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邓桥”名称的由来
“邓邓桥”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南32公里处,官亭乡花石峡口岷江之上,是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古迹。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三国志注》载:公元263年,屯兵沓中(今岷县、宕昌、舟曲交界处)的姜维,得知老对头邓艾、钟会率大军又来进攻时,便退守剑门关,以阻魏军入川。但有智有谋的邓、钟二人吸取已往正面交峰之教训,由钟会去攻剑门关牵制姜维,邓艾与其子邓忠率大军取道陇西、漳岷,想从俯背入川。他们到宕昌境内顺岷江而下行至花石峡口时,但见两山峙立,高耸入云,中间只有一道天然石峡,滔滔岷江从峡谷底湍湍急流,涛声如雷,军不能过。面对眼前障碍,邓艾父子没有绕道,而是下令在此安营扎寨,让一部分人开凿山崖,一部分人上山砍伐林木,经两万多士兵数日昼夜奋战,修成了通往化马的栈道达30多里,使大军顺利南下,终于进军成都,攻灭了蜀汉政权。《岷州志》和《阶州志》均记载说,此桥为邓艾父子入蜀时所造,故名“邓邓桥”。 清代闽中诗人陈如岗,有描写花石峡“邓邓桥”的一首诗: 束马悬车不易行,崎岖险道出阴平。 当年人抗期期诏,此日桥留邓邓名。 板屋数家喧虎迹,石崖千尺涌江声。 前途听说明朝坦,稳坐篮舆梦不惊。 从上述史书记载和清人诗歌来看,“邓邓桥”名称的由来,当有两种解释。 一是如史书所说:此桥为邓艾父子入蜀时所造,故名“邓邓桥”。邓艾父子,老邓小邓,其所造的桥,叫做“邓邓桥”,虽然有些牵强,倒也说得过去,可以作为“邓邓桥”名称的由来的一种解释。 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清代诗人陈如岗诗句里“当年人抗期期诏,此日桥留邓邓名”的说法。理由如下: 众所周知,“期期艾艾”是一句成语,其出处源于“周昌期期,邓艾艾艾”的典故。“期期”见于《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艾艾”见于《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据《史记》记载:汉初有个将军叫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为泗水卒史,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任中尉,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当时,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如意为太子。周昌对此坚决反对,并向刘邦提出劝谏,说:“我不善言辞,但知此事不能这么办,如陛下想废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因为周昌口吃,在说上述话时,把本不需重叠的“期”字说成了“期期”。 据《世说新语》记载:三国时,魏将邓艾口吃,但应对巧妙。他在自称名字时,常常连说:“艾……艾”。有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老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呀?”邓艾回答说:“凤呵,凤呵,本来就是一个凤。”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伸出“期期艾艾”这句成语,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那么,“邓邓桥”名称的由来,就与邓艾口吃有关系。人们出于诙谐、幽默,常常模仿口吃的人,多为善意的玩笑。邓艾口吃,把他建造的“邓桥”说成是“邓邓桥”,突出了邓艾的语言特征,也算是当地人对他的一种怀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