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姓名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母亲生我的那天,是腊月24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第二天就是农历的立春。若我当时是个女孩,就准备按毛伟人的诗词“飞雪迎春到”,给我起名为“迎春”的。但生出来的是个黑不溜秋的胖小子,父亲便没多犹豫,按那个火红年代最流行词,给我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文革”。 没有锣鼓喧天,也没有鞭炮齐鸣,我们老李家就出世了第三个孩子“文革”,从此,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 不幸的是,在我四岁时,父亲积劳成疾,患上的严重肺结核,大口大口的鲜血咳出,命悬一线,数度报病危。母亲当年刚满三十岁,膝下五个孩子最大的不满9岁,最小的双胞胎才一岁多,面对这样的家庭灾难,只好求助于内地的亲友。不久,在河南某山区姑姑千里迢迢赶来了,将我和两个妹妹接回内地抚养,我们一家人骨肉分离的场景,撕心裂肺…… 姑姑家庭条件也有限,就将我托付给了一个父亲的叔伯哥哥家,我叫这家掌门为“姆姆”和“伯伯”,这家也有孩子六七个,就成我新的兄弟姐妹。虽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山区生活很艰难,但四岁的我跟着跟堂哥们清早捡粪、上山放羊,偶尔还在泥沟里玩耍,即使常常饿肚子,小顽童并不太懂得苦。 这样混了一年多,我已五岁半了,山沟的小学又开学了。姆姆干脆将我送到学校了。语文老师是个很有学问的大伯,他听了我的报名,就一笔一画地写下三个字“李文阁”。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自明代就有“文渊阁”“武英殿”之说,我的启蒙老师是想让我能进入文化阁楼,能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未来成为栋梁之材。当时我个子很小,老师每次让我黑板上写演算,我伸长胳膊、踮着脚,才勉强够得着黑板的最下沿,但“李文阁”的名字我一直用到了小学三年级。 直到我8岁时,父亲病情才稳定下来,就赶忙把我从内地接回到了新疆。叫我名字时,一次次纠正我,不是“文阁”而是“文革”。 要到新学校报名上四年级,父母告诉我,“文革”只能算作小名,也就是孩童的乳名,到了学校,要起正式的学名,按我们老李的辈份排,我这一代是“中”字辈,应该叫“中革”。 于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后来到都市去上中专,我一直就叫“李中革”。当然,更多时候,老师和同学喜欢写作“李忠革”,表示我出生那个年代是“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也就随之吧。 1985年6月,我从新疆粮食学校毕业了,回到家乡,拿着档案听从党组织分配工作。地区粮食局相关领导一声令下,将我指挥到了远离家乡有一百多公里的某县,而这个县局领导又遵循毛伟人的教导:“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我独自背着瘪瘪的行囊,来到了一个乡下粮站,从小小的财务工作开始做起吧。 当时,我才刚满18岁,独在异乡为异客,先得落户吧,在乡派出所登记时,我给自己重新起了个名字“李园春”,名字充满着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为“桃李芬芳,满园春色”。于是,我成了一个新的户主。 再之后,与中专同学,高中同学通信时,用的李园春名字,起先好多同学误解,发信件给我时,还写作“李园春转李忠革收”,于是,我重新逐个进行解释。 几年以后,我从那个乡村粮站回到家乡,转到某饲料厂工作,之后又转到某粮食局工作,一直到现在的某粮油购销公司工作,一直就用的“李园春”的名字。 记得1994年,是河南电视台开播的一个以河南地方戏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就叫《梨园春》,名声鹤起,一时红透了大江南北。于是,就有人开玩笑说,李园春就是河南一个著名栏目,有盗名之嫌。我则郑重其事地辩解:是我先他们后,侵权的是他们…… 其实“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就诗道:“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所以,此《梨园春》非“李园春”,音同而字异,如若雷同,实属巧合。 现在,每当我接到电话时,叫我官职的,当然是工作上来往的客户及同事;若叫我“李园春”的,多是近年结识的朋友和伙伴;若叫我“李忠革”的,则必是从小学到中专时期的同学;而在电话中直呼我“文革”的,不用多猜,一定就是亲戚长辈,我立马规规距距地洗耳恭听。 最后,再说一个趣事:近年,我学会了上网,在QQ或微信上,我起的网名为“老百”(至于为何是老百,另文再叙)。但很多陌生的网友都曾问我,现实中我的姓名叫什么? 我想,网络本就是一个虚似的世界,网名只是一个代号,若是一定喜欢知道我的真实姓名,我就请大家动动脑子,出字谜开心一下。这是受“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的启发,利用拆字解字的方法,胡凑了六句话,两句为一组,各猜一个字,六句话也就合成三个字谜,猜出来了,也就是我的姓名了。 禾苗掐头以助长,儿孙少小欠主张。 口中已无隔夜粮,犹自贪玩去王庄。 十人七口去逃荒,不知何日返故乡。 编辑点评: 名字人人都有,但真正名字里有故事的很少。作者在文章中,详细叙述了自己名字中的故事。从当初出生时,具有时代象征的名字“文革”的诞生,到改成具有文雅韵味的的“李文阁”,到上学时改成“中革”,虽然只是名字的改变,却是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故事,有骨肉分离的场景,有老师殷切的希望,有家族的论资排辈,也有时代的标志……而后来的名字“李园春”又有了新的寓意,和《梨园春》恰巧重名,又给人很多的联想,名字的变换,折射出人生的坎坷经历,名字中有故事,故事中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亲情,有寄托,有命运的转变,名字中读出了丰富的内涵,令人感慨万端!尤其在结尾,作者利用拆字解字的方法,把自己的名字镶嵌六句话中,供大家去猜,形式新颖,和读者互动,文思新奇别致,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充满悬念,读来绰有余味,给人意犹未尽之感!欣赏,问候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