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关于杨柳的随笔散文美文

随笔美文2021-04-2076举报/反馈

  春天来了,柳树尽力的绽放她的柳枝,深深地,柔柔地望着她,仿佛她对你嫣然一笑,你便融化在她的笑声中。下面是美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杨柳的随笔散文美文,供大家欣赏。

  关于杨柳的随笔散文美文:杨柳依依春水流

  下午,天阴阴的,也颇清寒。妻去上班了,我也想出去。窝在家里一上午,快要窝成豆芽了。外面不知什么方向的风吹着,刺脸寒手,真有点春寒料峭的味儿。像春节后的几天那么温暖,真是不正常。俗谚说“春冷四十五”。所以对现在的清寒刺肤也就不感觉有多么反常和不能忍受。看别人都戴着棉手套,我裸着手,虽然感觉有点寒,但还受得了。我觉得人吃点苦受点罪没什么不好,这对生活和人生的磨炼还是有好处的。

  到了护城河那儿,下了大桥到河边上。河边全修饰绿化过了,地上铺了水泥石子路,一坛一坛造型迥异的池子里种着各种北方南方的花树。这些都是观赏树,注定在人们的注目下光彩靓丽。靠近河边从东到西是一排垂柳树,千枝万缕飘拂着,如少女的飞瀑,如织女的浣纱从天飞掠。那上面已编织了一粒粒的嫩芽儿,如玉如米,缀在柔软的枝条上,一起袅娜起舞。我扯近一枝摇曳的枝条看它上面的芽儿,嫩嫩的,如新生儿般鲜润光嫩,让人惊喜不已,心中轻轻漾着如奶样的情愫,甜丝丝的。这是沉寂孤寞的人儿冲破黑暗困苦严寒沐浴阳光和春风的最初的心动。一刹胜似许多岁月。

  我支住车儿,拿出《禅来烦去》,扶着把儿,清冷的河边,静静地看几页。抬头看几眼面前的垂柳儿,远处有远处的隐隐旖旎飘逸,近处有近处的多情柔媚和婀娜。小河里的水也格外清澈见底,漾漾着起着波儿纹儿,轻轻地笼着春寒和新鲜的生气泛到两岸来,约会岸的坚硬的一吻,不甘心又退回去,又扑过来,再吻上一次,不敢疯狂,怕岸生气不理它。河水里的水草根根皆现,被水儿荡漾着,如浣洗的霓裳,轻摇出无尽的梦幻和给空气灵魂的柔曼的轻音乐,袅袅着缠绵的诗,空灵的文,又好像这一河清水轻轻地清清地濯洗着疲惫的心,抚着受伤的灵。好像岸上的我是那水中幸福的鱼儿,空灵无牵,率意悠然。

  一声稚嫩的童音打破我的沉思。我回头见一个小女孩满面桃花地跑过去。后面她不高的母亲轻唤着跟过去。那小女孩有三四岁的光景,扎着几条小辫儿,上面缀着鲜艳的花儿,随着她的跑动,上下左右有节奏地摆动着,多像头顶垂下的千条万条生意盎然的柳枝儿,舞着无限生机和喜悦。女孩在妈妈前面,清脆的童音,发出一个个稚嫩的问题。她又跑回来,看见我看着她,她歪着头甜甜地一笑,真陶醉人。她那美丽甜润的笑脸多像这明媚的春天呀!

  孩子永远是可爱的,最美的,永远是人类呵护的宝贝。因为正是有了这么多可爱的孩子,这个世界才充满希望和美丽。我们成年人除了一颗颗疲惫受伤、贪婪欺诈的心还有什么!

  天虽然阴阴的,浸着微微的寒,但人类的春天毕竟像那鼓点像那奔腾的骏马像鲜润如玉的宁馨儿欢快地紧锣密鼓地扑面而来了。我们拭目以待,柳绿花红的日子,不知哪一天就会撞疼你的目光,醉了你的心!

  关于杨柳的随笔散文美文:杨柳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喜欢柳树;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什么喜欢杨柳?到底与杨柳树有什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因此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此我自己似觉与杨柳有缘。假如当时人们在湖边种荆棘,也许我会给屋取名为“小荆棘屋”,而专画荆棘,成为与荆棘有缘,亦未可知。天下事往往如此。

  但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不说上面的话,而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象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的宅边所种的,或者还可援引“客舍青青”的诗,“树犹如此”的话,以及“王恭之貌”、“张绪之神”等种种古典来,作为自己爱柳的理由。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又往往如此。

  也许我曾经对人说过“我爱杨柳”的话。但这话也是随便的,空洞的。仿佛我偶然买一双黑袜穿在脚上,有人问我“为什么穿黑袜”时,就对他说“我喜欢穿黑袜”一样。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烟片、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这便是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或者象征富贵的牡丹。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因此我似觉诗词中所赞的名花是另外一种,不是我现在所看见的这种植物。我也曾偶游富丽的花园,但终于不曾见过十足地配称“万花如绣”的景象。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也不会象信仰宗教或崇拜主义地毕生皈依它。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春的势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而一时兴起的感想。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上的杨柳。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到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西湖似乎太高贵了,反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

  关于杨柳的随笔散文美文:品味杨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雨霏霏。”《诗经》里的这个名句可谓经典至极,妇孺皆知。自古以降,杨柳似乎总诠释着中华文化里柔弱的一面。那风尘征士、那烟花柳巷、那柳七婉词、那工丽江南、那烟雾柳州、那霸陵长送、那皇都烟柳、那白氏柳堤、那一组又一组的物象都明示着凄切、离愁、闲思、温婉等情绪。

  春秋战国时,那场旷古之争总也打不完,你方演罢我方登场,成了霸业,却苦了黎民。远处狼烟四起,烽火告急,国家大用兵。于是,告别妻小,披上征衣。从此,生亦渺茫,死亦未卜。那院墙角落的一株垂柳在属于春的季节里焕发出勃勃生机。依依美姿宛如娇妻,楚楚动人,那景象始终牵绊多少思念,又勾连出多少企盼?故而,踏破铁鞋,千呼万唤,朝思暮想,只为心中那丝柳影。终于,征战结束。或凯旋而归,或战败幸存,那柳依稀还在,只是大雪纷至,旧景全无。可柳常在,归者又有几人?自古征战又何来胜者?

  中唐某早,春雨绵绵,打湿好大一座唐都。草色遥看,茫茫一片翠绿。繁华锦绣,古道迢递,规格空前的皇庭楼宇轩昂,大唐天子正在阅示早朝。探马报之,柳宗元正收拾行装,奔任柳州。只见柳色青葱,一字排开,直达南疆。而此时,等待圣旨的柳永州却再次刺配远方。柳意为留,可天都哪是留吾之地?刺配,刺配,永远的刺配,叫人难以喘息。

  三国时代,魏都许昌经常在霸陵桥送别出征之人,往往撷取一枝柳条,寄托思念。远望江南,空寄遥想,却总也难以实现统一中原的伟大构想。或许,越是想留,越走的远。那亘古以降的柳却依旧年年如斯,岁岁抽条。

  及至有宋一代,繁华东京,烟花柳巷,上至皇宫内廷,下至芸芸众生,皆以吟诵词句为美。柳永自然也是流连于花柳之间的常客,这也难怪,如是柳色,谁不留恋?要不是这柳色,那场靖康之难和那两代宋皇帝也不会那么快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或是逝者如沙漏,愈留愈难留。及至渡江南迁,偏安一隅,再也难觅白氏柳堤之俊逸。那群儿皇帝还依旧飘飘然,终至亡国灭家。

  柳之为柳,岂止一物?她承载了太多与中华文化有关的兴亡故事和家居文明,值得历代文人墨客深深品味。
(m.taikS.com)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