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草”
“草”在字典中的解释: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如常说的青草、野草、茅草;用作饲料、燃料的茎叶,如草料、柴草;汉字的一种书体为草书,如章草、狂草;草稿、草拟说的是打稿子;草率意指粗糙、不仔细…… 古人常以草为物、为景赋诗作词,抒发情感。说到“草”,我联想起与“草”有关的诸多故事。 儿时放学后,约上邻居家一帮同龄小孩,挎上草篮,带上小锹或弯刀,到江堤上、江滩边,到田间坝头、界岸上,打猪草、擒羊草,割的草有青草、水马兰、马齿、蒲公英、“泛米头”、“八月老”……回家把草料倒进羊窝、猪圈,观其咀嚼,好像做了一件大善事,满满的成就感;特别是羊吃饱,背脊下的肚子膨起来,大人回家一看便知业绩不小,满满的自豪感。小小年纪,参与劳作,大人们常夸孩子“有出息”。 初夏时节,田野里红花草、黄花草(秧草)茎叶肥壮茂盛,花儿怒放色艳,农民们将其收割,放置田间临时挖就的塘口内,罱上河泥,层层压堆,促其腐化发酵成有机肥,为下一季水稻作基肥。这可能就是现时人们常说的“生态链”吧。 麦收后,农民们将最高、最齐、最大的麦草收集起来,请来盖屋匠,为茅屋铺设或补盖麦草屋面。先将麦草反向置于布满钉子的耙床,剔除、剥离麦茎表层的枯叶,然后将整理后金灿灿的麦草置于屋面,与屋面呈三十度左右的角,一排排、一层层由屋檐向屋脊方向铺盖,用木制的扑板压紧压实,约一两天工夫就能完成一个俏昂昂的麦草屋面。它能遮风挡雨,让屋内冬暖夏凉,看似低矮的草屋,却是几千年来老百姓的安身之地、繁衍之所。我们江南这一带的麦草屋,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步被瓦房、楼房所替代。 初冬时节,大人把稻草铡整齐,暴晒几个太阳,然后铺在床板上,当做垫被。人睡在上面软软的,还有一种特别的草香味,看似简陋,但可算是最质朴的享用。还有大人们用芦苇及稻草编织“茅窝子”算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创意。用布蒙一下“茅窝子”的鞋口,防刮着脚皮,用芦花垫在鞋底,尽管外形看上去有点粗笨,但它是冬季御寒的宝贝,穿在脚上暖和、轻便、爽快。这些过去式的生活细节,绽放出老百姓灵动的智慧之光。 说“草”,我以真心与“草”对话,以表对“草”的敬意和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