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绝望的真相:不是努力不够,是起点太低
文/哈叔 和几个做家居的朋友聊天,其中一人似玩笑又很认真地说,快要没饭吃了,现在做生意真难。 实际上,这几年他家居生意做得挺不错的,买了房,开着奥迪,有两个门店,导购十多个。 看似风光无限,但却焦头烂额,时常会焦虑地睡不着。 他说,整个行业越来越不好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泥巴了,我这种半吊子的门店很容易被淘汰。 其实,我能理解这种焦虑,身边各行各业的朋友也不止一次表达了类似的感受。 在《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强大的会更强大,弱者会更弱小。 有时候一个巴掌比一碗鸡汤效果要好很多。哈叔今天要讲一些冰冷到让人绝望的事实,希望你能挺住看下去。 这些年,一直有声音说,寒门再难出贵子。很多人为此提出了反驳,我们村那谁谁不是考上了清华吗? 那你再看看村里的其他人呢,100个同龄人当中有几个上了名牌大学,屈指可数吧。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能深刻地体会到能从农村,从小地方走出来是有多不容易。 我上初一那会才知道ABCD,英语老师操着蹩脚的发音教我们一遍遍读着李雷,韩梅梅。 而同时期,中产精英阶层的孩子正在接受名师的指点,甚至父母本身就会说着很流利的英语。 这种差距是很难填补的,即使是在城市里,处于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最终考上名校,走上人生巅峰的难度同样很大。 一个城市普通学校的学生数量加起来远远高于重点学校的学生,但统一考试成绩排名在前列的很大一部分却都来自重点学校。 量少质优,难道是因为这些重点学校的学生天资聪慧吗? 并不是这样,他们甚至在智商上还不如你,但他们幸运地是从一开始就可以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有着较好的学习环境。 家里越穷,出身越底层,读的小学就可能不好,随即就是初中也大多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就导致你考进重点高中的难度加大,这一点我想过来人都能够深刻地体会到。 当你考不上一个重点高中,你还指望有多大机会可以考上国内一流的名牌大学,机会肯定是有的,但几率确实低得吓人。 北大教授刘云杉就统计过,在80年代中后期,北大三成以上的学子出自寒门,90年代中期这个比例开始下滑,在2000年以后,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还剩一成多。 考不上名校,就意味着你走上社会以后很难找到一份好工作。 这是一个因果过程,一个恶性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中国的父母特别重视学区房,用心良苦。 鲤鱼跃龙门,龙门还在那里,但同游的鲤鱼越来越强大健壮,瘦小的鲤鱼只能在后面捡漏。 读书始终是改变一个人命运最好的途径,但这条路正变得越来越狭窄。 当你走上社会讨生活的时候,这种现象会更让人绝望。 你会切肤地感受到“马太效应”冰冷的现实:强大的越来越强大,有钱的越来越有钱。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他已然算是一个小有成就的人,但他的焦虑和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电商行业,京东和阿里像两杆大旗竖在那里,不只是实体行业受影响,同类型的网络平台日子更是难过;物流行业,顺丰一家独居高位,其他几家需要抱团取暖;放眼望去,腾讯现在几乎是难逢敌手了。 我的一位读者在上海的一家健身中心做销售,生意不错。但突然有一天老板宣布这里要易主了,一个更大的健身中心过来收购了他们。 其实这种情况还算不错,我见过不少做健身中心最后资金断裂,一夜之间卷款走人,蒸发消失的。 现在全国每天中小企业倒闭关门的太多了,大鱼吃小鱼,这是市场规律,也是阶层不同所带来的结果。 处于高位的会越来越强大,强大到下面人只能仰望;处于中层的会很焦虑,向上走上不去,稍不留神又有可能被拉下来;处于底层的反而不会焦虑,因为已经绝望了。 企业如此,人自然更是如此。 很多人揣着梦想在北上广深飘着,拼命工作,努力向上,仍难求一房,但也有不少同龄人手里多达几套房。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手里有两套房,三间商铺,每个月光租金就是很多基层上班族一年的工资。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大街上很多开着二三十万车的人,他们的收入其实并没有你高,但他们上一代人已经打下了江山。 你比他们更努力,甚至更优秀,但他们综合实力更强,他们的阶层起点就比你高很多。 而更残酷地是,社会越稳定,发展越饱和,阶层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小。 也就是说,穷变富,富变穷,都很难。 今天讲这些并没有任何抱怨或歧视的意思,只是在陈述事实真相,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但依然混得不好,其实并不一定是你自身原因,也确实有一部分天然的因素在里面:你起步的阶层太低了。 即使想要改变阶层很难,想要出人头地很不容易,但我们必须要努力,因为这世界上有一种美好叫:希望。 我们身边肯定有从底层逆袭的故事,他可以,表示你也有机会。 另外,你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多年以后也同你一样面临今天所经历的绝望吗? 直面真相,永不放弃,才是我们最应该走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