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大山的随感散文阅读
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下面是美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描述大山的随感散文,供大家阅读欣赏。 描述大山的随感散文阅读:大山情怀 我喜爱大山,也爱登山。一想起那些山,就使我心醉,它们拔地而起,一座挨着一座,有的高耸入云,有的逶迤伸展,有的像腾飞的巨龙,有的像卧倒时的老牛,有的像……,千姿百态,根本不是那干瘪的文字所能解释得了的 自小成长于大山脚下,偎依在大山身旁。那熟悉的身影,那浓浓的气息早已刻在了我的骨子中,渗入了我的血液里。小时候常常听老一辈为我们讲山上会有吃人的老虎,有妖魔,有鬼怪,就连人死后的魂魄也会出来迷惑人,等等诸如此类的邪乎故事。所以老人们常教育我们要努力读书,早日走出这邪乎的大深山。直到现在才理解老一辈们的良苦用心,因山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甚是清贫。其实,不论我走多远,大山始终是不变的记忆,不渝的牵挂。大山她有宽阔的臂膀,像母亲的怀抱,让人依恋,让人依靠,让人踏实。 大山有雄壮的风采,也有朴素的品格。静默坦然的性情,不近功利,不加雕饰,于人启迪,发人深省。 闲暇时,常常邀三两朋友去爬帽峰山。眼前的帽峰山,粗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似一幅凝重的画,如一首深邃的诗,若一个清晰的故事……。 学业上的压力和着压抑的气息,逐渐让我忍受不了。先哲们的豪言壮语挤得我脑壳疼痛,一个个固定的公式背的我口干舌燥。还好,有大山作我忠实的朋友,热心的倾听者,烦恼早已云过九霄。 大山,是我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无论春夏秋冬,冰霜雨雪,大山依然保持着葱茏的色彩,焕发着生命的气息。大山代代相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替。历经了数千年风霜,饱经了忧患与沧桑,生生不息,矢志不移,始终不渝地屹立在天地之间,屹立在我们的身旁。 如果要问我什么值得感慨,什么值得依恋,那就大山吧! 描述大山的随感散文阅读:感悟大山 我常去看山,看久了,就想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和感悟它。 它不再是我印象中的女人,温柔细腻,飘忽不定,引起我的无限幻想。我想追求一种实实在在的美,我要真实地触摸到它的身体,感受到它的呼吸,不需要去渴求,去幻想。 它是内敛的,它的深沉表现出了哲学家的风度与圣人的豁达。 我常常钻进山的怀抱,躺在一块大石头上,静静地凝望它的脊梁。如果没有这道脊梁,我的目光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或许哪儿有一片绿草地,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姑娘正在上面舞蹈,初升的太阳散发着柔和的光,照在她飘飞着的头发上,如同一条条金丝;或许那儿是一片静静的湖泊,水面上游弋着几只小水鸭,嘎嘎地叫着,欢快而惬意;也或许就在某个小村庄,夕阳西下,荷锄的农人说说笑笑回了家,上了床,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这时,夜幕下出现几个鬼鬼崇崇的身影,开始了撬抢偷烧的丑恶勾当……。然而山耸立着高大的身躯,不言不语地挡住了这一切。所有美与丑被它看在眼里,留在心里,却始终没有说出来。千百年的沧桑练就了一颗波澜不惊的心,正是这种冷静平和的心态沉淀了它的深沉与睿智。它似乎在无言地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它必然的规律,也一定有它必然的结果,无论美与丑,善与恶。 林木茂盛的山,将丰富的资源毫无保留的呈现给了人类,也将自己的隐私展露无遗。人们带着不同的目的进了山,各怀心思,却都体现着同一个词:自私。开采矿石丧了命的,砍伐林木蹲了狱的,采食药材救了病的等等。面对这一切,山既不表示欢迎也不强烈拒绝,任由这些故事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和这些人相比,我的愿望很小,我只想逃离喧嚣的都市,寻找一份宁静惬意,换一种心情而已。然而我依旧摆脱不了自私的干系,毕竟我还是为了我自己。山还是不言不语,任由我无数次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它却视而不见,如同我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一样。山的漠然常常使我无所失从,但似乎又有它的道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你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你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所有的后果都必定要你自己去承受,没有逃避和选择。 有时候山很渺小。我们可以无视它的存在。即使我们一辈子不去靠近它,这也无伤大碍,我们依然一如既往地生活着。山本来是没有名字的,无论我们叫它什么,怎么叫,它都不应,不答,不出声,当然也不表示反对。往往同一座山,可以有几个完全不同的名字,这些名字之间更无半点联系,但这对它又有什么影响呢?它依然是它,不是别的任何东西。 有时候山很伟大。它的坚硬的岩石、深深的沟壑、雪崩似的沙尘、身躯上覆盖的植被、长在石缝中的树木、流在山间的小溪,都毫不掩饰地暴露在阳光下,任由你欢呼,感叹,敬仰。它还是很平静,不动声色地接受着你的仰慕。 它的渺小与伟大,总是那么客观真实的存在着。它的宽容与豁达,总是那么适时的表现出来。 山是稳固的,持久的,强大的。 它在地球上屹立着,岿然不动。风霜残蚀了它的植被、泥土,枯了黄了,腐烂了,消失了,它的身躯依然高耸着。山外来了一批人,建造了房屋,开辟了草甸,种上了庄稼和果树。山的裸露的肌肤被撕扯、划伤,留下一道道伤痕,它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这些人或许厌倦了山的沉默,也或许因为一些别的原因,搬迁到了山下。然而消失的只是房屋、植被、泥土,如同它们在空气中蒸发了一样。山依然存在着,高傲,固执,持续着它孤独的美。 是的,这是一种孤独的美。世间没有哪种孤独,能让人如此迷醉!世间更没有哪种美,能孤独到这种境界! 几千年,几万年。来的去了,去的来了。聚了散了,散了聚了。周而复始。山,在演绎着哲人的洞悉明了,圣人的宽容豁达。 它有一种实实在在的美,美的真实自然,美的永恒持久…… 描述大山的随感散文阅读:阅读大山 我们这里山很多,但鲜有名山大川。这里的山大都不高,却多呈险峻之势。这里的山多削瘦,缺少丰盈之态,因为这山多石少土,没有树木的掩映与装饰。这里的山冷峻,缺少温情,像那些塞外的汉子。 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到农村去,闲暇的时候,总喜欢爬一爬周围的山。把山当做书来读,体味大山所带来的独特感受。 人们登山,大都喜欢攀到山的最高处,寻找一种征服的快感,体味那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唯我独尊的心情。我则不然,我喜欢顺川而行,在山的最低处,仰望山的巍峨与险峻。在大山的怀抱,翻阅大山的岩石,探寻大山的褶皱。在每一棵艰难生长的树木面前,驻足、品味;在那些独自摇曳的山花前观赏它们的寂寞与坚韧;在那些枯黄的却是生长着的野草跟前,感动着它们的柔弱与坚强。在大山的怀抱,谛听大山的心跳,感受岁月给大山留下的痕迹。 我喜欢同夕阳一道走进大山,在夕阳余晖下,那塞外高原上的大山比较耐看。有色彩,有韵味。 山里很安静,没有潺潺的流水,没有喧哗的游人,隔着山或者在树木的深处,传来鸟的鸣叫,时断时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山风顺着山川掠过,发出啸声,像是从笛孔传出来,时而尖锐,时而浑厚;时而短促,时而悠长;时而清越,时而苍凉。在夕阳的余晖下面,很有一些羌笛悠悠,余韵不断的意味。人在其中,不禁有些悲怆的感觉。 我沿着山川踩着裸露的石头,披着夕阳,伴着风的啸声,向大山深处走去。似乎走进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意境中。 山川很狭窄,两侧的山很陡峭,形成一个很狭长幽深的山谷。由于山水的冲刷,满山谷都是裸露的大大小小的石头。走了一段,感觉很吃力,就在一块大而平的石头上坐下,迎着夕阳看过去。 山的形象很好,是典型的北方塞外的山形风貌。山的轮廓清晰,坚硬、俊朗。山的顶部,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岩石堆积而成的。这些岩石经过岁月雕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美的传说和故事,也因为山峰的形态各异,获得了非常贴切而富有诗意的名字。我走进的这座山,当地人就叫它"青龙山". 山多岩石,就会少土壤。只有在山的缓坡处和岩石的夹缝间,才会有一片一片的土层,才会见到一片一片的树木。由于山中没有水源,山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树种,却不见茁壮之态,也不见茂密之势。有山花野草在生长,大都有些憔悴,现出一种饥渴之状。 此时夕阳恰好倚在那块高耸的岩石上,像一个巨人背负着太阳在奔跑,又如一个勇士高擎着熊熊燃烧的火炬,将沉寂的大山照亮。夕阳的余晖顺着山脊挥洒过来,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余光一直射到山谷。我和身边的树木,大大小小的石头,都被涂抹成玫瑰色。 一川乱石大如斗。坐在石头上,看满山谷的乱石,似乎是走进了一个奇石博物馆。从位置和形状看,这里的石头有从高高的山峰滚落下来的,有因山洪冲刷而显露出来的。有大如车轮,巨如碉堡;有圆润如磨,玲珑可爱;有菱角分明,坚硬如铁;有铁青色,有乳白色,有褐红色,有暗黄色,还有各色杂糅,浑然天成的奇妙组合。夕阳下,或坐或卧,或凝望,或谛听的各种各样的石头全都被笼上了一层神秘的橘红色,像是一幅铺展在深谷里的油画,有层次,有质感。 抚摸这些深藏于山谷间,裸露于太阳底下的石头,感觉到了它们的温度,似乎听见了它们那轻微的呼吸。它们,仍然留有生命的气息吗?那些小的,温婉可爱的河卵石,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打磨,才会如此细腻光滑。可是,存在于它们身上的色泽依然那么纯粹,甚至比原来更加耀眼。那是它们的本质所在,深埋于泥土中也好,暴露于风雨烈日之下也好;贫瘠也好,富饶也好;藏于深山也好,把玩于掌上也好,它都不会有任何改变。那块巨石,看样子刚刚从山崖跌落山谷不久,与山崖有着相同的颜色,有着同样的硬度,一样的棱角分明。虽然不能成为高山,跌落山谷,也不失大山的气度。端坐着,巍然、屹立。行走于乱石之间,就像行走在时光的隧道,如果你细细观察,你会看见每一块石头的颜色深浅不一,形状各异,它们都是这大山的文字,记载着大山的细微变化;都是这大山的解说,在岁月的深处,诉说着大山的艰辛与苦难。在它们的身上,你会读到大山的岁月沧桑,读到大山的喜怒哀乐。 山的缓坡处,是一片树林。我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攀爬了上去。这是一片面积不小的树林,树木不高,不密,但已成规模。站在林间,一眼望不到边际。树林里的树很杂,有杨树、榆树、白桦树,还有一些山杏树、枣树等等。然而,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苍老、粗粝。苍老并非是因为树龄的悠长,而是因为土壤的贫瘠,生长之艰难;粗粝则是因为山风的强劲,气候之恶劣。在这样一片规模不算太大的树林里,凡塞外可以生长的树种,几乎都可以找得到。是这里的人们不断试种的结果。 这里的山,多岩石,少土壤,缺水,山风强劲。人们就选择了不同的树种来栽种,来试验。栽种了,枯死了。枯死了,再栽种。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与山,山与树,不断进行着尝试与选择,不断进行着希望与失望、生存与死亡的斗争。眼前这片颇具规模的树林,恐怕就是淘汰与选择的结果吧。 每一棵树都无法茁壮、高大;每一棵树都一样坚韧、顽强。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可以当做一页书来读。 在一丛白桦树前停下脚步。说它是一丛,而不是一棵,是几棵拳头粗细的白桦树相拥相守,并肩生长。白桦树本该亭亭玉立,像一位素颜女子,于深翠浅绿中,显示一种素雅的,茁壮的美。然而,这几棵白桦树却缺失了那种婷婷的风采,缺失了那种临风玉树的妙曼之姿。用手去摩挲那白色的树干,感觉到了一种粗糙、干燥,感觉到了一种难言的痛。选择了一块贫瘠的土地,选择了生存,就是选择了苦难,选择了坚韧。 那些杨树,成年累月,不见挺拔高大,却呈现崎岖盘旋之态,那是在一种坚韧的状态之下,积蓄着生存的能量,与白桦为伴,与大山相守,成就一番别样的风景。 那些山杏树,酸枣树,怎么能够开花结果啊,即便开花结了果,也是星星点点,像一颗颗暗红色的火种,等待星火燎原。 抚摸着每一棵树,就是翻阅大山的书页,我在阅读苦难,阅读坚韧,阅读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树林的深处,看见了一间土屋。一扇门,两扇窗,背山,面对树林。夕阳之下,树林之中,虽则极为简陋,却也诗意盎然。于是,举手,轻叩。柴门应声而开。开门的是一位四十上下的汉子。削瘦、硬朗,就如那背靠的大山。汉子很热情,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邀我进屋坐坐。屋子里陈设非常简单,一床一桌一椅,再就是简单的炊具和一些劳动工具。 那汉子是一个护林人,一个人看守着这半山的树林,白天除了巡山护林,还要负责栽种那些已经死掉的树木。他告诉我,他在这个山里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除了下山取一些生活用品,一般很少下山,他已经成为了这林中的一棵树,这山里的一块石头。他感叹说,这里的树木活下来真得不容易,我没有理由不去精心照料,它们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希望。 是啊,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土养育了那里的人,而人也在世世代代呵护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厚重而永恒,人类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相依相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土地再贫瘠,都会有我们人类的足迹,而土地却是有限而脆弱的。我们不但依赖它,还应该好好保护它,有了美好的环境,我们才能获得好的生存空间。 这样行走着,感叹着,天色已经逐渐暗下来。从那满川乱石的山谷中走出来,仿佛走出了一个感性与理*交错的思维空间,走出了一个理想与现实并存的世外桃源。在大山的远处,回望尚处于落日余晖下的大山,仍旧是那么硬朗,冷峻。连绵起伏的山脊,在余晖下像腾空跃动的蛟龙,披着一身耀眼的余光,定格成了一个美丽的图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