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园
金竹园 老家屋的后面有一片青翠的金竹林,面积足有三亩地,呈半月形,环绕在房屋的后山上,说是竹园,其实是金竹在石林中行走,翠绿修长的金竹挤在一起,绿云一般。 竹园是爷爷在建那老屋后栽下的。爷爷告诉我,金竹是一种优质品种,粗壮、坚韧、修长、青翠,繁殖力强。虽然后山土层簿,但那金竹生命力顽强,几年时间不断向周边扩展,越长越茂盛,远远望去就只有了竹林而没有了石林。 竹园里有青青翠竹映霞光的妩媚和层层密叶遮日月的幽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孩提时经常和小伙伴在那儿玩,攀石林,捉迷藏,用竹子做的水枪打仗,那竹园的地面上被踩得光溜溜的,连草也难生长。娃娃们每天穿着干干净净衣服出门,到了晚上进门时则都成了花老爷,脸上、身上全是泥尘。但到清明节之后,长辈们就不让娃们到竹园里去玩了,没有说什么原因,出于好奇有时就偷偷去看看,发现是竹笋出来了,它像小鸡破壳一样冒出土面,像星星似的点缀着竹园。竹笋毛茸茸的,看看这棵,瞧瞧那棵,稚嫩的竹笋柔弱娇嫩中透着调皮的神态,有的可把那麻石顶翻过去,有的则从石缝中穿出来,从中领略了竹的生命顽强。竹园开始长笋了,父亲会经常到那儿转一转,将那些不能成林的笋挖去,多了就给左邻右舍的送些,家中留下的母亲将笋衣剥去,切成薄的笋片,洗净放在锅里煮沸后晒干,然后储存留着冬天做菜。有时家里也用鲜笋炒腊肉开开晕,那可是母亲做得最好吃的一道菜,至今想起来还是满口生津,让人难忘。 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用竹子修些竹签,教我数数,学加减法,它生动形象,学起来很快;有时也跟我们到竹园里讲些有关竹的故事,如最早字就是写在竹片上啊,竹子打烂后还可造纸啊,等等。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参观了邻村的小造纸厂,从相对原始的工艺中,让我们了解了从竹子变成纸的过程。如今那小纸厂早已关闭,留下的只是让游人参观的痕迹。 竹园里幽静,我喜欢在竹园里看书,记起东西来入心入脑的。春日里走进竹园,虽然看不到五颜六色的斑斓,但竹园里散发的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和养眼的翠绿,使人神清气爽,陶醉其中;夏天里走进竹园,一份清凉就会扑面而来,就像饮了清冽的甘泉一样酣畅。 那年代,家里有块竹园算是不小的财富。因为竹子在农村用途广,搭猪栏、盖牛棚、做农具都可用它,农闲时就会请人做些箩筐、土箕、谷筛等,以备农忙用。那些篾匠都说我家的金竹好,粗壮、光滑、韧性好、青篾厚。竹子除了盖草房和编制农具外,隔上几年还能砍伐一些卖掉,以贴补家用。 竹子是不愿开花的,那年我家竹子开花了,而且很美丽,但不久就枯死了。老人说,竹子和人一样只有几十年的光景,只是它到最后还把一点美丽展现给人类,如此凄美着实让人感动。后来爷爷又移栽了新竹,不几年那竹园又恢复了往日的风景。 几十年过去了,我早就远离了老家的竹园,但那如画的青翠和憨厚可爱的竹笋,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灵之中。但凡回到家中,我都要到竹园走走看看,寻找那份甜蜜的记忆。 竹背篓 竹背篓是山里人主要的负重工具,至今它仍在发挥作用,一般人家里有大大小小的背篓至少有十几个。山里男人基本上都会做竹器,只是有人手艺好,做的更精致些。每到农闲季节、或下雨或下雪,不适宜做农活,就是在家做竹器的时候。孩提时看长辈做的多了,也学做了不少竹器,现在看来还是有模有样的。 每次父亲从外出回家,背篓里总是装得满满的。还没等父亲完全放下背篓,我和弟弟就开始抢着翻看父亲又带回些什么好吃的。有时父亲给带点水果糖,我们总是小心地撕开外面那层纸,放入口中,都舍不得嚼,而是让它慢慢在口中融化,那种香甜的味道似乎至今还残留在口中。 父母都在外工作,但那点微薄的工资根本不能养活家人。记忆中的父母只要回到家里,就不停地劳作,或挖药材,或捡橡子,或野水果,用背篓背回来处理后卖到供销社,换回如煤油肥皂之类的生活用品。特别是生长药材的地方都上树木遮天、灌木丛生,山上根本就没有路,只能在荆棘间行走,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父亲背篓里有时还会带几本小人书回来,如《闪闪的红星》、《智取威虎山》等。每次父亲带回,家里一定会挤满了小伙伴,热闹好几天。 每到收获的季节,背篓便更忙碌了。麦子、苞谷、黄豆等等,一篓一篓地往家里搬。夏日的午后,四周静悄悄的,稻场上晒着麦子、苞谷、黄豆。记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大型建设多,农村的年轻人都抽调走了,每到农忙季节,学校就会放一周农忙假,我们就回来帮助队里或家里做一些农活。劳动两三天就累得腰酸腿痛的,休息时就是躺在地上也感到好舒服,真正体会了农人的艰辛。 我读初中、高中时,离家有十几里路程,只好寄宿在学校,每到周日就用竹背篓背着一周的粮食、盐菜,所谓的粮食就是红苕、玉米粉,还有少量的大米,弯来弯去的山路要走2-3小时才能到学校。后来女儿读高中时也是寄宿在学校,她对我说,读书真苦啊!谁说读书不苦呢,可她们现在至少不愁吃喝呢! 今年我也有孙子了,太公专门到乡下请师傅做了一个花竹背篓,很漂亮的手工艺品,让人看了就温馨,说是等孙子会站了,好背到外面玩。听母亲说,我小时候母亲就是用这样的背篓背着,上山下乡,走村串户,有母亲陪着玩,我是高兴了,母亲不知吃了多少苦。 在背篓的光阴里,记录着父亲母亲的容颜与汗水,写满了我儿时的幸福与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