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

随笔美文2021-01-26142举报/反馈

  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丰富的乡土文化是长期影响下形成和流传下来的,是当地人民繁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本身就是传承社会文化的基本途径。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们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了解自己的家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第一篇】:利用乡土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感谢你》是这样唱的:“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感谢和平,感谢这美好的所有。”是的,就如歌中唱的那样,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感恩,那么他就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走向自然。放眼花红草绿,莺飞燕舞,就能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宽容浩博。因此,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觉得感恩教育应从幼儿开始,从娃娃抓起,从小在心里植上爱的种子,将来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另一片天地,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幼儿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所写道的:“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大深远的作用。这正如江河的源头一样,水性极柔,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正由于从源头上的一丁点引导,河流便有了不同的流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我认为少儿们的精神正像河流的源头一样容易引导到东或者西。”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呢?立足点又在何处呢?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从家乡特色资源中汲取感恩的养料。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作为教师要善于从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中挖掘教学素材并能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尽可能创设多样的环境。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探索、实践、解决问题,感受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的多彩、丰富,感受到这些自然资源对自身的影响。

  墩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了使这些资源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激发幼儿爱家乡,感恩自然的情感。我们遵循整合性,时间性,探究性等内容选择的原则,从墩头的生态环境等几方面入手,开发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可供幼儿学习的内容如下:

  1、紧扣墩头的人文环境:墩头镇千姿百态的桥、墩头是鱼米之乡、人民淳朴、热情、勤劳,开发幼儿生成的可培养的各种资源教育

  2、紧扣幼儿的生活环境。我们从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和幼儿感兴趣的资源中生成出许多有价值的主题活动。如:可爱的种子、家乡的桥、好吃的食物、有用的稻等、是幼儿感受资源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资源给我们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幸福。

  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生活与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和资源。“要培养怎样的幼儿就要给他怎样的生活,就要让他有怎样的方式行动”,要使幼儿的“现实世界和未来的可能生活”贴近。在贴近幼儿生活,激发幼儿活动的基础上构建活动方案,才能使其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

  二、从幼儿的衣食住行中挖掘感恩素材。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初步形成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们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了解自己的家乡。我们里下河水乡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海安,濒江临海,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江海平原最先成陆的鱼米之乡,又称禽蛋之乡,建筑之乡,蚕茧之乡,这些资源就可以为我们教学服务,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感恩自然的情感。我们遵循整合性,时间性,探究性等内容选择的原则,从幼儿的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可供幼儿学习的活动如下:

  一、吃出感恩:引导幼儿从包粽子、汤圆、里下河的米、面、鱼、蟹、虾、河蚌、螺丝等吃的食物中感恩农民的辛苦,渔民的付出,父母的劳苦。

  二、穿出感恩:引导幼儿从多彩的服装、鞋厂和鞋店、不一样的帽子等等感悟出正是因为工人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穿着才会如此的出彩。,

  三、住出感恩:引导幼儿从房子的变化、农庄小屋的优雅、庙前街的美丽等挖掘感恩元素,正是因为居民的勤劳才改变了命运,正是因为党的政策好,生活才越来越好。让幼儿从小就感激党的政策。
m.taiks.com

  四、行出感恩:引导幼儿从墩头的马路、车的变化等体会出党和政府对农村、对农民的关心,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对国家,党的感恩之情。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伟大的祖国”的深刻情感,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体会家乡的养育之恩,让每个幼儿从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那么他的一生会在感恩中度过,也会在美好中度过,感恩是人生开悟的第一课,我们的付出即使再辛劳,也会感到物有所值并一辈子自豪。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第二篇】: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在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实现乡土资源潜在的教育价值。

  一)情感体验法

  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有助于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及爱家乡的情感。例如:在“母亲湖——杞麓湖”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带孩子们去参观杞麓湖。有的孩子采访了湖边垂钓的老爷爷,了解了杞麓湖的过去和今天;有的孩子采访了湖边田里的菜农,初步了解了水的作用。在挖泥机的轰鸣声中,孩子们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捡起了湖边的垃圾。孩子们通过这些亲身体验,激发了保护母亲湖、长大后建设母亲湖的情感。

  二)探索发现法

  幼儿在大胆探索、勇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并增长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民间游戏“滚铁环”的活动中,孩子们探索出了铁环的多种玩法,有的用手滚,有的用铁柄滚,还有的把铁环当成铁轨,在上面开火车等。

  三)尝试操作法

  这是让幼儿通过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尝尝等活动感知、认识事物,并在动手摆弄与操作中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中班幼儿参观了银饰厂后,教师让幼儿尝试利用锡纸、橡皮泥等材料,设计出各种新颖逼真的银饰品;在小班幼儿参观了豆末糖厂后,教师让他们尝试用彩面泥做豆末糖和绿豆糕。

  四)情境学习法

  这是通过教师创设各种情境.能使幼儿获取新的学习经验的方法。如在大班“高高兴兴过春节”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就创设了一个喜庆欢乐的节日情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随音乐舞龙、跳彩带舞、踩高跷,尽情地感受节日的快乐。

  五)开放活动法

  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开放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乐于探索。如在“游秀山”的整合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从封闭的园所环境走向开放的大自然,与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对话,与蜜蜂、蝴蝶嬉戏。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发现秘密,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实践证明,上述园本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不仅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促使教师从教材的“执行者”变成了教材的“研究者”,促使他们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我同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文化差异显著,如何因地制宜地建构适合本地、本园发展的课程模式,是幼教工作者而临的艰巨任务。我们将继续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第三篇】:利用农村资源创造游戏

  孩子们特别喜欢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农村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资源,宽阔的场地。而这些优势条件正是开展游戏的最好场所和材料。幼儿园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就地取材,发挥幼儿教师的聪明才智去挖掘一些具有农村特点的一些游戏活动。

  我们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开发儿童智力。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而且游戏材料随处可取,如几粒小石子,一根绳子,一些种子等就能随心所欲地玩起来,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利用农村资源设计活动,根据幼儿爱玩沙、玩泥、玩水等特点。如:让幼儿用泥土加工成“糖果、糕点”等。又如玩“玩具厂”游戏时,让幼儿用泥捏成“蛇、刺猬”等一些小动物,还用废旧纸盒等,制成了“汽车、大象、坦克”等,让幼儿用沙来做“饭”,用树叶、野草做各种“菜、肉、鱼”等。孩子们在这样丰富的物质条件下,玩起来开心极了。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第四篇】: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条件,儿童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就是他成长的精神摇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也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所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广义教材”的概念和观念,从“课本才是教材”的狭隘理念中走出来,自觉从农村儿童生活的环境中、从社会文化活动中,寻找丰富而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材料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逐步培育幼儿喜爱家乡的乡土情怀。下面我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为例,探析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一、调查: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资源现状与问题(以苏中地区一个县为例)

  通过调查问卷、教师访谈与教材比较分析,发现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教师方面:师资来源杂乱而无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缺少普通话标准、能具备一定课程实施能力的幼儿教师。现在,公办教师92%以上在城区幼儿园工作,中心园有47%人事代理教师,村办园大多数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培训,在语言教育活动中,64%的教师无法正确把握活动目标,不能及时、有效利用周围环境资源。

  教材方面:适宜资源单调而欠缺。分析我们现在使用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主题活动中语言方面的内容52%偏向城市化、文学化,真正贴近农村生活、适合农村幼儿园使用的教材、画册很少。缺乏就地取材、拿来就用的系列语言课程资源和生动有趣、简便易行的语言游戏材料,缺少丰富的语言活动环境。86%的农村幼儿教师认为语言教育就是讲讲故事,念念儿歌,教学模式小学化倾向严重,基本忽视幼儿的兴趣、交往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

  家庭方面:语言环境封闭而滞后。农村幼儿园中56%的幼儿是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抚养者家庭语言的丰富性和规范性都相对欠缺,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影响着现在的父母,家庭成员在孩子的语言表达和发展方面很少有人会过多地给予关注和指导。

  教研现状:活动组织随意而不足。教科研力量明显不足,没有规范的科研制度,没有明确的研讨时间,没有专业人员的有效引领,没有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经费纳入幼儿园的整体规划中。来自于教育共同体和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次数少,范围小,不能系统化、主题化、农村化,对农村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帮助只能是杯水车薪,而且缺乏针对性。

  二、探究农村幼儿园乡土语言教育资源的价值与内容

  农村本身蕴藏着丰富的语言教育资源,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文学、乡土自然等经过梳理、改编都可以成为适合农村幼儿的乡土教材。这些教材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亲历性具体化,乡土资源是孩子每天生活于其中的周围现实世界,一提起来就如身临其境,能说出来画出来,十分形象具体。二是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幼儿可观察、可触摸、可临摹描绘、感受体味,操作起来简便易行。用于一日活动之中,幼儿就有丰富的内容可说,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精神。三是乡土资源具有本土化的特征,可以使幼儿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有更进一步地了解,更能激发、培育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1.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向幼儿弘扬**的情感。如年的传说、嫦娥奔月、屈原的故事、元宵节闹花灯等传统节日文化和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传统精神文化。

  2.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包括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文学等,如三月三上孤山、马驮沙的传说、摇船过江、马兰开花二十一等,可以与身体晃动、跳橡皮筋、击掌等肢体动作结合起来。

  3.趣味性强的游戏文化,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紧扣季节、时令性强、就地取材的绕口令、手指游戏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吟唱的内容。如炒青菜、炒蚕豆、四和十、虫虫斗、孙悟空打妖怪等。

  4.息息相关的生活文化,丰富幼儿语言交流的经验。如夸夸我家的菜地、我捉到的虫子、我家养的小动物、门前的池塘、我的朋友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

  三、建构农村幼儿园乡土语言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

  关于乡土语言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探索,主要有以下思考与建议:

  1.建立全员性的发展基本点。改革是人的认识和行动发生转变的结果,人是改革的主体。乡土语言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关键是调动农村教师发自内心的改革需求。我们名师工作室利用“泰州市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围绕“为什么要开发语言教育资源?有哪些语言教育资源可以开发?如何利用适宜的语言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对教师专业方面有哪些要求”等问题对300多名教师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专题培训;多次到各个片区分别组织农村语言资源开发专题座谈、手指游戏主题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深化改革与发展意识,让改革成为教师的己任和自觉的行动。

  2.成立多层面的资源开发组。本着开放性、动态性的原则,开发利用教育资源。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借助泰州市、靖江市两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力量,成立搜集、整理、开发、实践四位一体的研究团队,利用泰州、靖江两级幼教名师工作室,开展县市之间的协作研究。如泰州各市区民间童谣,我们搜集了100多首。就《三月三》这个童谣,我们就搜集了靖江、北京、常州、上海、常熟等多地童谣,用于分析、研究童谣的特点与价值。由名师工作室结合观察讲述、童谣续编、儿歌创编等多种活动模式组织成员送教下乡,城乡教育共同体组织同课异构、语言游戏观摩等活动,不断丰实资源,优化资源。如儿童创编《豌豆和蚕豆》:

  豌豆花,蚕豆花,花儿谢了结豆荚;

  豌豆荚,蚕豆荚,里面藏着豆娃娃;

  豌豆圆,蚕豆扁,头上长着黑嘴巴;

  豌豆小,蚕豆大,小朋友吃了笑哈哈。

  3.设立系统化的教育资源库。将挖掘、开发与运用的语言教育资源,横向按照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游戏文化、生活文化等四大板块整理,纵向按照大班、中班、小班等层级建立较为系统化的资料体系。资源开发过程中努力做到:

  1.注重现场学习。把课堂转移到大自然,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如春季寻找《春天的秘密》,到草地《逗蚂蚁》,到菜地观察《豌豆和蚕豆》等。

  2.放大语言游戏。主要是可以随时随地用来玩耍的手指游戏、绕口令,可以和跳绳、跳格子、跳橡皮筋结合起来的民间童谣。

  3.重用经典故事。每学期安排一个童话故事表演周,选择经典童话,和孩子一起熟悉故事内容,学说角色对话,自主安排角色,自制角色头饰,一起表演。如《咕咚》、《战胜大灰狼》、《三只蝴蝶》等,也可以利用方言说故事。

  4.注重家园合作。挖掘家庭成员回忆故事、童谣的兴趣,鼓励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观察讲述《我家门前有什么》、《我家养的动物》等,营造孩子学习语言的氛围。

  5.渗透现代信息。配以现成的光盘或录音、图片等,方便老师拿来就用。如《野猫的城市》可以让孩子了解城市生活的一些特点,《早安》可以让孩子了解到世界上的多种语言等。

  丰富的乡土文化是长期影响下形成和流传下来的,是当地人民繁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本身就是传承社会文化的基本途径。农村幼儿园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系列化、地域化、科学化的重大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和更多专业人士的热心参与、沟通交流,让我们为此而不懈努力。

  利用乡土资源活动教育随笔【第五篇】:乡土资源应用感悟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在实践中真正体味其中的道理,当这些乡土材料全都取自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幼儿注意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在班内甚至一个园内要形成自我特色,要求我们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会挖掘和找寻生活中的宝藏,要求我们学会做总设计师,会统筹、会分析、会整合,安排乡土材料,会依据幼儿的发展和需求投放材料。要求我们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为幼儿提供知识储备和技能经验,为幼儿愉快进入活动“穿针引线”,为幼儿顺利完成作品提供协助。

  乡土资源在我们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它们在活动中闪闪发光,深受幼儿的喜爱,爆发无究的魅力,不仅使孩子变得更加心灵手巧,同时也拓宽了我们自身教学改革的思路。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更多的乡土资源将被挖掘,这个宝藏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我们的乐园。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