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
听人讲千遍万遍,不如自己看一遍。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还真的把《儒林外史》通读了一遍。 中学课本里选用了《范进中举》这一段,很多人也只知道这一段,我就是这些人之一。 不过,对于“中举”这个说法,我还是略知一二的。多亏了历史老师。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考中秀才之后参加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及格则成为举人。随后参加会试,考中则成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会试成功后参加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非常负责任地说,有些电视剧电影里说,秀才、举人可以见官不拜,是真的。原因很简单,考中秀才之后,相当于“朝廷的人”了,日后还说不定谁的官大,自然不需要跪拜。 我想,只有了解这些东西之后,才能真正去看《儒林外史》。 一把年纪的周进,屡试不中,参观贡院的时候一头撞在布告栏上,被人救醒之后又一头撞上去,直到哭着嘴里吐出鲜血才停下来。几个走江湖的商人资助他,以监生的身份进场考试,结果一次高中,会试中进士,殿试三甲,三年就升了御史。 有了周进的飞黄腾达,才有了接下来范进的故事。正是周进看了范进的文章,让范进中了举。这么说来,周进还是个大贵人,当然,也有可能是两人同病相怜。 真正讽刺的是,范进中举后发疯,被老丈人一巴掌拍醒。高兴了没几天,老太太也因为听到满屋子的珠宝首饰都是自己的,一激动,嗝屁了。 后面的故事不多赘述,官场实在太复杂。反正这些人当官之后,没一个好东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咸鱼翻了身,还是咸鱼。 各种教材当中都会说,吴敬梓用这本书抨击黑暗的现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封建科举的弊端,而吴敬梓本身也是个花了两年时间败光祖上积产的大宝贝。 还有很多人附和着说,对,科举制度不好。至于哪里不好,不知道。 事实上,这世上根本没有完全的“好”和“坏”。如果说“科举”不好,那么现在还“高考”干嘛呢?唯一的区别是,科举是为了给封建君王谋福利,高考是为了国家发展培养人才。 自从周王分封土地之后,王侯将相就一直是“一家人”的。直到商鞅变法,提出了军功制,平民百姓只要上场杀敌立功,也能封官拜爵。西汉开始“举孝廉”,更多才德兼备的人走上历史舞台。学术上通常认为,隋唐时期正式奠定了科举制,那么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发展水平,我就不多说了。 我不是很喜欢看长篇小说,但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整本书。如果非要给出一些评论和想法的话——今天的社会就按照原样记载下来,千百年后与《儒林外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责任编辑: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