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有味是乡村
飘荡在喧嚣城市里的心灵,已经变得越来越麻木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早已失去乡村那种浓浓的年味,过年纯粹是一种行为模式,鼓荡不起内心的欢愉。年味都去哪儿了,不禁让人回望乡村的过年。 临近春节,乡村就像一锅将要烧开的水,年味在一天天变浓,温度在一天天变高。农人放下了农活,收起了农具,开始准备过年。外出求学、谋生的,都陆陆续续像倦鸟归巢一样回家了。村里留守的老人们一次次守在门口,孩子们一次次跑到路口,深情地眺望外出远行的道路,无言地等待着久别亲人的归来,急切地盼望着家人的团聚。老老少少想亲人,家家户户盼团聚,这是乡村不变的情结,让节前的乡村洋溢着温馨、甜蜜的味道。 乡村的过年是从打扫卫生开始的。祭灶那一天,家里的大人早早就起来了,先扫掉墙壁和屋顶上沉积一年的尘埃和蜘蛛网;然后卸下门板,搬出桌椅等家具,用水洗刷干净后放在露天晾干;趁着屋里腾空的机会,把屋里的每个角落都清扫一遍。一年的艰辛疲惫,一年的忧愁苦闷,一年的坎坎坷坷,一年的风风雨雨,在这一天都被清扫洗刷得干干净净,让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接着开始写春联、贴春联。过去乡村里识字的人不多,能写稍微像样一点的毛笔字的更少,村里能写毛笔字的成了大忙人。为了不麻烦别人,我从小学就开始为自家和邻居写春联了。父亲不识字,但总是满面春风地为我裁纸、磨墨。那时并不懂得对联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多是抄录毛主席诗词中的句子,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既符合当时的形势,又寄托美好的愿望。开始还怕让人笑话,哪知贴出后受到不少人的称赞,父亲更觉得脸上有光,好像那大红的春联是贴在他脸上似的。 除夕前一两天,村里集市的年味就浓得化不开了。那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的一年辛劳一年汗水,似乎都是为了这几天的收获,尽其所能地在这里买吃的买穿的买用的。猪肉、海鲜、蔬菜以及各种年货把集市摆得满满当当,人潮如涌,人声鼎沸,每一张脸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人们在这里买到了年货,也采集了一片阳光,带回了一片希望,小小的集市承载着十里八乡积攒了一年的欢愉和喜气。 除夕的鞭炮声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但年味并没有淡去。按照习俗,初一一般不串门,初二穿着新衣的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了,吉祥的问候语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遍家家户户。过去乡间的住房都比较逼仄,如果是晴好的天气,许多人会借着初春的暖阳,把桌椅摆到露天的庭院里,久别重逢的亲友,把酒言欢,畅快淋漓,说不尽奋斗路上的各种风景,道不完对往昔的美好回忆,酽酽的年味在氤氲,浓浓的乡情在荡漾。吹过的微风是柔柔的,洒下的阳光是温温的,鸟儿的鸣叫是婉转悦耳的,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 乡村过年的真正高潮在正月的迎神。乡民随社立神,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神灵,从历史远处薪火相承下来,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也不管乡民像庄稼一样一茬一茬生生灭灭,可他们的信仰体系却世代传承,坚不可摧。迎神的那一天,各家各户都把自己的亲戚朋友请来,共同参与这一年一度的狂欢。活动开始时,龙灯舞起来,锣鼓敲起来,万人空屋翘首迎神,百家鞭炮震耳欲聋,迎神队伍中礼花在绽放,道路两旁的人群心花也在怒放。那阵阵锣鼓鞭炮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盼,驱走过去一年心里的阴霾,迎来新一年的风调雨顺、平安兴旺。 浓浓的年味,就这样弥漫在乡村里,激荡在乡民的心里,美在世间,醉在人心。所有美好的事物和希望,都会在新年的大地上、心窝里生长出来。 作者:傅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