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等:嘲笑辩证法的人很愚昧——“不确定性
在量子力学中,一只关在盒子里的猫却呈现出“既是活的,又是死的”的叠加状态。这就是著名的“薛定谔的猫”。量子这种“既是又是”的逻辑,说白了,不就是辩证逻辑嘛! 当今有不少饱学之士指责“辩证法就是变戏法”,是“诡辩论”。更有一些自以为是的饱学之士嘲笑辩证法是老掉牙的、陈腐落后的东东,并以嘲笑的声贝做为自己很有水平的证明。
赵磊等:嘲笑辩证法的人很愚昧 ——“不确定性原理”何以被误导(之六) 赵晓磊 赵磊 作者按:本系列博文来源于赵晓磊、赵磊《“不确定性原理”何以被误导?》发表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此处转发时,加了三级标题,补充了文字说明,并略去了引文出处和注释。如需确认,烦请核对原文。 (一)与吴教授商榷 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不确定性”并非量子世界的性质。 所谓量子信息技术,就是通过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理论来控制并消除量子的“不确定性”。 吴国林教授指出:“量子信息就是量子不确定性的消除”,这种消除意味着“通过量子信息可以改变旧的不确定性原理的结论。” 诚如吴国林教授所言:“这说明,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值得商榷的是,吴国林教授一方面承认:量子信息是“从本体论意义上对不确定性进行消除”;一方面却断言:“不确定性原理是指微观世界自身的性质”。 问题是,既然可以通过量子信息来“消除量子不确定性”,那么也就意味着通过量子信息技术,人类具备了消除微观世界“不确定性”的能力,从而能够“确定”地去认识和把握微观世界。 既然人类“确定”地认识微观世界是可能的,那么,断言微观世界在本质上具有“不确定”的性质,也就自然会引申出“人类不可能确定地认识微观世界”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岂不是与人类掌握了可以消除微观世界“不确定性”的能力(量子信息技术),在逻辑上不一致吗? 问题还在于,把“不确定”定义为量子自身的性质,就如同把“不可知”定义为世界自身的性质一样,定义者何以能够如此“确信无疑”呢? 如果人类的认识总会存在局限性,那么我们凭啥确定“不确定性”是量子自身的性质,而不是观测者的认识局限所致呢? (二)“存在就是被感知” 进一步的问题在于,人类认识的逻辑起点究竟在哪里呢? 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1685—1753年),在其著作《人类知识原理》(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中,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也就是说,我们的感知,是确认存在与否的前提。 对于这个命题,贝克莱有过反复强调: ——“所谓它们的存在( esse) 就是被感知( percepi) ,因而它们离开能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能思想的东西,便不能有任何存在。” ——“我所见、所闻、所触的,都是存在的,都是被我感知的”。 ——“任何物体,只要不被感知,就是不存在的。” ——“一种不能思想的事物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 毫无疑问,贝克莱关于“存在即感知”的命题,在本体论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对于“存在与感知”的关系,主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属于主观范畴。因为感知先于存在,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所以,感觉是本体。 ——唯物主义则认为,存在属于客观范畴。因为存在先于感知,没有感知,当然不能确认是否存在。但即使没有感知,也否定不了存在的客观性和先在性。所以,存在是本体。 这就是说,即使没有感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依然客观地存在着。 (三)“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 对于这个“感知”,主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较上了劲: 在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和马赫是典型代表)看来,从“没有感知,就不知道是否存在”的命题中,可以推导出“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的结论。 然而在唯物主义看来,从“没有感知,就不知道是否存在”的命题中,并不能推导出“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的结论。 唯物主义认为,“不知道”与“不存在”是两个不同的命题,不能混为一谈。 正如列宁所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对于存在与感知的关系,经典马克思主义早就做过科学的剖析。 比如,针对马赫主义的“世界仅仅由我的感觉构成”的唯心命题,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贝克莱的本体论不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 (四)认识的逻辑起点,是感知 我们必须指出,尽管“存在即感知”的本体论依据是荒谬的,但这个命题在方法论上却包含了对感知的基本要求:确认存在的依据,只能是人们的感知或者人们的认识能力,即“没有感知,就不知道是否存在”。 换言之,我们怎么才能确认“一种不能思想的事物”的存在呢?那就要看这种事物能不能被我们所感知。 一言以蔽之,某个东东是否存在,必须通过我们的感知(经验)才能得到确认。 科学为什么必须讲“实证”?道理就在于此。 由此可见,虽然人们秉持的本体论存在着种种分歧(比如唯物本体论与唯心本体论的分歧),但是人们在定义微观世界性质的时候,“存在就是被感知” 应当是认识论遵守的逻辑起点。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惠勒指出,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观察。这也是“所见即所能见”的含义。 总而言之,人类总是以自己的感知(经验)来确认存在与否,并以此来把握存在的本体以及存在的性质的——正如列宁所说:“正是这个经验使我们深信,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 (五)“不确定性”是相对的 既然我们的“感知”(或我们的认识能力)是定义存在并以此把握存在性质的前提,那么,一旦可以通过量子信息来消除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人们感知到的微观世界在性质上是可以“确定”的。 吴国林教授说得好: “旧的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量子世界是不确定的,不可对易的力学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值。但是基于熵的不确定性原理则表明,利用量子纠缠可以将不对易的力学量同时准确确定。由于量子纠缠的纠缠度可以通过量子技术进行调节,即通过控制纠缠度的大小,人们还可以控制不可对易的力学量被确定的准确度。这说明,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在我们看来,正因为“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是相对的”,所以,人们利用量子信息来消除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才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问题是,既然人们利用量子信息可以消除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那么,断言“不确定性”是微观世界与生俱来的“性质”,而不是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致,就未免武断了。 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的代表“切尔诺夫先生”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切尔诺夫先生却用未被认识的代替了不可认识的”。 切尔诺夫先生用“未被认识的”来代替“不可认识的”,这不正是把“不确定性原理”解读成“不可知论”的那些饱学之士的把戏么? (六)量子信息并未改变微观世界的性质 必须指出,利用量子信息技术来消除“不确定性”,这种消除并不是人的认识能力改变了微观世界的性质,而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对认识局限性的突破而已。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量子世界的“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不过是量子世界在人的认识中所呈现出来的辩证法,即: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对立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对立统一。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只有辩证地理解“不确定性”,而非绝对地理解“不确定性”,才能科学把握量子世界的性质。 (七)嘲笑辩证法的人很愚昧 在经典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的状态只能用形式逻辑来展现: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要么YES,要么NO)。 但是在量子力学中,量子的状态却违背了形式逻辑,而只能用“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量子迭加”“量子纠缠”等等匪夷所思的逻辑来展现。 这就好比一只猫。 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只关在盒子里的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这只猫不能同时“既是活的,又是死的”。 可是在量子力学中,一只关在盒子里的猫却呈现出“既是活的,又是死的”的叠加状态。这就是著名的“薛定谔的猫”。 量子这种“既是又是”的逻辑,说白了,不就是辩证逻辑嘛! 当今有不少饱学之士指责“辩证法就是变戏法”,是“诡辩论”。更有一些自以为是的饱学之士嘲笑辩证法是老掉牙的、陈腐落后的东东,并以嘲笑的声贝做为自己很有水平的证明。 呵呵,稍懂一点量子力学的人应当不难发现,那些嘲笑辩证法的饱学之士是多么地愚昧可笑! (未完待续) (赵磊,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