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奇葩说随笔

随笔美文2021-04-05141举报/反馈

  奇葩说随笔【第一篇】一个由综艺节目“孩子被打要不要告老师”引起的反思

  最近经朋友推荐看到一个综艺节目《奇葩说》,本来自己是没有兴趣看这样的节目的,因为觉得一把年纪了,“奇葩”不是这个年纪该做的事了,但这一期讨论的是“孩子被打要不要告老师”,我就饶有兴趣的看了一下。看到这个辩题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当然要了,可是第一轮盲选的结局却出乎我的意料——70%以上的人选择的是打回去,不要告老师。看到这个结果我先是不敢相信,接着看热闹的心态逐渐沉静了下来。

  台上的选手每个人的言语都十分的犀利,围绕着自己的论点展开了清晰的讨论和说明,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让台下的观众信服,其实做在电脑前的我也着实的做了一个心理的斗争,因为辩手找的论点、论据都十分的充分,似乎也都是有道理的。

  看完之后我将正反方的观点结合并附上个人观点总结如下:

  1、“孩子打架或挨打要让其自己处理,锻炼孩子的处事能力”,这一点我是同意的,至少是要给孩子一点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并不同意任其发展,我不同意“孩子之间是打不坏的”,因为孩子出手是没有分寸的,他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会有多大的影响和危害,这个时候我觉得是需要有人介入的,至少老师能让参与打架的孩子冷静下来,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行处理,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是可控的,孩子是安全的,事后也许他们还是好朋友。

  2、“打回去是让孩子有一种反击的能力,是一种勇气,如果从小受欺负不能打回去,别的孩子还会欺负你,因为‘软柿子’好捏,长时间的受欺负以后心里会变得十分的软弱。”这个我也是同意的,但是我并不是同意打回去,而是同意孩子在受欺负的时候要学会自我保护。而自我保护的方式有很多,在学校有告诉老师,到了社会也有告诉警察。

  3、“告老师是没有用的,老师顶多就是批评几句就不了了之了,或者当时老师处理了,老师又不能一辈子保护孩子,出了老师的保护范围孩子还是照样要受欺负,不如打回去,让这些欺负人的孩子知道你不好欺负,而且告到老师那里也不会觉得太委屈。”看到这里心里其实不太舒服,“拳头说了算”的观点如果从小就这样建立起来,我觉得也许对于孩子和社会都不是好事。而且这样的话让我感到很无力,我联想我身边的老师,她们每天用着自己的教育机智来引导着一个一个顽皮的孩子,至少我身边的老师都在努力的做好一个老师,从小给孩子灌输正能量,每周给他们讲安全教育。顽皮的孩子有没有?有!打架的有没有?也有!我甚至想起一些真实的例子,如果不是老师及时的制止,医院里也许又会多两个小患者。我也想到原来有一个班里有一个调皮的孩子,常常欺负别人,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聊天,后来委以重任——当班长,这个孩子很强壮,并且愿意用他的力量帮助别的孩子,我认为这就是教育吧。不止是教书,还有育人。

  我们不能认为孩子从小就“不吃亏”就是好事,也不能期盼孩子从小用“打回去”来保护自己,待他成年之后“duang”一下子就了解社会秩序了,就学会理性判断生活事件了。如果是我,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虽然很多事件让教师的身份很尴尬,很多人口中会说教师“没用”,但是我想说,没有一个走进这个职业的人是不想做好它的,你要相信你的老师,这个社会是有信任的,他们有能力并且也会真诚的帮助你;我们还是要告诉他,让他相信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有法律的,虽然目前不那么健全,但我们要相信它的公正,相信他在用最大的能力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

  用康永哥的话结束——“我们相信反击的力量,我们也要相信反击的智慧”。

  奇葩说随笔【第二篇】:奇葩说——我没有上进心有错吗?引全场泪奔

  有时候,人生不是只有高低之分,也有左右之别。

  在面对很多选择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只看见了“高低之分”,有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私立初中,而有的孩子只是勉勉强强进入了片区划分的普通初中,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哦,这两类孩子自然分了个上下高低,因此我们拼了命也要让孩子呆在“上面”,这样有错吗?

  我不能说有错,但是我们忽略了小孩的天赋在哪,有的小孩他就是对语言表达或对数理逻辑天赋欠缺,他们一直上进、一直上进,都没有巨大的收获,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指着他的鼻子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必须要怎样怎样……”

  每个人目标不同,却都有被卡住的时候。

  当人生遇见瓶颈的时候,那个“上面”是最大的煎熬。

  人生没有高下之分,它无非是左右之别。

  奇葩说随笔【第三篇】:给走投有路的人捐款,是不是蠢?

  有时候我们遭受到慈善的欺骗后会显得愚蠢。但并不是真的蠢到可以被摆弄。只不过面对一些事情,也会难免智商不够用。我们避免不了愚,但是我们可以避免昧。不要动不动就扯到善良这种道德高地顶端的字眼儿,好像拥有了它就可以掩饰一些问题一样。

  我付出过很多善意,有时候会得到别人的回馈,有时候会被漠视,有时候也会被**裸的恶意中伤。我特别想不通,觉得这个世界跟宣传得不太一样啊,我跑回家问爸爸我是不是一个愚蠢的人。我爸说善意其实没有特别见效的作用,夸奖一个人善良有时候是因为实在是找不到词儿了。但是善意最大的可贵之处不是交换别人的善意,是你拥有给予别人善意的动机和能力,这件事儿就足够了。至于怎么将善良发挥得更好,那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亏吃多了,自然长记性,实在是避免就不了吃亏,那就尽量栽在你愿意栽的人手里。

  奇葩说随笔【第四篇】:《奇葩说》有感

  没有想到,奇葩说这样逗逼的一个节目会看得我泪流满面!
(m.tAiks.com)

  这一期的主题是关于该不该鼓励病危者活下去的讨论,话题涉及生死问题就难免沉重,就连奇葩说这样的节目也逃不开。生死的讨论一向是我们中国人最避讳的话题,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奇葩说这个节目的魅力就在于,辩论出输赢并不是节目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能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我很喜欢马东在节目最后说,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们中国人都缺乏对死亡的思考。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他的价值,而思考的结果却恰恰是最不重要的。康永哥说,我们都要学会练习告别,而中国人缺少的也正是这样一课。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听很多人,如果谁还在,我一定要怎样怎样,我一定会告诉他什么什么,这正是我们对死亡的避而不谈,导致很多时候我们来不及告别,很多话来不及说,很多事来不及做,因而抱憾余生。

  去年年底的时候,妈妈要做一个小手术,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手术,没有生命危险。但是从没有做过手术的妈妈,在手术前难免紧张,说了很多伤感的话,包括预想到了死亡。就这样稍稍的两句话,瞬间就让我红了眼眶,制止了她的话。我知道大多数的人和我一样,父母在说起这个话题时,大部分是制止,避而不谈。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和父母真正的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讨论关于死亡这件事。我知道,我还不够强大,强大到能够坦然的去谈论死亡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父母离开以后的生活,虽然我知道,这一天终将会来临。那天,妈妈的手术做了很久,本来只要两个小时的手术,做了三个多小时,在手术室外面等候的我,随着时间的拉长,越来越烦躁不安,我怀里抱着我的女儿,我想到了死亡。

  我想,如果我妈就这样死了,我要怎么办?我很多话都没有告诉她,我很多事还没有带他去做,我的女儿还没有认识外婆。毫无信仰的我那一刻突然相信了神的存在,开始祈求神的保佑,直到我妈被推出手术室那一刻,我觉得我快要崩溃了。那一次我就明白,面对死亡,我束手无策,如果真的到了最后一刻,我想,神是救不了任何人的。我们永远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珍惜生活,爱我们所爱得人。我想要更好的照顾我妈,告诉她我爱他,带她去看这个世界,让她健康的看着我女儿长大,等到她真正的到了耄耋之年,我们可以云淡风轻的讨论生死。

  奇葩说随笔【第五篇】:《奇葩说》有感

  最近一个月疯狂地迷恋上《奇葩说》这档节目,以辩论为主,通过场上各位参赛选手的语言来感染激发观众对辩题的进一步思考,这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每位选手来自各行各业,社会阅历年龄民族各异,都有不错的逻辑思辨舞台表现能力,这点也非常吸引我,因为自知逻辑推理能力特别差。

  从第一季追到第三季完结,看着每一位选手在台上历练、努力、收获、成长,我能体会到他们的感受。每场比赛都是有输赢的,竞争极其激烈、残酷,“你或许不甘,或许不服,但你被淘汰了”这是第一季淘汰选手时在赛场上送给选手的最后一句话。并不是羡慕他们在舞台上多么光芒四射,而更多的是领悟到选手们表现的太短暂,机会总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场上的环境也是随时变化不可预测,只要你脱离了辩题开始无聊没有重心地乱讲一通,观众会立刻将你“轰下去”。承认这是规则与现实,虽然残酷但也同样能够激发选手们的斗志、潜力,让他们更加优秀。记得节目中一位导师说过其实《奇葩说》这个节目输赢真的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每位选手在这过程中进步、得到锻炼,可能这也是这个节目越来越受观众和选手青睐的原因所在吧。

  在这里不想一一介绍每位选手的特色与成长,因为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旁观者、局外人,只是在观看之余还有一些除了辩论本身带给我的意义及启发。三季下来,你会发现时间真的是块试金石,它让场上的人们为了冠军去进攻、防守、争夺,学会不断吸收、成长,进步快的人立即被观众发现认可,进步稍慢或者原地不动的人立即被淘汰,没有所谓的眼泪与同情,这时候你该反思自己的功力不够而不是沮丧抱怨不已。的确,每场辩论赛时间都非常短暂,但要让这短短的四十分钟足够精彩有说服力,选手们在台下真的挖空心思去构思、组织语言、一遍遍演练,只是为了让自己充分利用那几分钟的发言机会。这也让我看到了竞争的魅力,是的,有时我们没有必要那么恐惧竞争,只要怀着一颗进取、乐观的心态,我们一定会收获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场辩论赛结束之后,你会得到很多不一样的观点,让你原有的价值观又充盈、多元了一些,对问题的看法及角度也开阔了一些。其中不乏心灵鸡汤,也有识破鸡汤撒自己的辣椒鸡汤的人;不乏理性也更有合情合理说到人心坎里去的人;不乏言辞粗俗直白但话糙理不糙幽默风趣的人;等等等等。所有的人都能或多或少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对看上去既定的观点或价值观永远持怀疑精神,我想这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生活中应该做一个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尊重他人不同的想法和体验的生命个体。

  《奇葩说》的舞台上将会迎来越多越新奇的人带来越来越多新奇的观点,期待他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