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剧”是一门思政好课堂
据《光明日报》日前报道,在上海,“大师剧”已成校园文化新风尚。各高校精心选取创校老校长、学术大师、育人楷模等名家大师的人生经历作为创作素材,推出“大师剧”。同济大学《国之英豪》、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上海外国语大学《寻找蒋椿芳》、东华大学《钱宝钧》、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上海海事大学《陈嘉震》、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清贫的牡丹——王振义》……蓬勃兴起的“大师剧”,使校园文化变得具体、细致而动人。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大学的灵魂与核心,成就了大学的境界与高度。办学比较长的好大学,特别是一些历史名校,基本有自己的创校老校长、学术大师、育人楷模等,这些名家大师是相关大学得天独厚的校园文化、育人素材。把这些资源发掘出来,编排成剧目,这是对大师们的致敬,致敬他们兢兢业业的办学、治学、育人态度,致敬他们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杰出贡献,致敬他们对后世的卓越影响力。大学应以引领和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不忘来时路,不忘来时人,才能更好地向前行。 以“大师剧”讲好名家大师的故事,也是深化校史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弘扬大学精神,传承人文薪火。如今,在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突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已成为一种共识。“大师剧”就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实践舞台,而且是一种生动真切的思政课堂——在“大师剧”的创作、排演、传播中,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无论是台前幕后的参与者还是欣赏者,都可以走进名家大师的精神世界,感悟名家大师的人格感染力和价值引领力,这便是颇具深度的自我教育,有助于他们涵养高尚情操。 更难能可贵的是,“大师剧”往往还会让学生一届又一届地演下去。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打造的话剧《钱学森》自2012年9月公演至今,已成为该校的知名文化品牌,随着每年学生演职员毕业,剧组人员更迭是常事,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离开前,都会手把手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交给下一位接任者。这样的传承,让这部“大师剧”成为一批批学子心中的珍贵园地,也让大师精神、大学精神一届又一届地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而且,一些“大师剧”还会走出校园,甚至走出上海,巡演于全国,面向社会弘扬大学文化,影响何其广哉? 当然,上海高校的“大师剧”之所以广受欢迎,有剧作专家分析,在于它们既注重艺术表现性,也尊重历史史实,还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一位“大师剧”参演学生也说,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是校园“大师剧”特有的魅力所在。我们希望其他地方的高校,也能像上海的高校一样,打造出自己的“大师剧”,既供师生进行艺术实践,又成为颇备感召力的思政课堂,激励一届又一届年轻学子不负理想、砥砺前行。时代呼唤大师,呼唤大学精神,而校园呼唤更多“大师剧”。(何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