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宇:教师必上的四节课
怎么上好课呢,尽管他们都不是教育家,但他们的几篇文章似乎不要忘记重温一下。 第一节课。最好再看看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他写的就是藤野先生的第一节课。不管你同意或者不同意藤野先生第一节课的表现,至少鲁迅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那里面写到了教师的语调、穿戴,以及第一节怎样介绍自己等等。 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解,鲁迅也做了很长时间的教师,但他被称作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为什么偏偏就不是教育家呢。 是因为没有教育学专著吗,可是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等文章一直被教育家研究和诠释呢。 常规课。上完了第一节课,以后就是常规课了,或者叫做常态课了。如果没有什么情况的话,每天都要按部就班上课了。 对于常态课或者叫常规课,我们如何上,怎样和学生相处,怎样对待调皮的学生,等等, 建议大家重温一下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蔡云芝》,那里面有些经典性的细节描写,很感人,教育的效果会很好的,值得我们借鉴。 不过,也有一个问题或疑惑,蔡老师那个教鞭一直是假打,时间长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公开课。一个学期中,肯定有上公开课的机会。 遇到上公开课一定要更加真实,千万不要事先排练。 公开课可以活跃一些,别局促,别做作。千万不要说同学们今天是我上公开课,大家可不要紧张啊,我们就当今天没有人一样之类的话啊。建议我们一起再读读汪曾祺先生写的闻一多上课的情形, 闻一多上公开课,整个昆明城的学生都来听课了,包括工学院的、理学院的。大家感到闻先生的课生动、自然、有意义, 听他的课要穿过一座城,文理学院分别在东西两个方位的,真的很公开。 同样的疑问,闻一多先生居然也不是教育家。 最后一课。到了学期结束的时候,或者到了学年结束的时候,给学生要上最后一节课了, 不管上什么内容,都要尽力为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留下很好的回忆。建议大家学学都德的《最后一课》,学学韩麦尔先生,他那动作、神态和语言。尽管我们不可能经历他那国破家亡的惨状,但是,越是平凡的结束越有绵长无尽的回味。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上好最后一节课。 这虽说是小说,但韩麦尔先生肯定有其原型。 我们可能也有疑问,韩先生以前的课究竟是怎么上的。虽说这次品德教育的机会抓住了,但毕竟这样的情况不多,毕竟谁也不愿亲历这样的机会。 我们听过很多的课,也有不少是很精彩的课。但我们往往只停留在听的层次上,缺少回味,缺少提炼,更缺少书写和总结。学校有关部门也只是检查每年老师听了多少课,至于老师们写没写听课记录和听课报告等,倒是忽略不计了。 其实,听课最关键的环节在评课,并且是在书面的评价。老师们要是每年把自己听到的数十节课汇总起来写一篇听课报告,肯定比挖空心思、杜撰编造一篇所谓的教学论文值钱得多。 有空,试着写写上课方面的文章,说不定也可以写出被人传诵的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