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舟漫游大运河
文/阮海强 阮星 名扬中外的南北大运河,它闪耀着古代人民智慧文明和创造能力的光彩;它和历史的长河一样,滔滔不息,千古永存! 公元前四八五年的春秋末期,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为便利运输,当时的统治者决定在现今长江北岸的扬州附近,开凿邗沟,以沟通长江和淮河间的水道,随后,经历代陆续扩建,到公元一三二七年,才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形成全长两千五百公里的大运河。 南北大运河,贯穿于冀、鲁、苏、浙四省。它北起北京,南抵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大运河分五段:第一段是北京到天津的京津段,通称北运河;第二段是天津到黄河北岸的津黄段,即主要在元代开凿的会通河;第三段是黄河南岸至淮阴的黄淮段,通称中运河;第四段是淮阴至长江北岸瓜洲的淮江段,通称里运河,即古邗沟;第五段是镇江到杭州的镇杭段,通称江南运河,凿于隋代。 南北大运河在长江流域主要有两段,一是淮江段的里运河,一是镇杭段的江南运河。 从春秋末期直到隋唐宋代,长江航运四通八达,船舶载运逐代发展,使长江开始成为我国东西运输大动脉。但是,那时历代帝都都建于中原地区,封建统治者为了揽取庶江南的物资,迫切需要一条贯通南北的运输线,这就促进了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在唐代由大运河运输到北方的粮食,每年二百万担以上,到宋代增加到七百万担。江南的丝绸、铜器、水产,四川的布匹,两湖的稻米,广东的金银等,都从这条河上源源运到北方,使江淮之间,成为全国财富的中心。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口也急速增加,沿河出现了许多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商业大城市。 大运河从河到有河,由分段通航到全线通航,自春秋至隋代,在先后长达一千八百多年的开凿实践中,伟大的开拓者们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源远流长的大运河,水源有大有小,地势有高有低,故此,施工中采取了多种科学措施,或疏导河湖,或建闸筑坝,使水位得到控制,达到顺利通航的目的。比如,早在宋代的仪征河段上,即已使用复闸(二级船闸),这标志着当年的运河航道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 在历代运河开凿工程中,不知有多少劳动人民付出了自己艰苦的劳动甚至生命。史载隋代开挖永济渠,征役一百万,以至“丁男不供,始役妇女”。宋时为了在运河上维持冬季运输,强迫民工,捣碎流冰,使得“役夫苦寒,死者甚众”。隋炀帝为了巡游江南,竟耗尽民脂民膏,大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出游之日,“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共用挽船士八万余人”。沿途州县官吏,为了供献求赏,也加紧压榨人民,以至逼得大运河沿线的河北、淮南、江南等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在各地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隋王朝很快土崩瓦解,炀帝亦被杀于江都。涛涛运河水,映照着农民革命的漫天烽火! 往事越千年。解放后,为适应南北水上运输和灌溉用水日益增长的需要,大运河经过疏浚,部分地段又经改线,古老的面貌已焕然一新。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专辟了一条苏——扬运河航线。游船从苏州出发,经无锡、宜兴、常州、镇江直达扬州。沿途山光水色,美不胜收:烟波浩渺的太湖,异洞琼瑶的宜兴,奔腾入海的长江,可谓是秀丽雄浑,兼收并蓄。留步沿途的城镇,既有千年文物古迹之胜,又有刺绣、泥塑、玉雕等特种工艺之奇,无怪乎慕名来此的中外游人,摩肩接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人们来至瓜洲古渡,吟诵起王安石《船舶瓜洲》的名句,常不免激起人们对古老运河的无限深情。...... 作者:交通运输部公安局长航武汉分局、武汉宏泰船务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