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坨子粑
农历八月,坨子粑香。又是一年中秋节。 在我们乡下,每到八月中秋,家家户户都要吃坨子粑,和吃月饼一样,形成一种习俗,是家乡一道特色美食,家里人吃了坨子粑,寓意团圆,象征幸福和吉祥。 坨子粑,是将泡好的糯米磨成浆、滤干后揉成面团,像做包子一样,把蒸熟的绿豆包在里面,制作成拳头般大小的坨坨,上尖下圆,像陀骡,一个个放在土灶大锅里蒸,不一会,一锅热气腾腾的坨子粑就出笼了,我们乡下人称它为坨子粑。 小时候,出生我们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天天有零食吃,偶尔吃一粒坨坨糖也就心满意足了,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母亲用手工做的食品代替零食。在我的记忆里,端午节,吃粽子、新小麦粑。春节,吃苕片、麦年果、汤元和糍粑。中秋节,母亲不管有多忙,都要做几十个坨子粑给我们吃,至于芝麻绿豆糕,月饼、酥糖、京果之类的贵重礼品,都馈赠给年长的老人,我们小孩子是吃不到的。有时,老人大发慈悲,施舍一点给我们填填牙齿缝。 大集体时,生产队大多种的是早晚两季水稻,精明的队长在水源条件较差的塝田里种一季中稻,间或种一些糯谷,秋收后分给各家各户尝尝鲜,打打牙祭。分田到户后,我家也要种几分田的糯谷,用它来做坨子粑,打糍粑,做汤元,蒸糯米丸子,用不完的糯米留着来年端午节包粽子。 记忆中,每到中秋节前,母亲把新糯米浸在水桶里,对上少量粘米。翌日,把泡好的糯米用筲箕捞起来,洗净,拿到磨房里去磨浆。这时,父亲站在石磨前,双手用力推磨,有时,我也帮父亲搭搭手。母亲则在磨子旁,一勺勺将糯米放在磨孔里,经过全家人共同努力,米浆终于磨完了。接着,母亲拿来纱布,将米浆包在纱布里,挂在磨杆上滤干。 母亲在做坨子粑时,先将新鲜的绿豆去壳,煮熟,捣碎,放上盐,捏成团,做成馅。最后开始做坨子粑,只见母亲将滤干的米浆揉成“面“,分成一坨坨,用手压平,将绿豆馅放在里面,收边,合拢,左手托起,右手顺时钟方向慢慢向上捏,捏成宝塔形,这就大功告成。 坨子粑做好了,就在大锅里蒸。母亲在锅里放上水,把扒蒸支在锅里,铺上纱布,再把坨子粑放在扒蒸上,最后盖上锅盖,半个小时后就蒸熟了。坨子粑出笼后,里黄外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 母亲做的坨子粑,香糯可口,吃起来既有糯米的绵软,又有绿豆的清香。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吃。长大后,我每年都要回老家吃母亲做的坨子粑,而且还要带上几个回来送人,将剩下的放在冰箱里,想吃的时候,在微波炉热热,解解馋。每当吃到母亲亲手做的坨子粑,我就感到特别的舒心、愉悦,仿佛又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记忆中的村庄,记忆中的那刻骨铭心的家乡味道。 然而,令我遗憾的是,再也吃不到母亲做的坨子粑了,我的慈母巳于今年初夏与世长辞。看来,以后要吃坨子粑,只有亲自动手了。 中秋节到了,我想念母亲,也想起母亲做的坨子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