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新华社发“云中马”值得高兴吗?

随笔美文2021-04-05146举报/反馈
蚂蚁上市前夕,“云中马”敢于在外滩叫板,就在于“大而不倒”,就在于地主家有“数据”。于是,我们也就看到“资本”与“权力”,“创新”与“监管”愉快地在一起了。

  昨天晚上“新华社”公众号发了篇没头没尾的看似“鸡汤”的《夜读》:

  看到文中这个图,笔者才明白是啥意思:

  今天一大早,看见很多网友都在欢呼、转发新华社“云中马”的图片。

  新华社这篇文章的发送时间选择在了“22:22”,这是巧合还是别出心裁笔者不知道,但作为一个国家级通讯社,折腾这点儿小心思,是不是有点小家子气?其实,直接点名就是了,白天“约谈”的消息已经尽人皆知。

  这个约谈最终能起到多大效果,笔者不知道。

  笔者只记得,2019年4月“996.icu”正在被全民热议的时候,4月11日,阿里巴巴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为《马云谈996》的文章,文中说到,马云在当天内部交流活动上说“996是修来的福报”。4月11日当天,工人日报发表社评《别把超时加班美化为“拼搏和敬业”》;4月12日,马云在新浪微博解释道,“年轻人自己要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为996辩护,但向奋斗者致敬!”;4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4月15日,新华社刊发了署名辛识平的文章《奋斗应提倡,996当退场》,《半月谈》发表评论《996与奋斗无关,与利益有关》。

  当时,工人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评论文章都谈到了996违反了《劳动法》的问题,这引起很多网友转发和欢呼。但是,一年多过去了,996的话题已经没有再被这些媒体提及。相反,前不久笔者却看到某司的《奋斗者协议》被部分裁定有效,某地要对某些巨头“试点”特殊工时制度,以“合法地”规避《劳动法》的限制。从主流媒体对“打工人”的鸡汤化处理来看,《劳动法》看来已经被“搁置”了。

  这次四部门约谈的细节并没有透露,蚂蚁集团的回应则是“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耐人寻味的是“继续沿着”四个字,联想到马云数天前在外滩炮轰金融监管,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这是“服软了”还是“谈妥了”。

  网友广泛诟病的是花呗借呗实际15%以上的年息,这已经超过信用卡利息的两倍了。真正的富人是不需要用花呗、借呗的,花呗、借呗的真正受众是那些二三线以下城市、生活捉襟见肘月月光的底层打工人,说白了就是“谁穷挣谁的钱”。尽管明知利息高,但当你面临等米下锅的境地时,也很难抵挡住大数据信用体系下花呗、借呗“便利借钱”摇出的橄榄枝。严重的贫富分化加上消费主义的“兴奋剂”喂食,给蚂蚁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用户群体。

  根据披露的数据,蚂蚁集团有10亿 个人用户,8000万 商家用户,数字支付交易规模118万亿(支付宝),微贷科技平台贷款余额中消费信贷1.7万亿、经营者信贷4000亿。另外,根据机构预测,蚂蚁集团2020年的净利润可能超过320亿元,其中七成来自微贷。

  320亿元的年净利润背后,则是后天蚂蚁上市超过3万亿的估值,足以匹敌四大行,而马云的终极目标恐怕是GDP的体量,这近乎要搞“国中之国”了。要知道四大行之一的工商银行2019年净利润3122亿,估值到目前也才1.76万亿。5~6倍的净利润估值是四大行的普遍状况,而打上互联网科技公司标签的蚂蚁,估值却接近净利润的100倍。这完全得益于马云在外滩演讲上要捍卫的“互联网金融”,更直白一点来说就是蚂蚁的“资产证券化”。

  在“云中马”被约谈的消息曝出之后,网友又扒出了去年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给阿里发了两张微贷牌照的重庆老黄,讲述蚂蚁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2013年,看着P2P风风火火、大把捞钱的马云急了。尽管阿里投资的公司也有简单试水,但P2P这玩意儿完全体现不出他互联网“数据地主”的优势。于是马云就想利用数据优势搞网贷公司,浙江没给批,找到了当时还在重庆的老黄,一下子批了两张牌照。到如今,重庆的这两个牌照居然占据了全中国网贷余额的60%。

  按照去年老黄的讲述,蚂蚁的生财之道并不神秘:花呗、借呗找银行按1比2点几放贷,银行给它五六十亿,形成90亿。90亿放贷出去之后,再拿这90亿的债权去资本市场上搞ABS(资产证券化);收回这90亿之后再放贷形成债权,再搞ABS;搞个40遍就形成3600亿。央行和证监会觉得这个(风险)太高,最后一商量就允许发5次……“所以马云现在说的花呗、借呗,都是他在重庆的资本,从30多亿放大到100多亿,再放大到200亿,有200亿的话银行贷款一下就形成五六百亿,五六百亿再放个四五遍ABS,就可以形成几千亿。”

  这玩意儿其实不就是空手套白狼吗?新华社昨晚文章里那句“如果没有资本,就不要随心所欲”,指向非常明显。

  熟悉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历史的人,对于ABS应该并不陌生,它与CDS、CDO、MBS都属于金融衍生工具。

  ABS(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初衷是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就是将债权通过金融产品分散给众多投资人。美国次贷危机,表面上看是银行给还不起贷款的人放了贷,而真正的根源,简单来说是通过各种金融衍生品将债权反复出售,从而形成庞大的资产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时,美国的金融衍生品总规模达到了530万亿美元,而全世界的GDP总和还不到80万亿……

  有些事情不是该怎么搞的问题,而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压根儿就不该搞得问题。

  大道理就不讲了,对于笔者这样的农家子弟,能接受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逻辑,而彻底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品的“天才设计”在笔者眼里,却不啻为毒药。

  既然是毒药,为什么还要搞呢?P2P不是毒药吗?明知是毒药不还是先搞了再说?

  2020年9月,M2已经激增到216.4万亿,前三个季度增加了17.8万亿;而前三个季度GDP同比增长了0.7%(约5000亿),那么,是不是该思考一下,这新增的十几万亿去到了哪里?

  说白了,资本要牟利,资金需要“蓄水池”。

  蚂蚁上市前夕,“云中马”敢于在外滩叫板,就在于“大而不倒”,就在于地主家有“数据”。于是,我们也就看到“资本”与“权力”,“创新”与“监管”愉快地在一起了。

  有监管的创新,对于系统而言是风险可控,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对于打工人而言,该干嘛干嘛去,不到迫不得已别去“借呗”、“花呗”。

(责任编辑:副主编)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