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萌”
说“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孔祥放 “这小狗真萌!”微博上一网友对一张小狗的照片发表评论。另一网友问道:“‘萌’是什么意思?”随后就有人回复他:“你一定在国外吧!”对方发了一个吃惊的表情:“你怎么知道的?”“这年头不知道‘萌’的人已屈指可数了。”这句略带嘲讽的话语反映出这一网络词汇流行之广。 2011年,随着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风靡全国,成千上万的国人争先恐后地加入其中,一个并不起眼的汉字“萌”悄然传开。它的传播速度如同水葫芦的繁殖一样令人咋舌,不出一年的工夫,就路人皆知。它甚至还融进了国人的日常生活,商店海报、手机短信、街头广告、街坊寒暄中都有其身影。 是什么让这样一个简单的汉字拥有如此大的“魅力”?在《康熙字典》中,“萌”是“草芽”的意思,而且描述得十分形象:草种得光明而发。《孟子》中亦有“吾如有萌焉何哉”之句,足以见“萌”字在中华文明里有着悠久历史。但这固然不是“萌”流行的原因。其实,问题不在“萌”字本身。远在唐朝,“萌”作为一个常见的汉字传入日本,在日本发展了千年后,又随着日本动漫的潮流“回归”中国。而回归的“萌”不再是“草芽”之意,也没有“吾如有萌焉何哉”的内涵。国人对日本的现代文化不甚了解,所以对动漫中的“萌”自然也不知其义。但是,国人的智慧是非同寻常的,在听说日语里有一个“萌”字后,没有不懂装懂,也没有刨根问底,而是不断研究,总结出了日本人使用“萌”字的场合,于是也跟着“萌”起来了。 毛茸茸的大白兔,大眼睛的小女孩,还有被一团毛线耍得团团转的小猫,都可以用“萌”字来形容,意即“可爱的”“讨人喜欢的”,与“草芽”无任何瓜葛,不像古文中“所以”“然后”一类的词语,有随着时代变迁内涵变化的过程。“萌”字在中日两国的异义是不同民族文化产生的结果,而如今,在“可爱”的“萌”叱咤天下,“草芽”之“萌”逐渐被人淡忘时,其背后却是中华文化正统性日益被破坏的现状。 当我们装扮得“萌萌哒”时,还应该想到阳光之下草芽的萌发,还应该记得“吾如有萌焉何哉”之句,还应该沐浴千年的中华文化闪烁出的熠熠光辉。 【点评】随着网络的兴起,一些网络用词开始肆意流行起来。作者抓住了这一社会热点,选择“萌”字进行剖析,深究其来源和含义,促使人们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由一个字反映一种现象,升华了主题,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应该为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深入的探究和严谨的辨析点个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