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游戏化方面的教育随笔
课程游戏化是一种关于“区域游戏与主题游戏的融合”的课程模式,即一种把幼儿的学习融入游戏之中的课程模式。“课程游戏化不是要抛弃已有的课程,重建一套课程,而是要把游戏精神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课程游戏化方面的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关于课程游戏化方面的教育随笔【第一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学习随笔 近日,由教育局领导组织带领我们基层教师学习了《课程游戏化》的有关活动,我有幸参加并观摩学习了有关的活动。更有幸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关于《课程游戏化》的讲座。通过此次学习,让我对课程、游戏以及课程游戏化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和全新的解读。 在此之前,我认为《课程游戏化》的颁布与实施意味着旧的课程体系的结束,通过此次学习我们了解到《纲要》和《指南》和《课程游戏化》要求是一致的,是相互融合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已提出了“游戏是基本活动”的问题。所谓基本活动,意味着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常常疑惑于如何平衡“教和玩”的难题。在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生硬的体现教育教学活动中游戏的存在。我们通常只是植单一的插入一些游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困惑,为什么在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兴趣欠缺,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学。通过学习我才了解,课程游戏化是要站在质量的高度去考虑,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去考虑,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去考虑,简单的说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 结合虞永平教授的讲座来反思自身发现,在以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年也能注重体现游戏化,但是在活动中并不能体现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性游戏,由于害怕孩子“不会玩”“玩的不好”“玩的有危险”通常我在玩的过程中没能体现孩子的自主,这样的游戏往往只是在我的操控下“听我玩”!所以往往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没有自我的意识,只是在我的控制下被动的接受。用虞永平教授的话来说游戏不是教学,不需要教师去“导演”和指挥,因为教师指导过头了,就成了“导演”,孩子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和创造就会失去,因此要合理指导游戏,应该融入课程文化,形成习惯。 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总能折射教师的思想和作为。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儿积极投入活动过程并充分探索、交往与表现,是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师说什么和做什么,而是幼儿说什么和做什么。良好的幼儿园课程会不断促发幼儿的兴趣,催生新的活动,能让幼儿专注地投入当前的和不断生发的行动中去。 此专题学习,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在日常教学中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要珍惜孩子们有限的童年生活,探索有质量的幼儿园课程。而作为一名老师,我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师应具备的观察能力就是在巡视幼儿的活动时,在短时间内通过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抓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在真实的教育活动现场,长期坚持观察,再辅以专门的针对观察视频资料或日常观察的案例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关于课程游戏化方面的教育随笔【第二篇】:游戏化的语言 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见得只能用批评的方法,有时候,老师带有童心的一个建议,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们最喜欢户外活动,小男孩做游戏的时候总是淘气,一会儿追逐把闹,一会儿又叫又跳,甚至满地乱爬。天气暖和时还好,可天气一转冷,趴在冰冷的也上,那滋味不想而知。每当这时,我都会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不让他们趴在地下,可孩子们却总是在我的千呼万唤声中不情愿也爬起来,趁我不注意又旧态重现。唉,真拿这些调皮的男孩子没办法。 今天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他们都在玩得不弈乐乎,一转身,他们又趴在地了,我刚想制止,转念一想,笑着说:“孩子们,你们的车是不是漏气了,老师来帮你们充点气吧。”说完,便一个一个指向趴在地上的孩子,并做出打气的动作。这一招还真灵,我的手指向哪个小朋友,哪个小朋友就迅速丫起为,有的嘴里还发出“笛笛”的汽车声呢! 一句游戏化的语言,充满童心的一个动作,就能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这不得不令我深有感触。我想如果老师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都能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多一些这种既充满童心又充满爱心的办法,幼儿园就会变成孩子们真正的乐园。 关于课程游戏化方面的教育随笔【第三篇】:课程游戏化带给孩子们的无限快乐 所谓课程游戏化,是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通过游戏的形式或方法,让课程更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让幼儿获得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地经验。著名教授虞永平曾提出三个观点: 1、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 我觉得游戏化的精神除了要自由、自主、创造、愉悦,还要有体验。体验,是幼儿感知、连接世界的基本方式,他们是那么天真、好奇,对周围人、事、物的任何独特体验,都会是最好的成长土壤。今天青云幼儿园的戴园长向我们介绍的北街幼儿园的建构区,我从照片中看到了孩子们的真游戏,老师带孩子们建构完成的“立体彩杯、木头花园、木头与花片组合”,都让我感触很深。感受到了课程游戏化,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升了建构水平,更是在很大的建构空间中,孩子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本学期我主要负责建构游戏区的观察,发现今天有很多亮点值得我学习、思考。例如:(1)材料的多样化使用,(2)建构作品如何呈现场地的铺大构思,(3)立体作品的架构与镂空。 2、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 课程游戏化要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也就是说,专门的游戏活动时间要确保,使幼儿每天有自选活动的机会,并且自由游戏时间有保证。在幼儿园,这一类的游戏时间主要是区角活动时间、户外体锻时间等。在自由游戏地探索过程中,幼儿是最充盈的、热情的、丰沛的、灵动的,他们尽情、忘我、不知疲倦,在享受中获得了提升和成长。 3、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已经有这样的发现:如果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会更大地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比如,我们组织幼儿巩固对数量的认识,如果只是重复地数数,幼儿一定会感觉枯燥没有学习兴趣,但如果我们设计成情境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规定数量的物体后再跑回来,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样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幼儿肯定是在玩得不亦乐乎地状态下,就让技能、情感、品质等方面都得到了学习和巩固。 今天戴园长介绍的北街幼儿园的开心小厨房,小班孩子们的生活化游戏“手工面”,很吸引我的视线。以后我们可以根据主题活动课程的需要,尝试将这类生活化游戏开设于区角游戏中,让孩子们玩真游戏。一方面提高生活技能、体会游戏,另一方面轻松培养幼儿爱劳动的道德品性,一举多得。 最后,借用戴园长的总结语:(1)儿童是幼儿园的主人,是游戏的主人。(2)生活中处处是课程,处处是教育,针对一个切入口,能深挖下去,把教育教学研究做到细致。相信,课程游戏化的实施,必将让我们更多地看到幼儿活泼、灵动的身影,更多地听到他们在游戏中智慧、畅快的话语,更多地感受到他们飞扬、喜悦的心情。 关于课程游戏化方面的教育随笔【第四篇】:浅谈幼儿游戏课程化 什么是幼儿游戏课程化?这是一种在研究和探索中的课程模式,这是一种关于“区域游戏与主题游戏的融合”的课程模式,即一种把幼儿的学习融入游戏之中的课程模式。 一、区域游戏 课程把幼儿的区域游戏划分为六大类:建构类、美劳类、表演类、益智类、角色类、运动类。其中建构类游戏由大型建构、小型建构、沙水建构组成;美劳游戏由绘画、手工制作、欣赏组成;表演游戏由歌舞表演、故事表演组成;益智游戏由观察、操作、阅读、探索、规则游戏组成;角色游戏由现实生活角色和非现实生活角色组成;运动游戏由大中型体育设施、中小型器械、手持轻器械、自然物游戏组成。六大类游戏在课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创设能够支持幼儿兴趣活动的物质环境,保证幼儿素质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主题游戏 主题游戏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灵活生成的活动。游戏的线索是幼儿随心所欲的发散性思维,其中也渗透了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和帮助。课程把幼儿的主题游戏划分为四大类,它们是: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生物世界、科学探索。主题游戏在培养幼儿学会主动学习方面骑起着突出作用。它能够启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养成合作研究的习惯,使每个幼儿都能借助集体的力量,实现学习能力的自我超越。 三、区域游戏与主题游戏的融合 幼儿的区域游戏与主题游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关注的是区域中环境的探索和游戏内容的挖掘;在主题游戏中关注的是寻找兴趣点和合作研究、表达、表现。由于这种划分不是由规则所限定的,而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游戏需要自然形成的,因此这两种游戏经常互为融合。幼儿有可能在某一游戏区发现兴趣点,生成主题并把游戏扩展到其他区域;也有可能在主题游戏中形成分工,分散到个区域中去研究、探索、表达、表现,并转化为区域游戏的主要内容。 关于课程游戏化方面的教育随笔【第五篇】:且说课程“游戏化” 《3-6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不能缺少游戏的环节,无论是进行室内的活动还是进行室外的活动。室内活动诸如: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这些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体部分,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中幼儿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和这五大领域的学习密切相关。室外活动就包括:体育游戏活动、区域游戏活动、体育教学活动、亲自运送会、幼儿园晨间操等等。这些都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无法避免的组织活动形式。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 然而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实践环节当中,常常会碰到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同时又不缺乏给予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的主体性需求;如何避免集体教学活动的比例超出幼儿作为学习与生活主体对教学活动的适应能力,即满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内在需求的满足;此外,集体教学活动能否延伸出新的游戏活动,以充分实现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培养等。 某著名学前教育专家说,课程游戏化不是要抛弃已有的课程,重建一套课程,而是要把游戏精神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认为,无论是游戏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发起或创编形式,还是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活动或附属成分,两者之间的衔接要发乎于自然而然的组合和创造,要无缝而不脱节。让游戏和教学活动在环环相扣中、在紧密联系中相互补充,丰富、扩展幼儿的活动内容,更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课程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