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老手
摸鱼老手 选自《秦牧文集》第1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秦牧农民们除了会种地外,还往往各怀绝技,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有的农民还兼为国技手、神枪手、雕塑家、刺绣家、工程师、诗人、兽医、采药师……几乎你在每个村落都可以找到某些农民具有这一类的奇才异能。我在这里想谈的是一个摸鱼老手。 有一次在割禾的时候,水田里钻出了一条黄鳝。顿时大家都热闹起来啦,纷纷争着来抓。黄鲇真是太乖巧太灵活了,它一会儿钻到东,一会儿钻到西,有时你眼快手疾地把它抓住了,但一眼它又溜掉,满身黏液给它很大的保护,田里长的鱼,像泥鳅啦、黄鳝啦、黑鲶啦,都是具有这种装备的,所以碱性田就长不了鱼。田里七八个人闹了一阵子,眼看没有什么希望了,割禾的正事要紧,只好罢手了。 有一个青年农民叹息道:“可惜亿泉不在这里,要是他呀,三个指头就把它拈起来了。” “那还用说,他呀,多多都不够他捉。”应话的是一个农妇。 他们讲的亿泉我认识。不但认识,而且印象很深。这是一个黑黑的健壮农民,常常笑容满面的,近三十岁的人了,笑起来还有点童稚的模样。他是民兵队的小队长,巡夜的时候喜欢在裤头上扎一条大红带。腰上扎红带,汗衫上钉字,钉些“火箭”“东风”“超英”之类的字眼,是好些青年农民喜爱的装饰。他也没有例外。亿泉很勤劳,几乎天天出勤,有时把家里养的鹅,也装在笼里,挑到田塍①〔田塍(chéng)〕田埂。上来让它们吃草。亿泉又很公正,有一次挖番薯,他的小妹妹拿了一个小竹篮在园地里拾小薯;按照当地的规矩,番薯挖起以后,人们就摘掉薯藤,把薯块装进箩筐里,但薯藤上有时还有些手指头大的小薯没有摘尽,这些小薯,持篮来拾的小孩就可以拾取了。有时,薯畦里可能还残存一两个中等大小的番薯,如果捡薯的小孩捡到了,也可以拿回家去。那天,不知是蝼蛄或者是什么害虫咬断薯根或者摘薯的人有些疏忽,那个小妹妹竟捡到三四条较大的番薯,杂放在半篮子的小薯里,亿泉走过来拿起篮子端详了一下,笑着皱眉道:“怎么有几条这样大,你是怎样捡到的?”说着,就把大薯一条条取出来,放到公家的薯箩里。我看到那个小女孩眼睛,十分委屈的样子,但是亿泉理也不理笑着走开了,临走还吩咐妹妹一句道:“不要捡大的,大的要还给公家!” 他竟是村里一个著名的摸鱼手吗,怎么没听他谈过! 过了几天,我和亿泉又有了一同劳动的机会。这次是踏稻草,把准备回田的稻草踏到田里去,使下一造的水稻能够长得更加粗壮,减少倒伏。踏草的时候,我问道: “听说你摸鱼很有名,乡里很多人都知道呢!” 亿泉笑着说:“你怎么知道的?什么有名哦,不过从小喜欢摸鱼捉虾,知道鱼的性情罢了。近来很久没有摸了,农业的事情忙哪。” 讲着讲着,就谈到别的事情上头去了。但是当歇晌的时候,我们要在四旁长满杂草的小水沟里洗脚,亿泉望了望水,正待要把脚伸进去,忽然叫道:“这里有鱼,我捉给你们看看!”说着就走下沟里去了。原来他是会看水纹的,小沟里有怎样的水纹,就有鱼。亿泉走下沟里,大家都围上来看了。有一个人道:“沟里的鱼滑得要死,这样摸得到吗?”但话还没完,亿泉已经举起一条黑鲇来了(黑鲇是鲇鱼的一种,色较黑,前鳍有两根硬刺,能刺人。这种鱼各地有各地的土名字,广州人叫做“塘虱”)。大家哗笑起来。亿泉把鱼丢进空粪桶后,又沿着沟旁杂草摸下去,不到两分钟,又叫起来道:“这里有一个鱼洞,好几条黑鲇!”话还未了,手一扬,同时有两条黑鲇给抛到田塍上来了。看的人,不管干部也好,农民也好,男也好,女也好,都哄笑起来。有人嚷道:“这还了得,你们家里还用买菜吗!”亿泉不理,又只顾摸下去,不够两分钟,又一条黑鲇给捉了起来。亿泉看了一阵子,说声“没有啦”,就跳上田塍了。 桶里的四条黑鲇还在蹦蹦跳跳。人们说:“也够煮成一盘了。”计算起来,前后不过七八分钟罢了。 在回村的道路上,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在谈着捉鱼。亿泉笑着道:“要是专门天天去捉,那天天都有鱼吃的。捉鱼嘛,你要知道鱼的性情。譬如田耙后,泥鳅就多了。如果有牛踏过的田里,牛脚迹积成的水窟里,泥鳅最多,有时一个窟有三四条。因为太阳晒热田面,窟水凉,泥鳅就都到里面来了。黑鲇呢,你摸下去的时候手要轻,摸到了就尽力把它压下底去,这样就不会给它的刺刺到了。捉熟了捉什么东西都有窍门的,有时青蛙藏在泥里,看也看不到。但是青蛙总要露出两个鼻孔透气,你看惯了,就知道哪一个洞有青蛙了。自然,它们吃害虫,现在我们不捉青蛙了。” 大家啧啧赞叹,亿泉高兴道:“等农闲的时候,我弄一顿山珍海味给你们吃,山里的好东西才多呢!山坑里有坑鲇,好吃极了。山上还有鸡肉菇,像鸡肉一样好吃。山上的斑鸠啦,鹧鸪啦,凑起来就是山珍海味!” 有一个假日回乡劳动的学生道:“那么,你专门捉鱼也可以过活了。这种鱼到处都多得很,城里卖得很贵呢。” 亿泉严肃地回答道:“怎么会专门去捉呢!这是闲事情。农业功夫干好了,才去摸一摸。自从农忙以来,我很久都没有想起要去摸鱼了。自然啦,要是公家派我去捉鱼,那又是另一种说法了。” 1958年******正如文中所说,在中国,几乎每个村落都可以找到具有奇才异能的农民。这篇文章写了一个摸鱼老手,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他的出色才能的?有什么铺垫和衬托?除了写他的奇才异能,还表现他的哪些品质?在你周围的人群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不妨写写他们。 (责任编辑: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