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感恩千年

优美散文2021-04-21130举报/反馈

  湘城是个好地方,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阳澄湖西北。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为原吴县四大古镇之一,并有“娄门外第一镇”之誉。湘城古称“相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发动政变上台,即命吴国相伍子胥兴建屯兵积粮的阖闾大城。《吴越春秋》说:“子胥乃使相士尝水,象天发地,造筑大城。”已将部分城砖运至湘地,后察觉湘地柔隙而罢,“将砖铺砌河东街道”(《苏州府志》),始得名“相城”。明代杨循吉《长洲县志》也说:“相城在县治东五十里,相传子胥初筑城时,先于此相地尝土而城之,下湿乃止,其地因名”。古相城后来形成了集镇,清末明初改名湘城。现在所说的相城不是以前的范围,而是指新世纪建立的相城区。湘城现为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的一部分,湘城镇的镇名已经消失。虽然相城区已经成立十年,但依然有很多到相城办事的人坐车坐到了湘城,而到湘城的人却跑到了相城区核心的元和,我还碰到过找相城区税务局的,车子开到了湘城税务分局。湘城这个古地名的消失的确比较遗憾,但是湘城的历史和人物却不会忘却。

  湘城的人文景观众多,古时著名的有“相城八景”。其中“妙智古刹”和“少师遗像”指明代太子少师道衍和尚姚广孝14时出家的妙智庵,80岁归乡时曾予重修,圆寂后作他的祠堂,内有他的画像。“虹桥断渡”在妙智庵西,现在的虹桥湾。“石田古墓”就是“明四子”之首的沈周墓。“灵应古观”是宋代道观,在镇区东南端。观南有石拱桥名观桥,也叫通仙桥。桥前有石坊,即是“通仙宝坊”。“渔沙落雁”在灵应观东南,阳澄湖通向古镇大片河滩。“内史祠堂”是晋大将军右司马陆云的祠庙,他曾任清河内史,内有他的衣冠冢。现今这些古迹除了政府修复的沈周墓和特别坚固的观桥还能一看之外,其它的不是破败了,就是消失了。而靠民间力量修复的“内史祠堂”依然香火不断,这个晋朝的大将军跟湘城有什么渊源呢?

  内史祠堂被湘城人称为土地庙,另一处土地庙白渡庵供的也是陆云。相传在西晋末年,大将军陆云受命到江南征军粮,驾船来到相城,恰逢相城受灾,灾民食不果腹。陆云不忍灾民饿死,私自将已经征来的粮食发放给灾民,十多船粮食转眼被一扫而空,饥民磕头称谢,感激万分。陆云空手回到洛阳后不久,被皇帝治罪,并株连三族。湘城人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不已,为纪念牺牲自我解救灾民的陆云修建了陆云祠,把陆云赈粮之地的相城河改名为济民塘,并在河面上造了一座济民桥以作纪念。一千七百多年来,湘城人民年年祭祀,陆云成了湘城的千年土地公。

  历史上确有陆云其人,史载陆云(262-303)字士龙,西晋文学家。吴郡吴县华亭人,出生在江南簪缨世家,文学家陆机之弟,与陆机并称“二陆”。祖父陆逊封华亭侯,被授予大都督、丞相。父亲陆抗拜奋威大将军、大司马,文武兼备。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被荐举贤良时才十六岁。曾任清河内史,世称“陆清河”,所以湘城陆云祠又称内史祠堂。太康元年,晋武帝灭吴,青年陆机、陆云被俘,后被流放至安徽寿县。第二年,晋武帝因二陆年少有才,释放他们回到了故乡吴县华亭。从此他们在景色秀美、远离尘嚣的故乡潜心攻读,诗文唱和,闭门苦读十年,陆机为后世留下《文赋》《平复帖》等旷世佳作,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士龙朗练,以识检玑,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二陆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可摇移的地位。

  289年,二人相携来到洛阳,受到太常张华的赏识。在张华的举荐称扬下,刺史周浚任命陆云为从事,不久,陆云以公府掾为太子舍人,出补浚仪令。浚仪县地处交通要道,靠近大城市,向来很难治理。可陆云到任不久就管理得井井有条,建立了良好的治安秩序。过了一段时间,陆云被任命为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居官期间,陆云直言敢谏,对吴王的弊政多所匡正。成都王司马颖表为清河内史,准备讨伐齐王冏时,又以陆云为前锋都督。适逢齐王冏被杀,便改任大将军右司马。陆云在成都王司马颖幕府中也直言敢谏,并得罪了司马颖周围的亲信。

  后来司马颖让陆机领兵20万讨伐司马乂,结果大败。与这位身负重名的南方文人不和的北方将领不说陆机不会打仗,却说他通敌反叛。而被陆云得罪过的司马颖亲信本来对二陆心存歹念,于是内外勾结,大肆污陷。结果,不仅杀了陆机,而且将与此事毫不相干的陆云等人也杀了,“夷灭三族”,甚至将陆机司马孙拯拷掠致死,也“夷三族”了事。

  由于陆云居官清正,许多爱才好士的官员纷纷上疏司马颖,要求他谨慎从事,不要株连陆云,并指出:“机兄弟并蒙拔擢,俱受重任,不当背罔极之恩,而向垂亡之寇。”“统等区区,非为陆云请一身之命,实虑此举有得失之机。”然而,尽管多次竭力救授,但司马颖被亲信包围蒙蔽,陆云还是被害了,时年四十二岁。
摘自: m.taiks.com

  历史是复杂的,陆云被害的原因被湘城人误认为是私放军粮,并念至千年,让人感慨万千。陆云祠多次重修,祠内还有明清的石碑、石础、石柱,其中北墙的《晋大将军右司马陆士龙祠记碑》为明朝徐有贞所撰。

  碑文全文如下:

  重修陆士龙祠堂记

  相城土地神庙祀晋代陆云。相传晋惠帝时河洛之间战争不息,云奉命催饷,道出相城时遭灾,歉民有饥色,云惄焉心伤,即以所催之饷尽数振施。民得生活,报其恩,崇其德,遂立庙以祀之,至今相城市河曰:“济民塘”,桥曰:“济民桥”,乃纪陆云振拖之绩,示不忘也。虽然由晋迄今一千六百三十余年,朝市屡更,庙貌如故,岂无衰败?兴者有之,岂无损伤?修者有之,古人有非常之功德,定受非常之庙祀,尤须得地方之人维持保护,如历久而不渝。斯庙也,自明沈隐君贞吉重修以来,年深久月,栋为之折,榱为之崩,垣为之坍,壁为之倒。岁在民国癸亥,里人姚君集耆老而告之曰:地方有社庙毁圮如是,其何以安神灵而崇先德乎?苟议兴修,先筹经费,皆应曰:“诺”!于是,始则劝,继则募,终则捐。廉以助不足,招大工、购良材,凡宋削、鲁斤、燕函、粤□,咸集于斯。君乃营心斤、动静神斧,规之以圆矩之方,隼平而绳直,经营擘画,口讲指使,不期月而庙工成,殿宇重新规制焕大,香火由此盛,神灵由此显,祥瑞由此集,人口由此安,皆赖姚君力。姚君,字士青,名文征,其为人也善,急存心利济,如浚河、筑灞、铺路、修桥等事,靡不乐为之倡,至于排人难解人纷,是余事耳!乌足纪亦不胜纪,自揣不文姑为之记。

  民国十六年岁在丁卯嘉平月谷旦同里施兆麟谨撰

  吴郡邹念生刻石

  碑文记载的是民国十六年重修陆云祠堂的经过,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应该是明代沈周伯父沈贞吉重修。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邢台任县台南村陆机墓被盗的网文,还有些现场照片,仅存些零乱的尸骨烂砖,很是痛心,只是无法肯定墓的真伪,遥想那场血腥的“夷三族”,谁来收尸啊,不禁心寒,而湘城土地庙里一千七百年的香火,闪着温暖的光芒。

  文武全才的陆云,在湘城决定放粮救灾的一瞬,怎会想到湘城人会感恩千年!

  陆云字士龙,曾任清河内史等职。其诗颇重藻饰,文才与陆机齐名。共着诗文三百余篇,编为文集十卷,今已散失。后人辑有《陆士龙集》。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