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
闹铃响时,不过七点。 起身走到窗前,是那个被雨朦胧的城市—— 小雨淅淅,斜斜地飘落在玻璃上,勾勒出透明的雨丝。 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那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我撑起伞,准备和父亲去附近吃早餐。 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并不因为清明节而增多或减少;马路上的汽车飞驰而过,倏地溅起一串水花;我和父亲静静地走着,鼻息间萦绕着雨水淋湿了尘埃的复杂气息。 又是一年清明时。 小时候的我,对于清明节的理解是幼稚而单纯的。只知道那是在每年的四月五日时祭拜已逝亲人的日子。记得每当四月一到,外婆总会买来一大口袋的金色锡纸,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却折出了一个个精致小巧的金元宝,她也买来冥币、纸钱,最后将所有的东西都分类装好。父亲会在每个包好的纸袋上一一写好将要祭拜的已逝亲人的名字、生辰那类的信息。一到清明节当天,母亲一大早便会叫醒我,继而全家人一起早早地去家乡的青山扫墓,外婆却通常将“扫墓”讲作“上坟”。其实那时的自己是一点儿都不喜欢扫墓的,只记得是往往一到青山山脚下,就看到许多的车、许多的人,还会闻到一股当祭祀物品被烧毁后刺鼻的气味。母亲告诫我在上坟时是不能随意说笑的,要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作揖、静静等着坟前的香燃尽。之后步行下山,要到山脚下将事先包好的纸钱尽数烧去,等到黑色的纸屑顺着风飞上了天空,外婆就用还带着点儿绿叶的树枝蘸着水洒向空中,最后再一次跪下磕头、作揖……这样,扫墓仪式才算全部结束。这些习俗,在当时的我看来是无聊而又可笑的,总觉得每年的上坟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煎熬,肃穆的氛围将我从头到脚地笼罩着,浑身上下的毛孔都在疯狂地叫嚣着,那感觉实在是不舒服。 后来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教全班同学一句一句地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或许是幼时的我对于死亡还没有真正的感受,这首诗的悲恸情绪我是没有体会到的,只跟着老师糊里糊涂地念着,听着老师讲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是于怎样的景、怎样的情。 一晃便是六七年,匆匆就过了。 不知不觉,对于清明,我却是慢慢理解了。我想,清明,只是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先一种特殊的悼念方式罢了,无论是什么样的清明习俗和仪式,或是无趣、或是可笑,最重要的只是那份真挚的祝愿和想念的心意。人于这世上,最重要的便是从出生开始便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亲人,终会有一天,亲人将离你而去,而那份对亲人的怀念自然得有个寄托,这种寄托,便是清明。 那么,请对清明怀着一种虔诚吧。 我突然对儿时自己的想法有了一份了然,因为从幼时的不解到现在的懂得,也只是我成长的过程而已,正因为这份成长,我才懂得了那份清明的意义。 我举着雨伞,跟在父亲身后,嗅闻着专属雨水的味道,而小时候在山脚下闻到的、所讨厌的那种味儿,却是再也想不起来了。看着行人来来往往、车辆呼啸而过,雨朦胧了我的视线。 终于懂得了那份“路上行人欲断魂”。 感谢这一年的清明时分,带给了我属于清明的真实意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