去很美》中可以看到,王朔将自己的死人经验自觉地运用到了写作之中,体现了自己和自己的精神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结果,这使得他的创作不再是描写“他者”的故事,而变成了对于文学和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可以看到,王朔在1992年搁笔之后,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面对文学危机,他采用了主动探索的方式,自觉抛弃了世俗的创作手法,而选择回归“文道”的世界,探索文学的深层次含义,也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了《看上去很美》的蜕变。
   当代文学中存在着一种“向内转”的写作理念,这里的“向内转”指的是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不要过多考虑为政治服务,而要强调自己的内心情感,自觉进行对于自我经验和个人意识的探究。周晓燕在《北方论丛》2001年第1期中发表了《当代文学的向内转与个人化写作》,这篇论文很好地解释了什么叫做“向内转”,表示如果要做到“向内转”的话,作者就要多写自己的内心情感,多写自己的感受转移,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的时候要多注意进行个性化写作,要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波动。
   这种新的创作手法的出现和时代的变化是分不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处于“大文学”时代,传统的创作手法很难吸引观众,而个人化的写作方式则可以让读者体验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一定的新意,大胆尝试个人化写作是解决文学危机的一个很好方法。事实上,王朔在《看上去很美》中呈现出的创作风格的变化,实际上正好就体现了他对于“向内转”的大胆尝试。
   在《看上去很美》中,王朔摆脱了自我重复的写作危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世界,他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协作题材,展现了对于真实的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和探究,这种方法使得王朔不仅摆脱了文学危机,反而有了蜕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他的这种尝试为其他的作者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让其他作者看到在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的今天,作家要如何保持住自己的文学初心,更好地进行创作。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读者对于自己生存的环境已经越来越了如指掌了,不管如何挖掘写作素材,都会让读者感到并不新奇,似曾相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进行个性化的写作,通过个人化的心灵探索来进行创作,使得作品保持新鲜感,更加具有生命力。
   综上所述,王朔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分期,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他的作品呈现出世俗化、商业化的特色,而在其创作了《看上去很美》之后,王朔的创作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王朔不再反叛社会,而是回归了纯文学的天地,走回了文学圣殿,开始追求一些更为深邃的话题。王朔的创作风格因此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在叙事方式方面,他不再采用群体描述的方法,转而开始描写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个性化叙述,而在叙述视角方面,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原来的第三人称视角转变为双面叙述视角,且经常转变人称。王朔在选择题材等方面渐渐地摆脱了商业化,着重深入对人性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王朔在《看上去很美》的创作中呈现出的蜕变展现了王朔对于新时代文学建构的自觉探索,这对于其他作家也起到了一定启发的作用,为作家进行个人化写作提供了一个示范和尝试。王朔的蜕变不仅体现了王朔对自己创作的不断挑战和探索,同时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当代作家或许要尝试从王朔的身上得到启发,是固步自封还是向着未知的领域进军,尝试做出自己和他人都未曾有过的尝试。文学,就是如此进化的。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