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梦的格局

随笔美文2021-10-1979举报/反馈

做梦,追梦,圆梦三部曲,似乎在何登骥老师的心目中,不只是赤橙红绿青蓝紫,五彩缤纷梦飞扬。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追梦、寻梦、圆梦,梦想成真!

这位已是82岁高龄的资深研究员,谈起自己的梦想与实践,就有说不完的农科话题,骨子里散发出一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追梦情怀,那种敬业拼博精神,脸上热辣辣的光彩,展现着满满的激情,总是令人感动!

何登骥老师1937年2月出生于湖南道县,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系。

上世纪60年代,曾在湖南农学院农学系当过助教,在大通湖农场,湖南省劳动技术学校,道县农业局等单位工作过的技术员。1975年6月调到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所长兼书记,担任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省农业科技进步奖评委,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从事常规水稻育种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科委、省科委、省计委下达的9个研究课题,参与主持培育水稻新品种8个,通过示范与推广,为湖南粮食增产创经济效益5.52亿元!获省科技进步成果奖5项。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参与主持育成的湘晚籼一号获省科技进步2等奖!“八五”期间,主持湖南省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协作攻关,共21个品种通过省审(认)定,比原计划超额完成25%。为湖南常规稻育种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作出了极积贡献,为湖南省水稻所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科技发展潮流生物技术快速成长、突飞猛进和广泛渗透,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了供强劲的动力源头。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分子育种,包括外源DNA导入和基因工程,两个层次的生物工程技术。

第一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技术环节是分离目的的基因,构建重组分子,导入受体植物,筛选获得目的基因表达的后代。这无疑可以实现人工控制分子定向育种,但由于这一高新技术的复查性,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现代化设备和充足的经费支持,因此只能限于少数实验室进行。加之外界对该技术食品安全性的担忧,短期内难以广泛应用,发展后劲有待加强。

第二外源DNA导入植物技术,是将带有目的性状基因的供体总DNA片段导入目的植物,筛选获得目的性状的后代,培育新品种,属远缘杂交。应用该技术,不需要原生殖体或细胞等离体组织培养和诱导再生植株,易于育种工作者掌握和实践,可以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发展分子育种,并为基因工程技术提供基础。

该技术食品经检测系非转基因食品,安全可靠,能够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可使目的植物达到高产、优质、多功能性等特征!

外源DNA直接导入植物技术的设想,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周光宇教授1974年在我国率先提出。江苏农科院作物所于1978年开始在棉花和水稻上进行研究,1986年9月中国科学院和农牧渔业部联合组织专家评议,198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推广这一技术,国家有关单位在1988年5月、1991年12月、1994年5月、2004年11月、2007年9月分别在山东德州、上海、长沙、海口、长沙等地分别召开了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分子育种会议,植物分子育种取得健康长足发展。

9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花粉管通道法,穗茎注射法,浸胚浸种等植物分子育种技术,将外源DNA导入水稻、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和新资源取得一定进展。

江苏农科院选育出耐黄萎病、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3118。

广西农科院选育出耐旱、耐瘠、抗早衰高产糯稻新品种桂D1号。河南农科院选育出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

1991年,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周光宇教授带着她自主创新的花粉管通道技术来到湖南省水稻所寻找合作伙伴。

花粉管通道法,既可以避免产生有害物质,又有育种时间短、操作方便的优点。何登骥被这个全新的技术吸引住,立即答应与周光宇合作,由于他刚担任所里一把手,院领导没有批准他的要求。

1986年湖南农业科学院成立生物技术研究室,1994年—2014年由省水稻所代管。

1996年省科委将该研究室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技术培育水稻新品种列入“九五”攻关课题。何登骥老师参与了水稻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研究。

在实际操作中,他发现该技术在低世代,优势特征不明显,可控性差等问题。

为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是查阅资料作读书笔记,二是积极探索增加动手能力。

1998年,何登骥老师退休,卸掉了职务工作的压力,决定全心全意把在职时尚未完成的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的研究推向新台阶。

注册成立了“长沙县登骥生物技术研究所”。聘请他的堂弟农艺师何加太夫妇作他的助手。

何登骥老师20余年的退休生活,把精力和时间全部用在研究花粉管通道育种技术上,不管是炎热酷暑,还是寒冬腊月,风雨无阻,他都坚持每天早晨5:00起床,农忙时不到7:00就来到育种试验田,晴天头戴草帽,雨天身披塑料薄膜,将旱粮、蔬菜、药材、野草等植物DNA溶液导入水稻受体。这种技术不仅具有不改变传统水稻固有的遗传性状,同时把水稻品种有益的隐形性状转为显性。

经过20余年的进一步探索,准确掌握了一套新型花粉管通道分子育种技术。这套生物育种技术,在他的研究所使水稻育种变得更快捷、稳定,可控性强,安全、实用性更广泛。

目前已经育成一批带有目的性状的多功能的水稻新品系和稻种资源。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品系)在长相、产量、品质、功能、抗性、适应性等方面比原来传统水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如今他的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试验面积15亩,3000余份育种材料,2017年其中新品系101个,株系2080个,其他530分。分早、中、晚三大部分。早稻682份(个),其中新品系32个,株系580个,其他120份;中稻816份(个),其中新品系25个,株系63个,其他210份;晚稻755份,其中新品系36个,株系569个,其他150份;耐盐水稻458份(个),其中新品系8个,株系300个,其他150份。

在这些品系材料中,有9大系列高产水稻新品种(系)。

(1)、高产玉米稻新品系4个

其中高产特大穗早稻新品系早优517生早4 ,全生育期116天左右,该品系茎杆粗壮,叶片挺直,耐肥抗倒,特大穗,高结实,每穗总粒数350—650粒,结实率95%,中国网记者报道理论产量3000斤以上,2017年已获农业部保护。

(2)、耐盐水稻新品系3个

耐盐水稻育种,于2015年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海南大学林栖凤、李冠一从事耐盐作物分子育种研究,已经在耐盐蔬菜分子育种及分子生物研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冬在三亚何登骥研究员与海南大学林栖凤教授合作,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由林栖凤、李冠一教授提供的可食用性野生植物DNA导入三个水稻受体中,并获得导入的(远缘杂交)种子,从2008年起,林栖凤、李冠一负责种子DNA检测和部分育种经费,何登骥研究所负责在长沙作中稻种植第一代,当年冬季去海南三亚种植第二代,用盐池筛选出盐水稻单株,经5年春冬两季分别在湖南、海南三亚、凌水等地种植和筛选,获得18个耐盐水稻株系。2012年在江苏盐城农科院院本部试验区和金海农场分别用0.1%、0.3%、0.5%轻、中、重三个代表类型进行试种,从中选出海湘030、海湘121、海湘119三个品系(组合)。

一般水稻耐盐极限为0.06%—0.1%。

2013年在江苏盐城大丰市金海农场,盐份浓度为0.3%—0.35%条件下,对来自全国16个品系(品种)进行中试,展示中何登骥选育的耐盐新品系“海湘030”表现最为突出,熟期适宜,茎杆粗壮穗大粒多,长势旺盛,落色好。

2014年江苏省大丰市金海农场示范种植盐水稻100余亩,其中“海湘030”种植50多亩。2014年10月21日,江苏农科院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在盐城召开耐盐水稻新品种现场观摩评议会,有武汉大学、沈阳农大、海南大学、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长沙县登骥生物技术研究所、盐城市农委等20多位专家和领导,新华社、新华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的代表参加观摩会。各耐盐水稻普遍长势良好,群体整齐一致。现场对“海湘030”大面积种植测产,“理论产量为403.4公斤/亩。

来自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陈绍清副教授,沈阳农大陈温福院士,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盐城市农委王甫同推广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现场鉴定: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海南大学合作项目、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等单位育成的一批优质、高产、耐盐水稻品种(系),在沿海滩涂种植表现好的耐盐性,具备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建议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立项支持,加快开发利用。

(3)、富硒水稻新品系生早2个、生晚1个

育成的富硒新品系生早2,于1997年提取可食性富硒作DNA导入湘早籼27,获得0代种子,1998年早稻种植第一代,2005年第8代稳定,2016年参加品比实验,经湖南省农科院稻米制品检测中检测,精米中含硒量0.095mg/kg,国家富硒稻米标准(0.04mg/kg—0.30mg/kg)。

育成的富硒新品种生晚1,2016年12月国家(北京)食品研究所检测,硒含量0.087mg/kg,符合国家稻米标准。

(4)、低吸收镉新品系2个

低镉新品系生早3 、于1996年6月提取可食性低吸收重金属镉作物DNA导入早稻85—183,获得0代种子,1997年早稻种植第一代,2004年第8代稳定,2006年—2014年继续选育,2015年—2017年参加品比试验,亩产796斤为中上水平。精米实测镉含量0.099mg/kg (国家含镉稻谷标准要求0.2mg/kg)。

低镉新品系生晚5,于1996年8月提取低吸收重金属可食性植物DNA导入湘中籼2号,经多代选育而成。于2017年晚稻品比,亩产1150斤,比对照增产15%。经湖南农科院稻米制品检测中检测,镉含量0.019mg/kg。为低吸收晚稻新品系。

(5)、香稻新品系2个

香稻新品系生晚2,于2001年用广东省农科院水稻品种奇妙香做父本,湘晚籼17号作母本进行杂交,多代选育而成。

香稻新品系生晚3,于2001年提取晚稻新品系5602总体外源DNA,导入湘晚籼17号,经多代选育而成,2016年品比,亩产1308.5斤,比对照天优华占增产18.4%。穗大粒多,熟期适合,产量高,米质优,香气浓。

(6)、再生稻新品系列1个

再生稻新品系生中2,利用可食用稗草DNA导入湘晚籼5号,2005年,桃江县马家坪等地试种120亩。一季亩产1116斤,再生二季662斤。更可贵的是再生稻是粮食酿酒的优质原料,每公斤稻谷,可出50度以上谷酒一斤,口感好。

(7)、旱稻新品系4个

生旱1,由巴西旱稻导入沈阳矮高粮,2017年品比试验,亩产928斤,米质好“A”级。旱优705,由原中优616,导入冬巴茅育成,2017年稻田品比试验,比对照黄华占增产10.2%。旱优晚8138,由6晚8179导入冬巴茅育成。2016年在常德市桃源县沙坪镇赛阳村试种3.6亩,平均亩产825斤,用水量为当地水稻用水五分之一。适合我国山区和北方旱地种植旱稻的新品种,可直接解决当地农户主粮问题。

(8)、饲料稻、米粉加工稻新品系3个

饲料稻早优732,由湘早籼24,导入湘春豆18号,蛋白质含量12%,出糙米率81%,亩产550公斤。

米粉稻,早优719,由湘早27号,导入蚕豆DNA,亩产1046斤,米质中上。米粉稻原晚优704,由沈农265,导入蚕豆DNA,全生育期113天左右,2017年品比试验亩产950斤。

(9)、北方直播粳稻新品系5个

在北种植现有北方稻需温室育秧,育秧成本费每亩达550元,而且风险大。不利于大面积种植推广。2011年何登骥启动了北方直播粳稻生物技术育种研究。

2014年、2015年连续2年在湖南长沙用北方粳稻品种稻花香作受体,导入南方籼稻DNA,精选生育期在105—120天的籼粳交或偏粳型的直播新粳稻品系。2014年5月17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直播试种现有的早、中熟早稻新品系52个,经观察实收5个新品系。

2017年分别在湖南种植100亩、在黑龙江省密山市、五常市,山东省济南等地同时进行小面积试种,表现突出。即北粳1、6晚8242,北粳2、7晚8180、北粳3、6冬1664、北粳4、6冬4017,北粳5、密山8、原6早8070,7早8074。其中北粳5、密山8,原6早8070,7早8074,中试几十亩,今年在湖南长沙早稻品比试验亩产1191.7斤,为早优630代表型。属含富硒籼型稻,细长粒,米优达“A”级。

2018年在黑龙江省密山、通县、宝清等地种植16个北粳稻,共154份新品系。受到黑龙江省神农大禾公司重视,表示合作推广。

何登骥成功地把其他农作物、植物DNA导入水稻,培育出一个个新型品种(系)。培养出来的新品种不仅在提高米质上取得骄人成绩,而且在人们食用后发挥出多功能作用。这些稻米,有的可以增钙,有的可以补硒,有的可以降糖,有的可以养颜,有的可抗癌,增强免疫力。如他培育的保健品种“中优634”,含有大量的苦荞成份,苦荞不仅可以降糖,还有一种特殊成份叫“生物警察”,专抓体内致癌基因—自由基。人们食用了这些稻米,就象给自己身体注入了“长寿基因”、 “健康基因”、“美丽基因”。
(m.taikS.com)

任何收获不是巧合,而是每天的努力与坚持得来的。

2018年6月25日和7月11日,院老科协副会长丁超英、涂武飞与笔者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来到何老师的试验田,试验田有5亩多地,3000多份材料。苦瓜稻、荞麦稻、蒲公英稻、玉米稻、东瓜稻,芦苇稻竟相争艳!

金黄的谷粒,绿叶青杆交错在一起。有的已经收割,有的叶青谷黄挂满穗头弯下了腰。有的在抽穗,有的在灌浆,有的刚扬花,有的还是青苗。

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位令人敬佩的老科技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这天气温达36度,天上没有云彩,大地没有微风,草木纹丝不动,稻田水汽蒸腾。只见何老师头戴一顶小草帽,一双高筒雨鞋,身背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若干小纸袋与吊牌,一支铅笔,一个记载本,蹲在田里数禾篼,看穗子,数谷粒,鉴定植株。对表现好的摘下穗子,套袋考种。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裳,稻叶刺伤了他的手臂,引起奇痒难受,胳膊起了很多疙瘩。在高温高湿的稻田里,工作3个多小时,没见他喝一口水。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休息,忘记了喝水。

傍晚7:00钟左右,我们离开建议他一同回家,他说:还要把今天的活干完才能回去!

我们看到,何登骥老师做梦、追梦,圆梦付出的坚辛劳动,就像一个大国工匠,圆着农科梦!

2018年7月19日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