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高校涌现更多“大国良师”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让课堂具有真金白银的分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以德施教,努力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日前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上,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荣获教学大师奖,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等8位教师荣获杰出教学奖。(11月22日《中国教育报》) 在林毅夫、郑泉水等“大国良师”身上,集中体现出三种特质。 其一,始终在专业课程、专业学术中如痴如醉,不因职务高低或晋升与否影响专业热情。“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职务头衔高低,他们始终活跃在本科教学一线,树立了教学大师的标杆。”一批“大国良师”对待专业学术的态度,不但突显出他们非同一般的学术良知,更折射出他们矢志不移的人格操守。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刷之下,在功利浮躁充斥社会生活之时,这种良知和操守更加难能可贵。正是有这样的良知与操守存在,才会有学术大师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才会有中华文明的万古常青。 其二,耻于按部就班混天度日,创新精神如同血液在身上流淌。林毅夫等教授们,教学科研不再停留于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与继承,而是立足于时代的风口,对相关学术问题给出现实的解答。创新是民族发展、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一个人即便学富五车,假如没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那么,工作乃至科研都只能原地踏步。反之,哪怕古老的课题,也会赋予其鲜活的时代内涵。 其三,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大写的人格,无愧于“身正为范”。才干与美德是公民立身处世的根本,德才兼备的人越多,社会越有活力,也更加美好。高校教师本身“学高为师”,再加上人品高尚,必然吸引莘莘学子见贤思齐,国家必将有千千万万的贤士达人前赴后继。 高校需要“大国良师”,“大国良师”将提升“桃李满天下”的含金量。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子,在高校读书进修,主要从三方面丰富与提升自己:一是提升求知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靠老师引导多一些;而到了大学,学生已经长大成人,学习靠自我引导多一些,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也。尤其在专业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研究路径以及研究深度等方面,都更多呼唤学子自身的主体意识。二是涵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几乎没有哪一种学科或专业不经过创新就能继往开来,创新也总是贯穿于高校学生的求知学习全过程。比方说,专业课程可能存在解答的新路径;专业实践,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操作方式,这都需要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自身悟性,去进行大胆摸索。三是修身养性,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能力与品德对于人来说,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有能力可以干事创业,有品德才有凝聚力,从而团结更多人同舟共济。高校有“大国良师”,学子求知与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品德修养就有了方向,有了路标,也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旦求真知、创新能力强、品格芳馨的人多起来,这个国家、民族或社会必然欣欣向荣,也更加和谐美好。 愿高校涌现更多“大国良师”!(涂启智) 摘自: m.taik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