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不及的梦
在我的书架上最先集齐的一部全集是三毛全集,高中时候,没有那么多零花钱一次性买三毛的全集,就一本一本的买,买一本看一本,如痴如醉,当我集齐12本三毛全集的时候正好已经读完了,高三和大学再也没有碰过她。 少时读书无非打发青春,给无聊繁杂的课业里刮起一阵阵风花雪月。三毛最合适了,或是捧腹沙漠婚礼、或是悲叹梦里花落。大学书读得稍微多了一些,学理性愈强了起来,心气便高了,看不起三毛了,觉得她真的就是梦幻上再撒上一把黄沙的虚无。可是眼光每逢瞥向书架,那占据一大波青春的文字仍是要向自己袭来,三毛是多少人的青春,多少人和她一起矫情着少年时代。现在有时碰见几个初高中生手里捧着三毛,经常感叹,“三毛热”还“热”着呐! 现在,批评三毛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有时候自己会想,三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我最喜爱《梦里花落知多少》和《撒哈拉的故事》,一个大喜、一个大悲,两本书交织就是一个人生。三毛带给青年人最大的可能就是对生活的向往。三毛在这两本书里勾勒的是一个充盈着喜怒哀乐的世界,她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大众,这个世界很美好,同时也很悲情;这个世界值得你去感受,也值得你去悲悯。当你踽行在沙漠里时,你既可以沉默寡言,也可以大声谈吐。三毛“游于艺而痴于艺”,她所构筑的撒哈拉世界其实也是她文学世界的制高点。 三毛实在是一个非常记忆,她给了很多人一个梦,一个流浪远方的梦!不得不说,三毛最流行的时代正是人们思想向世界延伸的时代。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长期的禁锢给了许多年轻人一个念想,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恰恰三毛来了,她卷着撒哈拉的黄沙,地中海的海风,飘着长发、携着长裙……三毛塑造了一个勇敢的女英雄形象。 常有人把她比作精灵,比作天空中飘落的一粒沙,也许也正因为她的漂落她才弥漫着浓郁的死亡气息吧。三毛不怕死,甚至亲近死亡。她写道:“想到这些缓慢的公文旅行,真是不想活了。”“呀,死了好,反正什么也没有,西柏林,对我又有什么意义。”三毛真的是个早熟的人,八十年代的迷惘,她却提早了二十年。她太善于描写心理了,她也太聪明了,她把几十年的少男少女的心理状态写在了自己的笔下。三毛着力刻画着少年时代的迷惘,她的一切触动了每一个青春人的心灵。 三毛绝不是个流行作家,不止于一个畅销书作家。但三毛绝不是个为写作而写作的人,她的文学曾经是自然流淌的,但当读到《万水千山走遍》的时候你会发现,三毛变了,失去了最初的真诚与感动,《闹学记》等都蒙上了做作的色彩。三毛不是个纯文学作家,她不写时代,绝不像局外人一样冷眼旁观。她的文学只困于自己,每段文字她都要热情地参与。三毛的文字实在禁不起研究推敲,她也不愿意。但是她把自己的园地经营得很好。或许,她不死,她在文学上会更有造诣。 我经常告诉自己,放弃去琢磨三毛的文学价值,当你拿理智去慰藉情感要求时,人会变得多么的空洞。三毛渴望一个安定的居所,可惜一辈子踏在异乡的破旧火车上。读三毛,总要放弃些功利,让不及的梦流浪在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