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读似客初归
那一天,天气别样,难得闲心,也有雅兴。潜入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比我想象的还要大,分很多区。由于陌生,心生敬意,难免忐忑和茫然。走路的脚步愈发小心翼翼。站在伟岸的大门口,拍一张照片,就此宣布,我来过。由于不能带包进入,那么第一道程序就是存放物品。待办完存放手续,不由的跟随人流涌入。等待的是更严苛的安检,十分钟后闯关成功,证明我是安全无毒的,睁大一双好奇的眼睛,开启“第一次进城”模式。 闯入的竟然是学习区,楹联知识的由来和普及。偌大的大厅,有趣的展示和逐一注解,还有视频播放楹联的各种典故等。好奇的脚步,逐步安静的心,一点点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穿越其中…… 朱德庸说:“我每天都会找一个满足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感觉,有时是一杯咖啡,有时是一部电影,有时是一段适合散步的街道,有时只是一幅画面。而我们只需要一颗简单的心就能享有这世界的一切。”是的,用一颗简单的心,好奇的参观楹联的世界,其实脑子里的小马达始终没有停歇过,今天更加充满热情的在找存在感。 楹联形式的产生可追溯至汉代。两汉流行岁末除夕在自家门上用桃符辟邪求福。这种桃符是用两块桃木板制成,上面或画或刻“神荼”“郁垒”两位门神形象,有的则简单刻写二神之名,在形式上好像一副短联。后来就成了我们现在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使用的对联。然而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与明代,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子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与书法巧妙结合,成为中华名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明清时期是楹联文化的鼎盛时期,现代引用频率最高的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就出自明代,这一时期楹联文化兴盛,蔚然成风,历久不衰。 顺着楹联的由来、分类和形式等逐一学习下去,不由的一声声感慨,简直绝了。每一个楹联,每一个典故,岂能是精彩能形容的,我已经无力去表达。 以前,我对古文、文言文、古诗什么的天生头疼,因为需要大量的精力去解读,去理解。然而我们似乎会在某一年,某一刻,爆发性的成长,爆发性的觉悟,爆发性的改变自己,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的时间刻度,成为了一道分界线。一念之间,今天突然爆发性的喜欢上它们:精辟,有意境,有意义。 如:“云水巴山雨,文章金石声”这个是楹联属题赠联,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这是老舍于20世纪60年代赠予巴金的对联。上联化用唐人诗句“共话巴山夜雨时”,暗喻巴金为蜀中奇才,下联则是赞扬巴金的文章饮誉海内外,定然会发出“金石”之声。本联亦为嵌字联,上下联第三个字分别嵌巴金先生的名字。真的让人很激动、雀跃,感觉非常美好。忍不住在心里默念,好奇心逐步加重,期待心就更加强烈。 明代文学家程敏十岁时,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城,大学士李贤见他聪明,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他,但又不知道他有无真才实学。一天,李贤宴请程敏,指着桌上果品出联考他:因荷(何)而得藕(偶)?陈敏当即指着杏,对出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荷”“何”,“藕”与“偶”,“杏”与“幸”,“梅”与“媒”,分别都是同音,用双关语表达各自的心意,寓意巧妙准确,李贤从对程敏对出下联一事,认定他才思敏捷,便将女儿许配给他。看的我津津有味,觉得特有意思、有趣味,这就是趣巧联。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看完这一幅,忍不住在心里拍手叫好。“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怎一个“妙”字了得。 走过长长楹联之路的介绍,每一个妙趣横生,妙笔生花,都会让我在心里暗暗称赞和满脸的崇拜、羡慕。如果说春联能让们朗朗上口,觉得有意思,那么各种的楹联,每一个分类的展示,都能让人心生向往。这都是文人通过长期精心“熬制”出来的精华,讲究炼字炼意,必须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才能创作出情感丰富,形象鲜明,意蕴深厚的作品。所以,总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让人拍手称好。 罗素说:“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是的,楹联走过历史长河,经久不衰的代代相传,他们一定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推敲、思辨中产生,并从中找到无限大的乐趣,在这种乐趣中逐步让文字成熟,从而产生巨作,流传至今,让人难忘。 话说在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长老殷勤招待。饭后,长老说有事相求。原来,唐伯虎游玩到此,曾在寺中荷花图上留下“画上荷花和尚画”一句题词,并说,“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李调元一看,果然画妙字绝,写出了与唐伯虎上联珠联璧合的下联,“书临汉字翰林书”。“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在楹联里叫回文对,指上下联或上下文调换位置,颠倒过来,回环往复都能诵读,且意义完整。回文对首尾回环的情趣,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苍白的我觉得有趣的无话可说。 不虚此行啊,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楹联文化跨越千年,绵延至今,我被深深的震撼,越发感觉自我的知识太过匮乏。楹联的展示以及我能记到的只是太仓一粟,但已经能深深体会的功夫的深厚。有时候一个环境,一个城市总会让人觉得自己渺小和无知,有时候也会让人极度的疯狂和崩溃,但终究是好的,因为“不满”,因为“匮乏”,所以“奋进”,所以“谦恭”。同时也给以前进的力量和向上的动力。 饥肠辘辘时才发现,不知不觉已经中午。 “醇酒饮如花渐放,旧书读似客初归”临结尾看到这个点睛之笔,默默点头,反复领会,这也许就是文字的魅力。忍不住驻足,琢磨,回味,欣喜。偶遇知音之感。我,竟然对国家图书馆依依不舍。瞎子摸象,楹联展示只是一小角。国家图书馆,还有无限大的内容,等着我,我还回来滴。 编辑点评: 本文通过作者去国家图书馆的一次经历,以及对图书馆的构造进一步阐述国家文化馆的庞大,来表达一种思想。对文字的喜欢,和在文字中自我陶醉的惬意感。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作者和文字之间的情感。文由浅入深的表述一种力量的存在,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和愉悦性。让一种快乐,愉悦,自信在文字中荡漾。就如作者文中罗素所说: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感谢投稿文字友情社,祝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