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随地契走进曾家历史

优美散文2021-04-04104举报/反馈

茶坪是个多民族山村,乾隆前期,曾家人最早进驻茶坪,从此,茶坪山上袅袅炊烟升腾。三百多年了,曾家先祖与山相惜,经历了从无到有,荒山变成“粮仓”的经过。茶坪山又叫罗仙岭,海拔近千米,灌木丛生,选择大山意味着艰难,祖先又是怎样战胜自然,克服艰辛艰辛的呢?

曾家丰盈的历史至今流传,曾家人克勤克俭,诚实守信,是良好道德和传统家风家训的典范。历史意味着什么,我们都没有亲近和问起过。直到八十年代末,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欣起,古老的曾家再次被乡亲提到,几百年过去,地契作为历史文物,告诉我们那段不斐的家业。既完整又真实。当时怕有不慎,我们一直未能将地契轻易打开。

2011年9月的一天,经地区民委主任赵砚球的再三提议,我们随地契走进了曾家历史,在地契拿出的这一刻我们震惊了,厚厚的,足有近百张。

因为年岁已久,部分地契的纸张破损严重,有的资料无法复原。我们边翻阅边修缮,尽可能为再现历史做到最好。地契由曾氏家人曾建民妥善保存,也是第一次当赵主任解封那段陈年旧事。

地契记录的时间,从乾隆肆拾肆年起到民国拾陆年止,足足跨越了三个多世纪,七十二张地契多数是曾氏家族之间的买耕和卖耕交易。其中三分之一是房产、婚约、牲蓄买卖和大米过借。最大一张单,所称“铜钱”数千,最小一单有两升米的记录。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忆。可见曾氏历来讲究规章和实据,表现出祖辈做事慎重而且细致的品格。

地契中名字出现最多的是曾文家。依据嘉庆十四年十二月曾文家与兴宁县政的亲笔签约,契约16开纸大小,上面盖有方正大印和曾文家签署的大名,以及显目的“契”字和五枚方正大印,显得十分威严大气。其他内容都已模糊不详。那时,曾文家出二十出头。

曾文家祖辈殷实的家业,为定居茶坪铺下了坚实的基石。地契详细记录了兄弟之间彼此互参家事,情同手足和谐的氛围。让我欣喜的是,除买卖的详细过程外,还交代清楚了亲里关系,这关系足以说明当时曾家先祖勤劳致富的历史进程

曾文家三兄弟,以种植为主,还附带许多养殖,在地契里有过“吊脚猪栏”字样记录。曾经的曾家果树成林,茶树到处都是。曾家群山连绵,层层梯田,层层梯土,村子坐落半山涧,左边荷树成片,右边山道上罗仙。后依山,前伴水,鱼塘方正,卵石砌成。“半壁江山”是个什么概念?了解茶坪的朋友一定熟知,东起油炸垅,西至西边垅;下从香花的张家坳上,上至挂板山顶峰,至此“放出牛马不踩外人田”流传至今,“半壁江山”依此得名。

多少年来,兄弟仨团结奋进,个个喜得龙子,他们为茶坪山林带去无限商机和希望。从地契里我们还注意到,这个家族或多或少经历过私塾的学习,诸多地契中留有他们几代人的笔迹。其中一张有过“私塾”二字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文家取张姓生得二子曾(学)宗(带王旁)和曾(学)夏(带王旁)。为管理曾家产业,他们子承父业,父子相依相惜;曾文宦生得六子,分别是(学)禄、仕、佳、瑚、琪、亿(人字旁后“意”);弟弟文宜获一男二女,分别是(学)璜、琏和,小小村庄无比沸腾。二十年后,正直血气方刚的他,家业如虎添翼,欣欣向荣。

从那之后,十里八乡知晓他的人很多,许多人赶来大山观光,看看大山里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曾文家到底是何许人也?于是上曾家的人接连不断,他们有的渴望从曾文家身边得到一点启示;有的一举二得,游山玩水同时还望结交上曾文家这位好友;还有的为谋求生计前来投靠。曾文家的“半壁江山”、“放出牛马不踩外人田”的豪迈誓言真实可信。在诸多地契中,张三、李四、王五之类的人很多,都是八方来客,且姓氏诸多,他们来自什么地方我们不得而知,只觉神奇和惊讶。也正是有了他们,曾文家事业锦上添花。这与传说中的“曾家的佣人一大批”的说法及其吻合。

曾文家之所以能成就大业,最重要一点是为人,老辈手上流传着“无论贵贱,一视同仁,里外一家人,贵贱不分彼此”,“来到曾文家身边的人便是幸运和幸福的。”曾文家作为庄主,赢得的不是财富,而是比财富更具价值的人格,后人欣慰。

地契中写道:曾文家与张氏婚配,共建家业,因年迈体衰,将所有房产一并分割。于是有了道光十年三月十四日曾文家与儿子宗(带王旁)、夏(带王旁)这纸契约,字数长达五百多,并由侄子曾学佳亲笔,还有从场的堂兄弟,有侄子学璜、学琏和学在场。并由家管和在场亲朋依次画押。整张契约书写规范整齐,语言清晰流畅,在当时,非一般可见。众多地契里有过振垅尾“曾公堂”和振垅头的“私塾学所”的记录,试想如果没有类似记载,这几代人的文化从何而来,诸多频繁的交易又该从何说起。这里呈现的不是单一的地契,而是看似风光的背后演绎了许许多多艰辛和不为人知的酸楚。历史真实可信,深得后人敬重。

时隔不久,曾文家夫妇相继离世,这段远古的芬芳慢慢成为历史。道光十九年后,地契里有过两次他们的身影,这两代人的名字慢慢从山林里淡去。他们去了哪里,为什么一人不留?

曾经的曾文宦的沉稳和老练,且颇有建树,当然,这只是猜想。由此推断,受其影响,他们的去处应该得益于美好的未来。下一辈应该是后来居上者。道光末年同样以从场人的身份在地契里出现过两 次。此后他们也身无踪迹。沸腾的山庄由此变得沉静。他们都去了哪里,人们众说纷纭。

他们是选择远走他乡了吗?我实在不敢断言。

关于他们的去处,后来的生事如何,他们的子子孙孙呢,我实在不敢相信。生活在封建社会里,世间的险恶,瘟疫灾难频发,残酷的生活现实,把无数为之奋斗而生存的人们推向风口浪尖。他们是否成为当时的幸存者?

如果他们的子孙安然地生活着,是否也听说过历史上的茶坪和曾经打拼的大山里的曾家人?他们的离去,永远让曾氏后人怀念。

此后,曾家人百尺竿头,从道光,到光绪,再到民国,由曾文家堂兄弟曾辛、曾丙他们世代相传,曾家的“半壁江山”依然景秀安然。直到百年后,曾宗河喜得四子,他们分别是曾丙启、曾丙福、曾丙贵和曾丙禄,曾氏子孙遍及茶坪大部分村庄,并且都幸福满满,其乐融融。曾家有了继曾文家之后的又一重要时期,人品和业绩一样深得世人尊敬。

民国时期,相比其他年代,地契保存时间最长,张数最多的一个时期。曾宗河的第四子曾丙禄和堂侄曾良盛是曾家有着崇高威望的前辈,他们承接了曾家的大片土地和山林,民国早期,一并将山林和土地交给政府。在民国诸多地契里,从场人中多次有过赵喜泰(赵循阳)、盘舜书、曾广学等都是有着崇高威望的老者,说话一言九鼎,解一方贫民之难的公益人士。影响一代又一代曾氏子孙。

民国二十五年九月的一张地契,结束了封建王朝历史,迎来喷渤的朝阳。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