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百科 > 阅读答案 >

阅读答案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

阅读答案2021-04-17100举报/反馈

  在整个士族社会阶段,魏晋的精神风貌最为特殊。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阮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魏晋时代,南渡的士人中,流行着一种时髦的活动,叫做“清谈”。其形式类似于现在的辩论会,人们挑选一个清幽安静的场所,比如园林重屋之中,或者山水之畔,坐在胡床之上,铺开棋子方褥,靠着斑丝隐囊,手拿麈尾(和拂尘差不多)娓娓而谈。他们激烈地辩论人究竟该怎样活才算快乐?究竟什么样的人格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如何协调个体和社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这种辩论往往通宵达旦,数日不休。

  因此,魏晋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集中在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死亡的思索和哀伤。像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这种对彼岸世界的思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的士人无暇也无意顾及的。

  魏晋士人思考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物质得失,也不在于把活生生的生命去做僵硬的伦理教条的注解,而是在于心的自在,真性情的释放。

  “竹林七贤”就是这股思潮的典型代表。这个文人群体优游于山林之间,以纵酒谈玄、放任洒脱著称。他们人品各异,观点有别,人生际遇更不相同。但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认为人活着应该不受“名教”的约束,而应该向自我、人性、真情回归。他们主“我”重“情”,特别强调一个“真”字。因此,才出现了种种后人不解的行为。

  魏晋士人普遍以“真”为美,珍视真本色、真性情。晋书上说:王羲之少年时代,就很有个性。郗虞卿听说大族王氏家中,几个孩子都英俊不凡,就命媒人到王家选婿。其他几个孩子都竭力修饰自己以待客,只有王羲之,袒着肚子躺在东床上,神色自若地吃着胡饼。媒人回去告以此情此景,虞卿说:“这个吃胡饼的人才真是好女婿啊。”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御览》八百六十)。

  魏晋时代画坛巨匠顾恺之身上“魏晋风度”更为典型。此人喜好清谈,“好矜夸”,“好谐谑”,“率直通脱”,好吹牛,好开玩笑,史称他言谈举止,“痴黔各半”,也就是说,有时很机巧,一语道破天机。有时又很难解,让人莫名其妙。被时人称做“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他年少轻狂,曾经袋里无钱,却在瓦官寺写捐百万,最后,“画维摩诘一躯”,赢得看画人捐逾百万。这种传奇式的故事,在春秋之后实在不可多得。

  (摘编自张宏杰《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

  1.下面关于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纵性任情,率性而为。孙登布衣蔬食,生活异常节俭,与人间烟火隔绝,夏天穿用草编的衣裳,冬天就用披散着的头发覆盖身体御寒。

  B.行为怪诞,惊世骇俗。街坊有个美貌的女子还没嫁人就死了,阮籍和她素不相识、非亲非故,却上门致哀,为她尽情痛哭一番而离去。

  C.蔑视礼法,饮酒啸歌。阮籍公开扬言礼法不是为他们这些人设的;刘伶常带酒乘鹿车出行,让人扛铁锹跟随,说:我死了你把我埋了。
(m.tAiks.com)

  D.傲视权力,厌恶官场。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入朝为官的好友山涛断绝交情;才器出众的王羲之屡次拒绝朝廷公卿征召,不接受任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氏父子和《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诗歌作品,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的特点: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死亡的思索和哀伤的主题。

  B.“竹林七贤”不受“名教”约束,主张心的自在,回归自我本真,珍视真本色、真性情,所以他们放任洒脱的种种行为使后人很不理解。

  C.王羲之奉行魏晋士人以“真”为美的原则。客人来访,他竟袒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胡饼,却被郗虞卿派来的媒人看中,成了郗家的女婿。

  D.画坛巨匠顾恺之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人物,他身无分文,却为瓦官寺写“捐百万”,后来他画“维摩诘”的像,果然赢得了逾百万捐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魏晋时代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摧垮了传统的价值评价体系。

  B.清谈,是魏晋时期在南渡的士人中流行的一种时髦活动。在清幽安静之处,他们就某些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辩论内容表现了人的觉醒。

  C.重新发现和思索生命的意义,把握和追求自己的命运,是魏晋士人经常探求的课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的士人却不顾及这些。

  D.独一无二的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一直被后人追慕,它贯穿于整个士族社会阶段,在从秦朝到晚清的几千年间,这种精神风骨从未断绝。

  【答案及解析】

  1. B

  【解析】B项概述不全,遗漏了重要信息。夭折的女子不仅相貌美丽,而且有才学,这是阮籍为她尽情痛哭致哀的主要原因。原文说:“邻家处子有才色。”该项遗漏了“才”。

  2. C

  【解析】C项张冠李戴。看中王羲之的是虞卿,而不是媒人。媒人只是回去向虞卿如实报告看到的情形,虞卿听了后说:“这个吃胡饼的人才真是好女婿啊。”由此可知,该项“被媒人看中”不符合文意。

  3. D

  【解析】D项曲解文意。其表述是对首段“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误解。原文意思是,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魏晋风骨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即,除了魏晋时期,没有哪个朝代具有这种精神风骨。所以该项表述为,魏晋风骨“贯穿于整个士族社会阶段,在从秦朝到晚清的几千年间,这种精神风骨从未断绝”是错误的。另外,从朝代的先后顺序上也可看出该项的错误,魏晋远在秦朝之后,魏晋风骨怎么可能从秦朝就开始“贯穿”。

踩一下  ()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