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鸟鸣啁啾

优美散文2021-01-25196举报/反馈
原创:李新勇夜光杯

  友人说,某日到一集镇买菜,见一卖鸡蛋的中年妇女非常认真地阅读一本成语词典,一边读一边用笔勾勾画画,嘴上还在诵记。友人问她,读成语词典何故?妇人答道,家中无有其他书籍,唯此成语词典。友人当下感慨,有的人家中书多成灾,来不及读,没地方放;而另一些人如眼前妇人者,想读而无书。他打算下次上菜场送一些书给这妇女。

  料定他家正书多成灾,我家书也不少。我打算专门跑一趟,送她一些书籍。他在讲述的时候,我眼前立即浮现这样一幅情景:清晨的阳光从街沿斜射下来,落在熙熙攘攘的顾客身上,风在身旁的香樟树上轻轻吹着,快乐的鸟在林间啁啾嬉戏,那个已经看不出年轻时身段的妇女面前摆着七八筐鸡蛋,鸡蛋在各自的筐子里垒成小山,小山头上插一纸牌,牌子上是各自的价格。妇女坐在鸡蛋后面的小凳上,膝盖上摊开一本翻过若干次的成语词典,老旧却无破损……这景致即使在其他地方遇不上,摄影师据此弄出张摆拍照,说不定也可在摄影大赛中斩获大奖。
(m.taIks.com)

  谁都猜不出这位妇女读成语词典的目的:为考试,为提高口才,为促销她的鸡蛋……似乎都沾不上边,最靠谱的,莫过于妇女言下之意所表达的:喜欢读书而已。

  回想起我们童年时代,无论大集镇的市场还是小集镇的市场,街道尽头必有小人书摊,有的一个,有的两个,三个的我也见过,相互比服务,有竞争。看一本小书两分钱,看大书贵一点。小书当场看完,大书你可下次上集镇接着看。那样的书摊,弥补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因书籍稀少造出来的时间空洞,美好的回忆至今不曾消散。书摊上还有一些有关农耕种植和牲畜养殖的书籍,最受年长者欢迎。我们那时候读书,没有什么目的,就图快乐。那时候的书摊,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农民种养技术的加油站。集市散了,书摊生意仍持续红火,不到太阳落尽,收不得摊。

  那样一种老老少少“济济一堂”读书的场景,如今已难看见。如今到处都有农家书屋,文化已经送到家门口,这样的举措应该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和进步。只是,不管是媒体上的调查,还是亲眼所见,堂皇的书屋和书都有了,可惜读者稀少。我出生农村,我懂得农村人读书的心理,正儿八经端起读书的架子来读书的事情他们是干不出来的,场面越正式,图书越寂寞;而在农忙的间隙、劳作的间隙,甚至赶个集之类的事情中间,插上一段阅读,恰如在单调生活中插入一段音乐或舞蹈,在一条绵长的山路上建几个歇脚的亭子,是极受欢迎的,不做作,不刻意,挺自然,行止自便。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美食家陈晓卿说,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不是历史名胜和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倘若我们为农家书屋换个地方,比如从**、乡镇府搬到形形色色的集贸市场——不限于菜市场,除了集贸市场,还可延伸到街头——结果会怎样呢?这些地方人口密集,读者不会少;而且开放式的,没有繁琐的借阅手续,拿起来就可以看,随时归还,热门的农耕和种养书籍不妨多备一些,假如需要,尽可取走,读完了自觉归还。从前的街头书摊算得上非遗,现在或今后要是在集贸市场和街头上都出现了农家书屋,可算把街头小人书这桩非遗的文脉给传承下来了。

  这事靠个人的力量估计是办不到的。

  有些事情想一想真是激动——光激动毫无用处,落到实处才算功德。

  关于这桩事情,我们大家不妨都来讨论讨论,鸟鸣啁啾,汇聚在一起,便成合唱。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