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温暖的小窝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远在南京大学读书的李秋池赶回北京,和他的中学同学一道兴致勃勃地回到母校,参加第三届北大附中校友日活动。 对附中的毕业生来说,从2010年开始的书院制和随之而来的书院文化已经成为一道铭刻在心的最为独特的校园风景线。就像李秋池在微信朋友圈里写的:“树上有一只窝,所有的鸟儿都会回来。”对他来说,北大附中就是那棵树,而他曾经生活学习了两年的正心书院,就是那个让他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充满牵挂的温暖的小窝。 2010年,北大附中高中部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经过五年的实践,逐步建立起全新的学生社区——书院,分别命名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至善和新民。每个书院都是一个由100多位来自不同年级的高中生组成的大家庭。在这里,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和装修书院活动室,自己讨论和制定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自己策划和组织书院间的各种赛事。书院的日常事务由学生自治会负责牵头运作,并在每周书院议事会上组织全体书院学生民主讨论、民主协商、民主决策。 在军训和入学教育期间表现积极的邢文林通过竞选演讲在公平投票中脱颖而出,成为格物书院新一届自治会主席。 在上任初始,她就深切感受到每一个书院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在工作中,她学会了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组织团队协作。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在北大附中,职务和荣誉不再由学校和老师单方面决定,学生不再被动地等待和接受,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机会和平台,只是需要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去积极争取。 今年升入高三的正心书院男生王智航对此有更深刻的体会:从原来跑完1000米需要打肾上腺素到每周二中午去跑步机上跑2000米,从不知节奏为何物到舞蹈节上广受好评的“灵活小胖子”,从写律诗填词牌到尝试创作现代文万言小说并成功在《知行》上发表,从初中由老师直接任命的团支书到成功竞选书院自治会主席,两年的书院生活让他真切感受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很多变化。他为此骄傲,却并不满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书院和学校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给了他更充分的自信:他不仅主持了新一届的自治会选举,主持建设书院各项制度和解读书院精神,还与其他书院的自治会负责人一道,为同学们争取到了将自治会服务申请为社区服务项目的权利。 这名北大附中首届荣誉文凭的获得者仿照黄埔军校的一副楹联描述他的学校:随波逐流请往他处,因循守旧勿入此门。横批是:弄潮者来。 如果说传统的班级是由班主任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集体,那么书院就是学生自治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基地。书院给予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同于传统班级的情感依赖,而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成熟完善的培养模式基础上一种可持续的情感传递和真实的成长过程。正如北大附中校长王铮一再强调的:“我们的校园是真实的校园,所有的一切不是在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条条框框的要求下人为制造的。需要真实面对各种问题,需要我们的学生有思考,有体验,有认识,有交流,需要学会合作。只有这样,当他们走出校门,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参与团队,形成集体。北大附中的高中生活,应该是学生体验探索、收获成长的发展过程。” 在打破了传统班级的管理模式之后,借鉴中国传统教育的书院制和欧美的HOUSE制,结合现行教育体制和学校实际情况搭建的新型学生社区——书院,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成长体验。不同年级的学生生活和学习在一起,使得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情感连接变得更加自然和紧密,为文化传承与情感关爱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 学校不仅在书院内部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另一个学生组织——学长团。 诚意书院的高一新生周晗玉来到学校之后见到的第一批学生就是学长团的学长、学姐。他们策划和实施了新生入学教育,解读学校制度,介绍校园文化,阐释书院精神,让周晗玉和她的高一小伙伴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学校和自己的书院。因为喜欢戏剧,她对学长马力达印象深刻,这个帅气的高二男生和她们分享的戏剧节、舞蹈节的故事让她对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充满了向往。 当初也是怀抱着对学长、学姐的崇拜和感谢加入学长团的马力达,在和新生的相处中体会到了角色的转换和思维的改变,从单纯的朋友角色到前辈和老师的角色,让他开始学会站在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对待周围的同学和他自己。他始终记得入学之初,在他做事情不够专注的时候,学长团的一位学姐对他的教导:“当你决定了开始去做一件事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要坚持把它做完做好。” 今天,学长团已经成为北大附中学生的一种精神象征。学长团的存在形象地诠释着这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如同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自由之路》一书中指出的:“自由的教育是与填鸭子的过程恰好相反的一种过程。自由的教育不是‘受’的,也不应当有人‘施’。自由的教育是‘自求’的,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只应当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而自得于后。”在北大附中为学生提供的自由之路上,在七大书院的建设发展中,在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关爱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到这样的感觉。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