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中的家庭责任不容忽视
摘要:在教育焦虑的现实浪潮中,不少孩子被迫加入教育“军备竞赛”,被升学重任和心理困扰“压弯了腰”,少数孩子甚至出现极端情况。《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37.23%的受访青少年表示压力程度在中等以上,22.85%的青少年称有过抑郁的情绪感受。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家长、学校多关注课程成绩,在孩子生命教育这堂课上长期缺席。(8月6日 半月谈网)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高质量完成每一项生命活动,从而实现最大的生命价值。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能与家人、他人、社会和谐共处,享受平安健康的幸福与快乐。从调查数据看,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再次说明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生命教育又不能“单线作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多向发力才能完成,其中,家庭责任更不容忽视。 生命教育是个大概念,并非只针对某方面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引导,而是贯穿于孩子成长各个环节,重点又是对身与心的共同关注。对此,家长的理解一定要到位。日常生活中,就有家长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一知半解,片面地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如何感知身体疾病,如何防止意外伤害,如何学会识别风险。实际上,这只是最平常、最简单的安全教育内容,仅仅属于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生命教育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他们在想什么,将要干什么,有哪些思想变化,有哪些不良倾向,我们必须随时了解、全面掌握,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高质量的生命教育打下基础。 可以说,在生命教育中,对生与死的感悟,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家长首先应正确对待。很多时候,关于生的话题,家长大都能侃侃而谈,而对于死的讨论,一些家长则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即便孩子主动提问,家长也是支支吾吾、三缄其口。在一些家长看来,与孩子谈论死亡话题,似乎有点沉重,也很不吉利。正是因为家长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导致生命教育出现部分缺失。为此,家长的僵化思维要改变,人的生与死本就属于自然现象,没有必要心存忌讳,应当给孩子们讲清楚,让孩子在进一步理解生与死的意义之上,对生命多一分敬畏、多一分珍惜。 当然,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还是多一些陪伴、多一点耐心。当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变得孤独,产生抑郁,情绪失控,行为偏激,甚至还有轻视生命的念头,着实让人揪心。归结原因,还是缺少家庭的温暖,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关爱。所以,生命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不是苍白的说教,最少不了亲情的陪伴、交流与安慰。父母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在爱的滋润下,成长就是幸福快乐的,生命就是积极向上的。同时,我们还要提醒家长,对生命教育应保持足够耐心。孩子身心都很脆弱,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受到伤害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对孩子的生命教育,不能仅靠三分钟热度,而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伴随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总之,关注孩子的生命健康,上好生命教育课,作为家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每一位家长随时要掌握孩子的身心状况,通过科学规范的教育引导,让孩子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生命的美丽,活出人生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