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宣王问群臣曰”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②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③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④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⑥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①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②江乙: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③果诚:果真。④子:你。⑤长:做……首领。⑥甲:军队。 小题1:释划线的词语。(4分) ①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 ) ② 群臣莫对( ) ③兽见之皆走( ) ④以为畏狐也( ) 小题2: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D.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小题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今 王 之 地 方 五 千 里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听说 ②回答 ③逃跑 ④害怕,惧怕 (各1分) 小题2:B (2分) 小题3:今 王 之 地 / 方 / 五 千 里 (每处1分) 小题4:⑴(如果)现在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2分) ⑵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分) 小题5: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理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大意对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闻”有听见、听说;见闻,知识;声誉,名声;用鼻子嗅的意思。在这里是听说的意思。“对”有回答;对着,向着;敌对,对立;对付;配偶的意思,在这里是回答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畏”是害怕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B项是这种用法。所以答案是B。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的“之”是“的”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之”是代词。D.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是代词。 小题3:试题分析:这个句子的停顿要注意地方是两个词,土地方圆的意思,所以中间要停顿。主语谓语之间也要停顿。 小题4:试题分析:第⑴句注意“子”是你的意思,“食”是吃的意思;“逆”是违背的意思。⑵征于色是表现于脸上,征是表现,色是脸色;“喻”是了解的意思。 小题5:试题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本文江乙也是借用狐假虎威的故事进行说理的,所以两文都采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本文以比喻说理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