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菊韵】重上五斗坝(散文)

优美散文2021-04-03114举报/反馈

忆秦娥·回茶山
  
   长相别,迢迢关山路难隔。
   路难隔,凌口漫道,迈步重越。
  
   华年旧梦千千结,倚栏晓风望残月。
   望残月,相逢何处?采茶时节。
  
   20世纪的一九六三年,二百七十三名平均年龄不足十七岁的城市男女青少年,经过政府部门的组织,六月、八月、十月分三批,告别亲人,离开家乡成都,远赴与滇黔交界的大山之中,到了四川宜宾地区的兴文县五斗坝茶场,成为了我们国家早期“上山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之一。在大山深处开荒种茶,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数十年后,这批青少年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退休,落叶归根,终于陆续回到了家乡——成都。
   岁月流逝,世事沧桑。当年的少男少女——我们已是白头。
   每逢相聚,茶场,成了我们之间最多的话题。从过去的离别,到如今的再见,对已逝去的年轻时在五斗坝山上度过的日子,心里留下了一个终生难忘深深的茶场情结。近年来,不少人相邀相约,先后远赴五斗坝,去寻觅在茶场留下的自己年轻的痕迹。
   是啊,忘不了,在那座高高的山上,我们感受过的一切:森林、山谷、小路,茶树……那微微的风、那蒙蒙的雨。清晨,浓浓的迷雾、灿灿的太阳;夜晚,闪闪的星光、溶溶的月色。春天,山花烂漫;冬日,白雪皑皑。更难忘,开荒采茶的劳累,一锄锄,挥汗如雨;砍柴担煤的艰难,一步步,漫道如铁。
   那是我们最可珍贵的芳华,一段抹不掉的青春记忆。
   啊,正是五斗坝,锤炼了少年时期的我们,让我们渐渐长大,渐渐明白。人生路上,几多坎坷、几多磨难、几多挫折,都需我们自己去面对去跨越。
   怀着多年的心愿,2008年5月8日我和同为首批去茶场的知青朋友付吉贤、陈桂珍、黄秀云、谢云祥、陈治国(他爱人小廖陪伴)从成都荷花池汽车站乘上了去兴文的长途班车,踏上了去茶场的路,下午,到达兴文县城。
   第二天早上,租的两辆长安面包车从旅馆出发,载着我们驶出县城。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崎岖山路行驶近三个小时,抵达了仙峰小镇。小镇位于海拔1795米的仙峰山脉中,因而得名。
   仙峰,是我们在茶场时去过不知多少次的地方。这里依旧,变化不大,一条不足三百米的狭窄L形街道,两边低矮的平房,其中有了一些过去没有的三四层高的小楼。
   汽车驶过仙峰,驶向“凌口”。
   冬天,大雪纷飞时,在茶场是要烧煤取暖的。从茶场沿山势上行去磺厂小煤窑担煤,“凌口”是我们必经之路。又小又窄的石板梯路十分陡峭,徒手行走都须小心冀冀,如稍有不慎,就有跌倒山谷的危险。那时,男青年要担几十上百斤的煤。不少女青年只好担二三十斤,光来回走路,爬坡上坎,差不多二三十里路,也够她们受得了。
   在茶场一直待了近二十年的黄秀云告诉我们,大部分的成都知青调走后,留下的四五十个知青和老工人为了来往交通方便,后来修了条茶场到“凌口”的简易石子路,连接到磺厂去仙峰的公路。修筑时,几乎全凭人工,锄头挖。她说,修这条道路太难,但在半山腰挖出了这条路后,不再用肩膀去担煤和一些生产生活物资了。
   坑坑洼洼的路面,布满了深深的车辙印,这是运输用的拖拉机和小货车长年碾压的结果。我们乘坐的小面包车颠簸着行驶在窄窄的路面上。这时,灰色的天空,飘洒下淅淅沥沥的雨。雨,越来越密。雾,也开始在山谷中弥漫开来。
   是不是明天再来?司机征求我们的意见。
   望了望车外的雨,司机说,山谷之中,道路难行,下雨路滑。为了安全起见,看来,汽车是不能冒险继续往前走了。
   茶场,已经近在咫尺,我们一行商量决定,下车冒雨步行,走向茶场。请司机把车退回到“凌口”等我们。于是,我们怀揣着对茶场久别的记忆,撑起伞,踩着泥泞,穿过迷蒙的雨雾,走在山谷间,恍若又置身当年。行走了大约一个小时,透过雨雾,终于看到了前面的房屋。或许是我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这时,雨停了,雾散了,茶场,清楚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五斗坝,这片我们淌过汗水,流过泪水的土地,今天,我们又来到你的身边。
   伫立远眺,五斗坝一座座小山坡上生长着一排排青青的茶树,对面是奇峰突兀,我们称之为“平头山”的凌霄城,与之相望是连绵起伏的博望群山,在我们眼里是那么熟悉又陌生。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蓦然回首,我们离开茶场,已是四十三个年头。
   来到老场部,面目全非。两排草房寝室,早已修建成机电房和制茶车间。曾是食堂、医务室的土墙房还在,只是更加破旧。住在里面的人说,茶场早已卖给了私人老板,他们是山下的农民,到茶场来采制茶叶的临时工。从他们口中得知,原来的乌木塘场部,槽房屋基三队的房子全部拆除,开垦改建成了茶林,只有上面的白杨塆房子都还在。
   我们六个都是白杨塆一队的。沿着小路,走过一片片茶林,走上了白杨塆。
   1963年,我们第一批的知青来到茶场,场里在白杨塆开始新修建了两排新的砖瓦木结构的新房,修好后,我们就搬进了新的寝室。寝室旁边,是新修建的伙食团食堂和厨房。眼前,所有的房屋已被多年风雨浸蚀得斑驳陆离,有几间房屋已有些垮塌,显得破败不堪。住在这里的临时工,听到我们说起当年的故事,好奇地看着我们。
   回想起在白杨塆的那些日子,多少往事,仿佛还在昨天。四十多年,沧桑变化,哪里还能寻找得到我们年轻时失落的梦呢?
   想当年,近三百名成都知青,天各一方,先后离开了茶场,或回到家乡,或调出茶场,都走出了大山。只有荒草丛中几座成都知青的坟墓,还凄冷的遗留在五斗坝山上,坟头向北朝着他(她)们永远回不去的遥远的家乡。
   站在五斗坝的土地上,看着亲手种植的茶树,脑海中浮现出最后留在茶场的画面。在那里,在那高高的山上,度过几乎一生的几十个知青,他(她)们一张张青春的脸庞,电影一样闪过。
   岁月远去,青春不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为过去的历史,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很多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也不愿再去触动旧日的伤痛。因为,那是一个充满荒唐充满苦难的年代。它埋没了许多青年人的聪明才智,耗费了许多青年人的青春年华。虽然,这荒唐和苦难已成过去,但是,今天的人们不应,也不能忘记。
   和知青朋友一起回茶场,重上五斗坝,让我想到了很多。从茶场时的年少轻狂到今天的两鬓成霜,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不容易。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十年动乱”,改革开放、企业改制等等。作为普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们,也许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活着,并期望能活得好一点。从懂事起,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为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许多人都努力过抗争过,可是,成败得失,确难以预料。人生旅途,在直面前路时,豁达,淡然,不为世间的纷纷扰扰、灯红酒绿所困扰,任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我自处之泰然。几十年光阴很快就会过去,人,终将会离开这个世界。禹汤文武,而今安在?舜尧桀纣,同为枯骨。眼里都是浮云,活在世上,脚踏实地,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和他人,用平常的心态面对人生,迎接每一个明天的日出。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国家、社会的变化、发展和进步。以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理念,使每个人的生命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与尊重,人的生存权利得到基本的保障,老百姓的生活从贫穷走向小康。虽然前路漫漫,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建设一个富强、文明、法制,民主、自由的国家,已是当今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祝福吧,为五斗坝茶场的老知青、为天涯处,地尽头,所有当过知青的朋友们,为实现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