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瑜:殷墟探秘
前几天读余秋雨的《中国文脉》,里面有一篇文章是《发现殷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人类文明的起源-----甲骨文的发现过程,以及一些为考查中国文化而作出贡献的著名人物,例如像王懿荣、刘鹗、王国维等人。王懿荣是山东烟台人,生在乱世,为了甲骨文不惜重金,但是因为八国联军进中国,慈禧和皇帝逃跑,他感觉作为国家的官员不能尽到自己的责任,于是要自杀而死,现实吞金没有死成,后来喝毒药,最后投井而死,他的妻子也跟着投井。就这样一位金石家为了自己的责任献出了生命。 王懿荣为官清廉,死后家里债台高筑,儿子王翰浦为了偿还债务,便把父亲搜集的甲骨给了刘鹗,刘鹗对这些龟甲进行研究,在出版《老残游记》之后的同一年,也发表了《铁云藏龟》,使甲骨文第一次从私家秘藏变成了向民众公开的文物资料。但是就在这本书出版之后五年,刘鹗突然莫名其妙的被罗织了罪名,流放到新疆,第二年在新疆突发脑溢血而死亡。 第一二号功臣都已经离世,离世的原因也与甲骨文没有关系,这个时候另外一位大学者罗振玉看到了刘鹗家里的甲骨文拓本,于是又接过了甲骨文研究的接力棒,罗振玉是刘鹗的亲家,所以就有了先天的条件,根据已有的甲骨文龟甲片,罗振玉改变了研究的方向,这次重点寻找甲骨文的发源地。他和他的女婿也就是刘鹗的儿子,还有他的弟弟到汤阴一带去考查,后来终于从一位商人的口中知道甲骨文的发源地在安阳城西北五里处,洹水河边的一个叫小屯村的小村落。于是罗振玉就派自己的弟弟和其他亲友去小屯村,从那里收购了很多当地村民挖出来的一千多片龟甲兽骨片,从而确定那里就是甲骨文的发源地,因为《史记》中有“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盘庚迁都安阳,北冢殷墟大概就在这个位置。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1925年3月罗振玉亲自到安阳的小屯村,这是中国最高的学者首次出现在殷墟的现场,这也是中国考古的起点。从此这里成了中国最古老的中华文化的起源地,甲骨文的发源地再一次被确认。 在罗振玉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更杰出的人物----王国维。王国维和罗振玉的关系密切,他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受过罗振玉的帮助,如果说罗振玉重点是研究甲骨文的解读以及发源地,那么王国维已经从研究甲骨文来研究殷代的历史了。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实了殷代的世系和典章制度,体现了甲骨文研究的最高峰。王国维是中国二十世纪前期最有学问又最有创见的中国学者,他除了研究甲骨文,还研究流沙坠简、敦煌学、魏石经、金文、蒙古史、元史、戏曲史等。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博学的大家也在1927年走上了自杀之路,他的死因一直不被人所明白,他负载了太重的历史文化,又面对着太陌生的时局变化,在这两种力量的夹击下,他走向了死亡。所以这里的殷墟文化,有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生命的陨灭所带来的代价。如果对中国的古文化产生敬畏之心的人来到这里,心里也会产生一种沉重之感。就是从王国维之后,中国科学院开始对这里的文化开始驻守保护,并作了进一步的大量的挖掘工作,1936年6月第十三次挖掘发现了YH127甲骨窖穴,是奇迹般的最大收获,因为这里留下了一个皇家档案库。后来又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妇好墓的发现,使得商代的文化越来越完整。殷墟文化就是在这些人的肩膀上,才有了今天的发现。发现小屯村子是在1908年,现在是2018年,已经过去了110年,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 2018年8月12日下午2点,我们来到殷宫文化宗庙遗址,门票是九十元,虽然感觉有点贵,但是从文化的价值研究来看,应该是不贵的。这个景点大门的东侧不远处就是一条河,河里的水不多,这大概就是洹水吧,两岸是长得茂盛的玉米地。这个景点包含两部分,横跨洹河南北两岸,按照一定的时间有班车来回的跑,因为离得较远,我们原打算看完一个景点就结束这次活动,但是这些景点的票都是绑在一起的,所以必须两个地方都要看完才是完整的,我们不得不加快步伐。 南岸的就是小屯村甲骨文发现的地方,大门上写的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就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已经是世界级文化遗产,这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应该是典型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地,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在旅游的级别上的的发展也够快的。除了是文字的发源地,在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了53座建筑基址,还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进到里面之后,我们也看不到什么东西,周围除了有一些花草树木,看不出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宫殿遗址里面还有一个小门,写着“殷墟博物苑”,今天来的人稀少,可能对于这种比较深奥的文化,很多人是不了解他的内涵。我们进去之后,就看到两个象形文字,不知道是不是甲骨文,我们也不认识,后来确定是一期的龙、三期的凤字,看来龙比凤要复杂得多。我们随着众人,进入到一个地下的博物馆,原来这里的神秘之处都是在地下,里面是殷墟出土的玉器、陶器的展示,更多的是一些甲骨文的龟片,上面刻着一些文字,我们仔细的辨认,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到了后面,还有一些甲骨文的碑林。 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个地方,一个是后面的车马坑,里面整齐的排列着挖掘出来的商朝的马车,这些车的车轮巨大,超过车厢,车厢上面还有花纹轮廓鲜明,而且排列整齐的六辆车,不知道考古学家是怎么运到这里来的,据导游说,好像是装到一个大车上面,以爬行的速度运到这里来,因为怕被损害,而挖掘出来这些文物又费了文物学家多少日日夜夜呢?我们现在的车也分很多等级,看来这些车应该是贵族们才拥有的。 除了这里的车马,在殷墟里发现的最大的甲骨文的窖穴就是YH127窖穴。这个窖穴中的“灰土柱”内叠压着1万余片甲骨文。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发现了藏甲骨文的窖穴,出土甲骨文5000余片。这是解放后殷墟发掘出土甲骨文最多的一次。这些甲骨文有可靠的地层关系,并常和陶器共存,为研究甲骨文的分期断代以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在这里面看到一个一直开着灯的窖穴,里面有一些龟甲片,一片灰蒙蒙的,这个就是YH127窖穴了。这里也不知道重叠了考古者的多少足迹。 后来我们在一些坑里又看到很多的人的骨头和骨架,一个个排列着,都不知道是谁的骨头,现在被陈列在世上,见了天日。后面还有甲骨文的文字展,长长的文字长廊上面写着一些甲骨文以及甲骨文的解释,这座甲骨碑廊,是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在不影响殷墟地下遗迹保护的前提下的一种保护与展示殷墟宫殿区文化遗存的辅助措施。甲骨碑廊沿当时的殷墟博物苑西墙而建,建筑面积廊长300米,宽3米。人们参观甲骨碑廊,可以鉴赏“殷人的刀笔文字”的书法艺术,了解甲骨文有关知识。中国书画同源。文字初创,原本是图画,沿用日久,渐渐地文字和图画分了家,演变为代表语言的符号,完全用象征性的线条去表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中国文字,就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但是,甲骨文古奥艰深,不易释读。为了普及甲骨文知识,弘扬甲骨书法艺术,满足中外观光者的求知欲建造了这座甲骨碑廊。甲骨碑廊的兴建,特聘著名甲骨学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教授为学术顾问,并为碑廊咏诗作序。这些字大部分是象形文字,但是要把他们翻译过来有需要文字学家多少的智慧和精力,我们从那里买了两本书,想着回去好好研究一下甲骨文。 我们又转到西半部分,看到一个美丽女子的塑像,上面写着“妇好”二字。在鲜花掩映下的一个底座上面,一位拿着斧钺的将军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座汉白玉妇好雕像,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的,你看她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是一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她的后面有一个亭子,亭子的下面就是在1976年在小屯村北地约100米处发现的妇好墓,这是一座未遭破坏的殷代王室墓。通高13.6厘米,壁厚0.7厘米,墓葬没有墓道,只有一个墓室。与其他商代王室大墓相比,倒也显得小巧别致,殷墟博物苑按照当年考古发掘的原样,在墓室内摆放了各种仿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在妇好墓出土了很多玉龙,还有一件玉凤,说明妇好对凤的极端重视。玉凤高冠勾喙,短翅长尾,作亭立回首欲飞状,飘逸洒脱,舒展的长尾自然弯曲,尾翎有合有分,素洁无纹。身前有透穿镂孔,更使凤体丰满迷人。背部外凸的穿孔圆钮,应是供穿绳悬挂之处。凤的形像美丽、精巧,玉质晶莹润洁,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 这位妇好就是那位在王相岩居住的“王”武丁的其中的一位妻子。从她的单独的墓穴以及墓穴中的陈列来看,她在当时应该有极高的位置和才能。据考古家考证说妇好是生活于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与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妇好墓所出玉石雕刻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展示了当时很高的制玉水平,这些玉石雕刻品中的人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研究商代雕塑艺术、商代人种、服饰制度、阶级关系、生活情态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这些雕刻作品供佩戴、插嵌装饰而用,非独立的雕塑,但所反映出的商代雕塑创作中已具备较准确地掌握头部五官位置和身体比例,并能在小型器上有意放大头部的写实能力;注重发式、冠式的服饰等已显示人物不同社会地位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而其中人物面部无表情、双目突出的特点又正是当时流行的雕刻装饰手法的体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在殷墟甲骨坑中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有关妇好的记载出现了200多次,多为占卜辞,内容涉及了她生活的各个方面:征战、祭祀、疾病等,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一些事情。商代什么事情最有影响?文献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内祭祀神灵先祖,对外征战打仗,这些大事妇好都会参与。妇好墓的挖掘中还出土了一件妇好偶方彝青铜器,此重器首次在殷墟发现,体呈长方形,中空,形制奇特,文饰精美。当时主持该墓发掘工作的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陈志达在《中国文物之美》一书中说:“此器的造型颇似一座宏伟的殿堂,房顶、屋椽、堂基都很形象,难怪出土时,有人误传殷墟挖出了一座'铜房子’。” 从妇好墓出来,我们在感叹古人的艺术才能的同时,也在感叹这位巾帼英雄的才能,看来打仗不是男子的专利,巾帼也不让须眉,商代有代表,南北朝时的花木兰也是代表。而中国丰富的文化是我们探索的一座宝库。而为了这座宝库显现在世人面前,又有多少人做出了牺牲呢?我们匆匆忙忙看了北边的王陵,尤其是看到了“司母戊大方鼎”出土的那个大大的坑,真的是让我们惊叹古人的能力的同时,又再感叹现代挖掘古物的这些考古学家的能力和缜密,就是这么大的一个坑,需要多少人去挖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