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优美散文 >

优美散文

四十年情结

优美散文2021-04-22164举报/反馈

  2008年7月27日,是我们老知青聚会的日子。为了这一天的聚会,我们已经策划了近2年的时间,今天,终于成行了!我们大家兴奋不已!

  这是我们下乡插队40周年的聚会啊!当年的青年学生,现如今已是鬓发斑白的老年人,最大的66岁,最小的也57岁了。岁月如歌,我们一路走来,踏着文革这个特定年代的节拍,走进了广袤的农村这个大学校,进城工作,结婚生子,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如今,大都到了退休和退养的年纪,儿孙饶膝,尽享天伦之乐了。可是,那魂牵梦萦的情结啊,总是在心头缠绕。什么时候,集体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再去追寻青年时代的梦啊!

  1968年的8月,城里的初高中毕业生,随着文革的飓风,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插队落户,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学习、生活。。。

  当初,我们都是17、8岁的青年,正是应该继续读书的年纪,可是,时代在召唤,到农村去,是那个时代的大潮流!上海、北京、哈尔滨的知识青年都来插队务农,何况我们生活在县城里的知识青年呢?义无返顾,到农村去!当时,按家长所在单位的系统设立青年点,青年们,分到各生产小队劳动,在青年点吃住。青年点,就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是商业系统的青年,被分配到大兴公社阿拉新青年点。开始了真正的农民的生活。这也是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当地的村民特别的热情,对我们给予了很多的关照,教我们农活,也教我们学会了好多生活知识。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泪水交融着,晒黑了皮肤,磨粗了手指,也锤炼了我们的吃苦精神。感谢那个时代,我们失去了继续学习文化的机会,我们却得到了火热农村再教育的锻炼,两年的农村生活,为我们的人生路程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两年的劳动和磨练,造就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热爱事业,勇于进取的坚韧性格。两年的时间,知青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也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宠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光华!无愧无悔!

  今天,阳光灿烂,夏风徐徐,老知青们在县政府宾馆的院子里集合。来自牡丹江的同学已经在这里住了两天了,还有从沈阳、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赶来的同学们。从早上6点多开始,大家陆续来到这里,多年不见面的同学们,互相回忆当年的影子,互相问候着,说着、笑着。。。人声鼎沸,压过了暑天的热浪。现有67名知青,来了54名。我们乘坐两台大巴车,准时出发了,去我们当年的家——大兴阿拉新,去参观四十年后的新变化,去寻找四十年前的影子。一路上欢声笑语,一路上心清气爽,欢乐的情绪感染了每一个人,似乎又回到了那火热的年代,青春的热血在沸腾!

  顶着烈日,来到了阿拉新村,村支部书记、主任和当年的老队长都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更让我感动的是,我当年插队的队长75岁了,还特地从河北赶回来和我们团聚。互相打量着,惊讶地想起是谁,热情地握手,那情景让人感动不已。我们先到青年点的原址看看,那里已经是一座座民房了,依稀可见当年的轮廓,通往生产队的路还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两侧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又到各自的生产队原址去看,有的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两处还可以看到当年的影子。这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派富裕、和谐的景象。
(m.tAiks.com)

  老知青们陆续回到**,与当地的领导老乡代表合影留念,分别与各自生产队的老队长合影。

  中午,我们来到嫩江边的阿拉新泵站,这里绿树成荫,风拂杨柳依依,江水推波助澜,偌大的水泵把江水引入稻田,抬眼望去,蓝天、绿地相接,广袤无垠,一片生机盎然。我们在水边的亭子里休憩,交谈,沐浴江风徐徐,心情豁然开朗,回忆40年前的往事,赞叹阿拉新美好的今天。

  午餐就安排在这里,村上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农家菜饭和美酒。乡镇和村上的领导致辞,青年点的点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大家举杯畅饮,互相祝福。说不尽的话,道不完的情。。。

  就要返程了,依依不舍,握着的手,久久舍不得放开,祝福的话说也说不完。再见了,美丽的阿拉新,富饶的第二故乡!再见了,当年的朋友!再见了,芬芳的土地!我们曾经为你洒下汗水,付出了青春;我们曾经留下了坚实的脚印,辛勤的耕耘;我们曾经找到了友情、亲情和爱情。。。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心仍然牵挂着这里,阿拉新,永远系着我们的深情!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