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春晚
春晚是文化大餐,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晚,其乐融融。今晚又的除夕夜,我不禁忆起儿时的今宵,那是物质匮乏,文化生活单调的七十年代初,我们村也办过春晚,不过其春晚不同于现在把人们分隔在自家房子里,而是聚集在戏台前;时间也不止于一夜,而是一连五六个晚上。场面之大,气氛之热烈,年味之浓厚,没经历过的人是难以体会的。 我们村是徽剧之乡,村里演徽剧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战争年代和困难时期也没中断过。演出都是村里三十岁男丁值年,演出费用、组织工作都由他们负责。演员都是十几岁的小学生,不过在七十年那个特殊时期,样板戏取代了徽剧,演员由小孩换成大人,除了八个样板戏外,还自编自演现代剧,不愧是徽剧之乡,业余剧团代表公社在县里调演屡屡获奖,还被歙县的几个公社请去演出。 戏一演就是五六个晚上,离开演还很有好多天,大家就安放凳子,那凳子为看戏特做的,名为“看戏凳”,有一米五的高度,可以坐七八个人。谁占着位置谁就安稳地坐在那看戏,别人不会把凳子移走。戏台对面是学校教室的走廊,下雨淋不着,又高于地面,是可算的是雅座,我家都是提前占了那地方。 下午进行彩排,戏台下已有很多人,小孩居多。演戏前先游灯,我们这里的游灯有压灾辟邪之说,为了孩子平安,大人把自扎的灯拿出来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游灯。小孩小,大人要么抱着,要么拉着,带着孩子游。游灯的队伍有一二百人,火篮、锣鼓、鞭炮开道,夜幕下游灯队伍像一条火龙走街串巷,好不热闹! 演员都是乡里乡亲,看他们演戏特别来劲。一般坐在凳子上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年人可不坐,他们喜欢扎在人堆里凑热闹,故意涌来涌去,起着人浪,俗称“倒人阵”。我们小孩对戏不感兴趣,站在凳上看热闹,觉得“倒人阵”很好玩。为了安全,让民兵维持秩序,下来逮捣乱分子,被拖上台,教育一番放了回来,小青年下来后故伎重演,他们还是有分寸的,那么多年从没发生过踩踏事件。在演戏过程中天空会来一个不速之客,原来是好事的在放孔明灯,那灯特大,小面还挂着一大串小灯和鞭炮,在空中噼里啪啦,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空中。 每到春节演戏,邻村的都像赶集似地聚拢来。有的不单纯是为了看戏,而是享口福。戏台边上摆设摊点,卖糖葫芦的,卖甘蔗的,卖臭豆腐的,臭豆腐是我们村的特产,花上几毛钱吃过饱,有的还就着臭豆腐边喝酒边听戏,乐哉悠哉。 正月演戏至今在我们村还延续着,可到古戏台看戏赶热闹的人屈指可数,难以再续往日的盛况。儿时的春晚已渐行渐远,随之而去的还有那纯朴的民风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