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新教育十大行动师生共写随笔

随笔美文2021-01-26193举报/反馈

  每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创造,可以推出自己的品牌项目。在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教师的创造。新教育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教育十大行动师生共写随笔》,欢迎阅读。

  新教育十大行动师生共写随笔【第一篇】:新教育十大行动措施

  1.营造书香校园。创设读书氛围,开阔师生视野,促进师生发展。特别是“图书漂流”活动,书香的流动变成了家校之间心灵互动的精神交流。

  2.师生共写随笔。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

  3.构建理想课堂。主张把握理想课堂的“六个度”;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展度。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4.聆听窗外声音。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使各种烙印改变着学生的人生态度,提升着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也带给社会以纯真、至善至美的教育希望。把社会上的名流、企业家,哪怕是一个普通工人、农民请到学校,让一个孩子聆听他们的报告,说不定某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某一个孩子或者某几个孩子的命运。

  5.培养卓越口才。创立学生论坛,让孩子有当众说话的地方,“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说话,让孩子讨论,让孩子争论,让孩子真正的“说起来”。

  6.建设数码社区。以“新教育实验”为基地,以“教育在线”为网络平台,加强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建设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数码社区”,可以让“新教育共同体”进行超越时空的学习与交流,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7.推进每月一事。新教育实验主张,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到底哪些是学生一生最有用的东西?我们的答案是良好的习惯。从微笑开始,学会交往;从打球开始,学会健身;从吃饭开始,学会节俭;从演说开始,学会表达;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从植树开始,学会公益;从日记做起,学会毅力;从唱歌开始,让学生热爱艺术。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习惯养成一般要经过21天的重复练习,所以用“每月一事”的办法来培养习惯是非常好的途径。

  8.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等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教室是个小社会,就会有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行为规则、规章制度、榜样底线……全都与这个社会同步建构而成。在教室文化的思考中,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终呈现的则是教室文化的整体构建。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而命名只是教室文化建构中的一个事项,和它相关的事务包括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承诺(誓约)等,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间完美教室的根本是为了生命的绽放,是为了让人性充满道德的光辉。在完美教室中,道德人格的养成始终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具体来说:

  1)一间教室,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追求,有一种基于生命自由的信仰;

  2)一间教室,应该是传统文化习俗与孩子生命天性之间的缓冲带——既是训练场又是庇护所,孩子们既能够体认这些传统又能够有资格对这些传统加以审视与反思;

  3)一间教室,应该以民主的方式生成自己的游戏规则;

  4)一间教室,应该有自己的道德人格系统,以及相关的一些用来理解人性的理论工具,并引导我们去理解整个世界,同时以此指导我们在教室中的共同生活。

  9.研发卓越课程。在新教育的课程概念中,“起点”首先意味着人,意味着作为课程实施的具体对象学生,也意味着实施者自己;意味着教育要从受教育者那里开始,也意味着教师本人对于课程的理解。而“终点”,则意味着课程目的的实现程度;意味着师生生命的发展程度;意味着社会与国家诉求的落实程度;而居于二者之间的,是历程、是计划、设想、方法、途径、资源、评估、修正……。简言之,在我们的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人,是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人的幸福完整的实现。

  10.家校合作共建。新教育扎实推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与管理工作,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让家长走进学校,成为教育管理的同行者:二是让家长拥有话语权,成为教育的评判者:三是让家长尝试义工,成为自觉服务学校的志愿者;四是让家长了解学校,成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者;五是让优秀家长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先进教育文化的践行者。六是实施亲子共读工程,成为书香家庭、校园的建设者。

  新教育十大行动师生共写随笔【第二篇】: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实验强调行动,而且把“行动”作为实验的价值取向。把美好在自己的生命中活出来。我们很多美好的教育理论,常常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而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其主旨不是创造多少深刻的教育理论,而是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改变的行动。与过去许许多多的实验有诸多的不同,新教育实验的行动,是群众性的、可操作的,是人人可以乐而为之的。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开放性的行动,因为新教育实验是基于对教育理想的探寻,而在探寻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每一校,每一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新教育实验在追寻理想中不断地超越自我。“追寻理想,超越自我”在这样的过程中,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在行动中不断地实现着!我相信,每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创造,可以推出自己的品牌项目。在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教师的创造。在推进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处处是创造的天地。因为新教育实验瞄准了人的巨大潜能,激起了人的巨大热情。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是一种“新教育共同体”的集体行动。打造新教育共同体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理想。

  行动论的关键在于“坚持”。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曾经参与的学校后来退却了、离开了,又有一批新的实验学校加盟进来。其中有一些是人事的变化导致的,也有一些学校是没有真正地坚持下去。所以,我们在强调行动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坚持的意义。行百里路半九十,真正能够出成效的,真正能够产生奇迹的,应该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新教育十大行动师生共写随笔【第三篇】:新教育人的行走方式

  新教育实验作为一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教育改革,已经走过13个年头。已逾百万之众的新教育人具有独特的行走方式。我认为新教育人行走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生命叙事。

  迄今为止(2013),新教育已经召开了13届年会。在朱永新老师每届年会上的主报告中,“生命叙事”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强调,足见其在新教育话语中的分量。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改变教师,带动学校,影响学生。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体现为教师开始并坚持了生命叙事,走上了专业写作之路。

  新教育人选择生命叙事作为自己的行走方式,有两个原因:

  1.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方式是行动研究。朱永新老师指出:“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倡导的是行动的研究,倡导的是校本的研究,这是我们科研的一种新范式。”行动研究,研究行动,新教育的草根性、实践性、田野性决定其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叙事的方式呈现。

  2.新教育实验的研究主体是一线教师。朱永新老师指出:“中小学的科学研究,不是大学教授的那种科学研究,不是坐而论道,不是那种纯理论的,与教育生活脱节的教育科学研究。”新教育实验的研究主体是一线教师,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教育发生的第一现场。他们大都不长于理论表达,很自然地选择了叙事作为专业写作的主要方式,以“记录成功实践的案例、记录教育发生的过程”。

  新教育人的生命叙事,具有两个特点:

  1.生命叙事的言说对象是生命。

  我坚持认为:好文章是生命的精华。“有过亲身体验的人是能够分辨出,同样的道理和语言,表达者是用心感悟到的还是在形式上学到的,在实践中这两者就更有本质的差别了,那些平淡和简单的道理背后,不是小聪明的卖弄,而是真实的生命在燃烧。”(谢耘:《修炼》,第19页,东方出版社,2006)朱永新老师说:“生命就是书写一个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有省察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生活是师生生命的历程。新教育人通过教育生活演绎的是自己的生命。新教育人的生命叙事是“努力着将‘对活着的珍爱’一点一滴转化为有意义的生命痕迹。”新教育人生命叙事的言说对象就是自己的生命。

  2.生命叙事的言说主体是生命。

  新教育人的生命叙事是用生命言说的,是生命在场的言说,言说的过程中伴随着清醒、强烈、深刻、细腻、持续的生命体验。朱永新老师说:“于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教师)老师用生命书写的教育生活,是我们新教育关注学生,呵护学生,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范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克剑先生说:“治学的底蕴原在于境界。有的人凭藉聪明,有的人诉诸智慧,我相信,我投之于文字的是生命。‘生命’被作为一种治学的境界点出来,是关联着切己的人生体验的,它借一个饱经屈辱和波折的学人的心灵剖白,诉说着人文学术赖以存一线脉息的那点真谛。”(张文质等著:《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第17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像黄克剑先生一样,新教育人投之于文字的是生命。生命叙事体现了新教育人治学的境界已经达到生命的高度。

  新教育人的生命叙事发挥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

  1.自我沟通,自我唤醒。

  北大教授周国平说:“写作是精神生活的方式之一。人有两个自我,一个内在的精神自我,一个是外在的肉身自我,写作是那个内在的精神自我的活动。”(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第24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所谓精神自我的活动,是指人在精神层面的自我倾听、自我沟通。写作这种自我沟通的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结起来可以用‘外师’和‘内得’来涵括。”

  “‘内得’是指内在的学习,向内己深处学习,是指与自我对话,在沉思默想中获得灵性的开启、生命的感悟和精神世界的洞达。”

  “教师的日常工作,教育也好,教学也好,细微、琐碎、单调、平板、沉闷,再加上工作过程的漫长,终极评价的遥远,很难让人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容易对职业产生麻木、倦怠,甚至厌弃。如果能够让他们意识到‘每天都在书写历史,每天都在开创未来’,或许更能唤醒其内在的尊严,激发其潜在的职业热情。”(谢云:《书写我们自己的教育史》,《教师月刊》,2011年第5期,第60页)事实正是这样,是写作,或者说是生命叙事,唤醒了一个又一个教师。山东有一位草根名师,叫纪现梅。她说:“写作,那是一个生命被唤醒并自觉用文字物化的过程。”

  “是写作唤醒我自己的生命意识,让我触摸这个世界,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让我的意识时刻处于写作的准备状态之中,也让我切身明白了,真正的写作状态其实就是生命中感知、思考的常态。”(纪现梅:《老纪的写作课》《读写月报·新教育》,2009.12)

  2.自我发现,自我认同。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学者张文质说:“我认为写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价值,即写作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许多快乐——写文章本身这种快乐,不是说文章发表了,拿到稿费了,前者比这个还更多。作为一个老师,一个读书人,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实际上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回馈。”(《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写作就是积累,就是自我过滤,自我反思,自我练习,自我发现,它是最好的学习。”(《张文质论教师博客》,《明日教育论坛》,总第37辑)

  经由写作,经由生命叙事,我们经历了从自我发现,到自我认同的过程。“我们的观点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美]罗兰·巴特:《如何提升学校的内力》,《结语》,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如果没有语言,所谓的‘自我’便不会存在。我们形成的自我形象主要基于我们向自己讲述的自己的故事(经验、记忆和个人信仰)。”([美]马克·马陶谢克:《底线》,第53、59页,重庆出版社,2013)朱永新老师指出:“我们倡导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自身的认同——既包括我们每个个体的自我认同,也包括一个民族的自身文化认同。”

  3.自我享受,自我成全。

  据说,长跑爱好者对长跑着迷的原因是他可以享有长跑之后身体中自动分泌出来一种神奇的物质——内腓肽。内腓肽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也被称为快感荷尔蒙,能帮助人产生兴奋和快感。我想,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写作的时候身体内也会自动分泌出这种神奇的内腓肽,是这种内腓肽让人兴奋、快乐、享受其中。笔者本人在最近10年中写下了100多万字,出了两本书。我的写作就是这样,在工作中,在读书时,每有心得,一气呵成,通宵达旦,不知疲倦,沉浸其中,怡然自乐。写就一篇文章,仿佛一个孩子落地。读着自己刚刚写成的文章,那种快乐就像一个刚刚分娩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婴儿。其间的乐趣非个中人不能意会。

  我深以为,生命是一个过程,因为写作而享受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成全。人的生命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读书、写作是人内在精神生命的自主建构。写作更使人精神生命的建构有了物化的呈现,有了清晰的“质”感,否则,人的精神生命往往是虚拟的、模糊的。写作是一种享受,在这种享受的过程建构着自己内在的精神生命,实现着自我的成全,成全着自己内外兼修的圆满人生。写作确实如朱永新老师所说,是“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的方式”。

  4.阐释教育,记载历史。

  朱永新老师说:“新教育实验认为,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表面上看来,教师的写作只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他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新教育人以生命叙事的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生活的资讯。如果没有新教育人的生命叙事,就没有报刊、网络、会议及学校的现场呈现出来的丰富的新教育实践。这种生命叙事已经不是简单的资讯传递,而是渗透了新教育人对社会、对人生、对教育的思考,经过了新教育人的梳理、提炼和概括。这种生命叙事最终将成为新教育人生命的历史,成为新教育实验的历史。

  生命叙事的四重价值,前三重价值是内在于自身的,写作其实是一个人保持生命的清醒,享受生命的过程,成全生命的意义的一条途径;是一个人发现自我、认同自我、成全自我的一种方式。后一重价值是外在于世界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人精神的、灵魂的生命的外显。它与无数的人、无数的灵魂一起成就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精神上的丰富和美丽。

  新教育十大行动师生共写随笔【第四篇】: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

  一)营造书香校园

  1.书香氛围。各校要进一步打造文化走廊,构筑文化载体,丰富文化视点。在文化环境的建设上,美化景观布点,张贴名人格言,制作读书标语,设置校级和班级图书角,等等。通过“橱窗文化”“标牌文化”“命名文化”以及“墙壁文化”,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校园文化,一种生活状态。

  2.读书条件。继续加大投入,切实增加图书的藏量。加强设施建设,有足够的书架、书柜、阅览桌椅以及报刊架。提高图书利用率,设立读书角,阅览室以全开架借阅为主。加强校园网建设,设置相关链接,增设“书香校园”栏目,依托“师生博客”和“教师论坛”,开展新书好书推介、时文美文共读、思想观点交流等活动。

  3.读书组织。以学科、年级组或办公室为单位,建立教师读书会,培植教师读书自觉。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建立学生读书会,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建立文学社、小记者、广播站、兴趣小组等社团和组织,培育学校读书氛围。组织读书沙龙,促进大阅读和大讨论。

  4.阅读机制。根据自身实际,明确频率、数量、节点方面的硬性要求。按照“周月季年”的“四段阅读计划”,诵读古诗,赏析美文,阅读名著佳作。按照“写讲演节”的“四项活动计划”,撰写读书体会,做好读书演讲,组织情景剧表演,举办校园读书节。按照“师生家友”的“四项共读计划”,师生、生生、家长与学生之间共读书籍,学校举办读书展示会。

  5.阅读引导。加强“晨诵、午读、暮省”引导,明确规定时间和数量,教师和学生记载阅读记录本。进行“阅读课堂”引导,每周设1课时阅读课(指导课、欣赏课、交流课、推荐课),对学生如何选书、如何正确阅读等及时予以指导。加强师生“读书成长册”引导,及时记录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每学期组织1次展示评比活动。实施“读写绘”引导,全区各小学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予以拓展。

  6.考核评价。⑴教师读书情况纳入教师考核。⑵学生读书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与学生评价。⑶班级读书情况纳入班级、级部考核。⑷开展“读书明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推动读书人物”等评比活动。

  二)师生共写随笔

  1.教师随笔。由每月、每周,逐步过渡到每天撰写。年轻教师每学期3~4篇,45岁以上教师每学期2篇,每篇不少于1000字。教师随笔可上传学校网站,交流共享。鼓励撰写专题性随笔。

  2.学生随笔。以日记为主,撰写内容不限,阅读感爱、见闻经历、成长感悟、心得体会均可。鼓励撰写其他主题性写作,通过学校网站专题帖、博客分享成果。学校开辟“学生习作”专栏,设立图书角随笔陈列柜。

  3.考核评价。⑴组织沙龙活动,观摩成果,介绍分享经验。⑵组织优秀随笔评比,表彰奖励。⑶协助征文活动,推荐优秀随笔刊登发表。⑷学校每学年各编印1本优秀教师随笔集和学生随笔集。

  三)聆听窗外声音

  1.教育资源。运用政策法规、国计民生、热点新闻方面的最新资讯,充分发掘盐都本土厚德载物、崇文重教、乡风民俗、爱国爱民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科学的价值观。

  2.活动形式。开展专题讲座、文艺汇演、校园评论、电影电视观看、“校园之声”新闻广播、先进事迹和重大时事、节日纪念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修身立己、热爱集体、心系祖国、胸怀天下的优良品质。

  3.考核评价。⑴相关部门确立目标任务,活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⑵学校评比“道德模范”“服务明星”或“感动人物”。

  四)培养卓越口才

  1.组织要求。坚持话题常有、主题突出、立意高远的原则,每个班级、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个部门、每个办公室,均可以作为卓越口才培养的阵地。各条块、各条线正常组织活动,各学校每学期安排2次以上大型活动。

  2.活动形式。通过交流、汇报、演讲、座谈、讨论、辩议、叙事、述评、故事等活动,营造教师和学生愿说、敢说、会说的氛围,培养师生自信心,形成终身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3.考核评价。⑴语文、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学科的课堂教学,要正常组织学生演讲。⑵纳入政教处、教导处、团委会、年级组年度工作考核。⑶学校组织相关评比,表彰奖励。

  五)构建理想课堂

  1.执行依据。依据《盐都区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和盐城市将制定下发的《课堂教学常态课达标要求》,参照盐城市一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和“学案导学·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自主展示”的教学模式、河南樊相一中“五让六环节”的课堂做法,坚决摒弃低效课堂,积极打造高效课堂,认真搞好常态课堂。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文化知识与生活体验的有机结合。

  2.基本标准。要切实加强“三层面”和“六维度”的研究。“三层面”:教师层面,主导入手,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层面,自主切入,乐观主动,永不言败。师生互动层面,彼此感染,教学相长。“六维度”:参与度,关注学前参与和学中参与,引导全员参与和全面参与。亲和度,课堂上愉快沟通,智慧交流,教师以理解和尊重之心,赢得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由度,课堂气氛不压抑,不沉闷,轻松愉快,凸显人的生命价值。整合度,通过研读教村,解析文本,发现思想精髓和内容精华,以整合的思维,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思维度,找准学科属性,基于学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度,通过问题情境和有效设计,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观察、模仿和体验。

  3.保障手段。以“教学常规、问题引路、行动研究”为抓手,以“推门听课、观察法听评课、学科组与师徒捆绑考核”为手段,以“同课异构、教学反思、成长规划”为动力,以“榜样示范、同伴练兵”为引擎,以“课堂达标、优课展评、基本功大赛”为平台,探索理想课堂途径,丰富教育实验内涵。

  4.考核评价。⑴每位教师重视教学“五认真”,每学期开设1~2节研究课、示范课。⑵学校正常组织教学常规检查,进行2~3次专项督查,开展1~2次成长汇报、达标验收、观摩研究、基本功考核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⑶区局正常安排教学调研,每学期组织1~2次教学视导,组织推荐青年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评比和“基本功大赛”,组织全区“巡礼周”和“开放周”、管理干部“课堂教学展评”、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和“基本功大赛”。

  六)建设数码社区

  1.活动目的。通过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

  2.活动形式。教师登陆“教育在线”,实名注册,通过跟帖请教专家和榜样老师,对自己所实验的项目,寻找榜样帖子,直接与大师对话,尽量少走弯路,认真研读领会其精神实质。学校网站建“新教育实验”链接,设置若干栏目和主题帖窗口。建设各类“新教育实验”QQ群、微信群,通过及时沟通、交流,收获经验,收获信念,收获力量。收索、存储同伴网络,通过学习、借鉴,快速入轨,跃马扬鞭。建立健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正常快捷的网络、通讯信息联络机制。

  3.考核评价。⑴学校评选“榜样班级”“榜样老师”“榜样学生”“榜样家长”。⑵区局评选优秀“新教育实验”网站。以上评选,均可采用网络投票和实绩论证方式。

  七)推进每月一事

  1.活动主题。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为宗旨,确定鲜明主题,通过系列活动,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校风、学风建设。“一月一事”的主题内容可参考为,一月:学会吃饭,懂得节俭;二月:学会走路,遵守交规;三月:学会种树,热爱公益;四月:学会踏青,走向自然;五月:学会扫地,热爱劳动;六月:学会唱歌,走进艺术;七月:学会运动,强体健身;八月:学会微笑,关心他人;九月:学会阅读,丰富知识;十月:学会尊老,懂得感恩;十一月:学会演讲,增强自信;十二月,学会反思,培养毅力。

  2.活动建议。⑴活动计划。明确责任处室和当月活动主题负责人,班主任负责实施。⑵确定主题。与“时事”“时令”同步,与学校计划、区域实际相结合。⑶宣传发动。与“培养卓越口才”结合进行,通过国旗讲话、班会、橱窗、板报等形式,引导、启发学生参与。⑷升华阅读。依据主题,与晨诵、午读相结合,发动学生搜集活动资料,精选与主题相关的成语故事、诗词歌赋、书籍文章等,在阅读中感受活动主题的意义。⑸实践体验。通过动态展示(具体活动开展)、静态呈示(宣传窗、墙壁布置、简报等)、网上显示(校园网在线栏目、主题帖),分享交流每月主题教育的活动成果。⑹整理资料。收集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典型案例、成长故事等,归集存档。

  3.考核评价。制定“每月一事”评比细则,学生养成教育的检查要做到一周一评一通报,每月一汇总一考评一表彰。

  八)缔造完美教室

  1.实现目标。以构建规范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为总体目标,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基本愿景,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基本生活方式,以实施全人课程为根本载体,以积极开展每月一事活动为具体途径,以师生成为叙事的主角为基本使命。

  2.活动建议:⑴有班级标识,如班名、班徽、吉祥物等。⑵有班级共同愿景、使命或价值观。⑶有最好契合班名的班歌或班诗。⑷有科学有效、富有特色的班级制度,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家长之间公约、协定等。⑸有关注生命的特色化、灵活的班级课程,如人格课程、节日课程等。⑹有家长的参与,通过家校通,与家长正常联系。⑺有相对固定的兴趣小组或社团等课外活动。⑻有班级图书角,读书活动扎实有效。⑼有班级网络主页或主题帖,专人管理,及时更新,内容充实。⑽积极开展每月一事活动。⑾班级环境美化、绿化、整洁化、知识化、育人化。⑿每学期写1篇高质量的师生成长叙事。⒀每学期有1个真实感人的转化案例。

  3.考核评价。⑴活动成效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⑵评选“完美教室”“优秀实验案例”“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

  九)研发卓越课程

  1.实现目标。与学生的生命经验相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课程,拓展和丰富学生智力背景、情感体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打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强和独立批判的精神。

  2.活动建议:⑴组织要求。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拟定计划书,严格申报和论证,合理、规范推广和使用。⑵课程体系。依据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符合区域和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架。⑶课程内容。基于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传承民俗文化,整合地理、人文、经济、旅游和社会条件等要素,参考人文类、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心理类、社会类、生活类、实践类等角度。⑷基本途径。适度拓展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某些“点”,内引外联,适度发掘课程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进行创造性设计和开发;充分利用“孝文化”“芦荡、水乡文化”“剪纸、龙舞、打莲湘、老虎鞋民俗文化”“淮剧、太极、三门球、乒乓球体艺文化”“朱升墓、泽夫园历史教育文化”等,将地方特色、传统优势项目、校本和地域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运用科研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借鉴选修课和活动课经验,进行课程改革。

  3.实施要求。切实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积极形成基于课程体系、基于优势学科、基于课外教育的学科特色。

  4.考核评价。⑴各校根据实际,重点培育1~2门校本课程,有条件的学校重点培育3~4门校本课程,已经开发实施的考虑完善和升格。⑵评选“优秀校本课程”,表彰奖励。

  十)家校合作共育

  1.实现目标。通过全面培训学生父母,开展父母学生共同参加的亲子交流、读书、娱乐、修学、旅游等活动,倡导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共享成长。促进全面建成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文明社区,促进构建青少年全方位、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2.活动建议:⑴制定家校共育工作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⑵用好《家校共育手册》,增强家校沟通的效果和质量。⑶建好网上家长学校,引导家长上线学习、观看视频、发帖分享心得。⑷建立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吸收家长建言献策、组织策划、提供服务。⑸组织家校共育集中探讨、培训和现场观摩活动。⑹收集、整理、归类家校共育文字、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3.考核评价。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组织1次家长开放日。策划1~2次家校共育专题特色活动,录制视频资料。

  新教育十大行动师生共写随笔【第五篇】: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十九大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答记者问时说,今后教育发展的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自2000年开展以来,已经历经了十几个年头,使3500多万名师生受益。他们究竟是靠着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和行动路线,来推动教育改革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新教育的十大行动,相信您会发现根源所在。

  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因为,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缺少的不是批评家,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的行动家。2002年,新教育实验最初从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起航的时候,提出了五大行动,分别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后来我们增加了构筑理想课堂,并且提出了6 1的家校合作共建。2013年,我们正式提出了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主要内容如下:

  一)营造书香校园

  “营造书香校园”,指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之所以要“营造书香校园”,是因为: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只有书籍可以保存。书籍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强化阅读。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我们坚信,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只是一个教育训练的场所。我们希望,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为学校打下精神底色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二)师生共写随笔

  “师生共写随笔”,指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常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之所以要“师生共写随笔”,是因为教育随笔(日记)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终身受益。

  三)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指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

  之所以要“聆听窗外声音”,是因为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关门教育。如果教师缺乏人生阅历,就难以点燃孩子的人生激情,难以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开展“与大师对话”,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大型思想碰撞交流会,则可以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和欲望。这样,他们才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听到真实的声音,寻找到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本真价值和意义。

  四)培养卓越口才

  “培养卓越口才”,指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之所以要“培养卓越口才”,是因为口才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地表达思想,是强烈的自信心的表现。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自信心,就难有真正的竞争力。表面上看来是“说”,其实“说”的背后是思想,为了说得精彩就必须研究得精彩。而人际间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们教育里所缺乏的。

  五)构筑理想课堂

  “构筑理想课堂”,是指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进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之所以要“构筑理想课堂”,是因为课堂是学校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最重要的舞台,是师生生命展现最重要的一个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没有课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没有教育。所以,我们决定把“构筑理想课堂”作为新教育的重要行动。

  六)建设数码社区

  “建设数码社区”,就是指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

  之所以要“建设数码社区”,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是新教育的“助产婆”,是新教育得以实现的桥梁和通道。以新教育实验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在线为网络平台,加强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建设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数码社区”,可以让新教育共同体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实际应用和操作的过程中提高收集、加工和应用各类信息的能力,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七)推进每月一事

  “推进每月一事”,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节律,每月开展一个主题活动,通过主题阅读、主题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价等方式,实施不同的主题内容,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民意识,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之所以要“推进每月一事”,是因为新教育实验主张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什么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无疑就是伴随着他们的良好习惯,包括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做事情有计划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感恩的习惯等等。根据心理学习惯养成的规律,新教育通过每月重点培养一个好习惯的方式,在整个中小学阶段螺旋式训练,以帮助学生养成一生受益的习惯。

  八)缔造完美教室

  “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作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编织生活和建构知识,形成有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书写出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

  之所以要提出“缔造完美教室”,是因为教室在师生生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样是一间教室,是平庸、冷漠,甚至充斥着暴力、专制、欺骗,还是完美、温馨,对于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意义完全不同。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在这个叫“教室”的地方度过,他们的成就与挫败、悲哀与喜悦源自这个叫“教室”的地方。“守住自己的教室”,就是要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孩子,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

  九)研发卓越课程

  “研发卓越课程”就是要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通过课程的创新使课堂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引领学生认知体验、合作探究,建立知识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将所有与伟大知识的相遇转化为其自身的智慧,从而使师生的生命更加丰盈。

  之所以提出研发卓越课程,是因为课程对于师生成长具有特别的价值。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生命的卓越性。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应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让知识具有生命的温度和生活的厚度。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

  十)家校合作共育

  “家校合作共育”就是通过家校联动的机制,成立父母委员会,开展亲子共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

  之所以提出家校合作共育,是因为家庭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校合作不仅对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需要。

  新教育的十大行动,虽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内涵,但是,由于这些行动是中国教育相对缺少的,所以显得很迫切、很重要。这十大行动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体系,而是按照行动的逻辑展开的。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