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自造读后感精选

原创美文2021-12-19146举报/反馈

  《自造》是一本由陶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造》读后感(一):工作中体悟人生

  人生,何为重要?以何为之重要?这是困扰很多哲人的问题,相应地,也被业内多人解答。哲人们惯常用的元理论和本源思想体系十分抽象,不接地气。对此,各行各业的“思想者”用他们的语言诠释着这个古老的命题。本书的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陶勇医生,以趣味性十足的日常见闻,表达了健康个体的多方欲求。通过这些经历,不难看出,健康的身心,踏实的生活,认真的经营,勇敢的面对是健康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

  这本书适合放松的时候品味一番。

  《自造》读后感(二):“向光而行”

  2021年12月12日 周日

  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陶医生这本新书。毕竟不是专业作家,陶医生的行文有点碎,读起来有生涩感。读到后记,他坦诚写到这是他在工作与生活的碎片间隙,随时记下的所思所想,“零打碎敲”“零存整取”创作出来的。嗯,真诚质朴的文字,总是能打动人的。

  陶医生说:理想主义的人更“贪心”,他们要的是自己内心的满足。

  这个礼拜日,很满足。

  《自造》读后感(三):爱,可以治愈一切苦难

  你有没有听说过“创伤应激综合症”?

  简而言之,它指人在经历过身体或精神上的重创后,会有较长一段时间采取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等症状。

  《自造》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勇医生的第二本书。他曾在2020年遭受了一场无妄之灾,面对医闹的暴力致使他遭受生命危险,和无法再继续为患者做手术的双重打击,在亲人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鼓励下,他以积极心态迅速走出事件带给他的阴霾。他坦言:自己虽不能亲自为患者做手术,但可以用科技这把更厉害的“手术刀”为病人带来光明。他很感谢那些鼓励他的患者朋友给予他无私的爱,让他觉得没有什么坎是越不过去的。

  一、这本书里有真情实感的分享

  尽管作者并非是一位专业作家,但读者依然能从书中读到通透温暖的文字。这本书是作者以眼科医生的视角分享他“活出味来”的感受,他将职场故事,生活趣闻,医患之间的感情………一一呈现给读者,在《神奇走廊》《真心换真心》《自造人生观》等篇章的叙述中,读者能感受到一位外表温文儒雅,内心平和坚定的医生轮廓,他的字里行间描述着积极向上的人生历程,这也是他不断走向本真自我的实践之旅。

  二、这本书里有哲理的漫画

  这本书里的漫画是由风趣幽默的“跨界漫画家”林帝浣创作的。熟悉他的读者都知道,他创作的漫画风格简单质朴,温情的文字极富哲理,他将人生的思考,生活的琐碎,恋爱婚姻的浪漫以形象有趣的形态展示,他的作品是疲劳时的慰籍,开心时的欢愉……其中《要是没点自我安慰的本事还真活不到现在》《爱与被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比寻找温暖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一盏灯火》……简直就是对抗人生压力的小幽默,满满的治愈系啊。

  三、这本书里有口语化专业的知识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为读者“翻译”了一个个生涩难懂的医学术语,比如:“老年性黄斑”“糖网”“白塞氏病”……读者可以了解到很多医学常识,及医患之间的交流技巧,例如:《能吃能睡,没心没肺》《病急乱投医》等篇章,让普通人感觉医院和医生不再那么生硬高冷,同时也拉近了与医生的距离。

  作者虽饱受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 ,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笑对苦难”“忘掉悲伤”的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读者可从《自造》里了解到作者的专业技术和博大的情怀,如今,“他依然可以大步向前,无畏困惑”。他的这种“医者仁心,向光而行”的境界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借鉴。

  《自造》读后感(四):“人最可怕的,不是衰老,不是贫穷,而是变得平庸”

  陶勇医生在《自造》的后记中说,这本书是“一个眼科医生的碎碎念视角”。

  这话无疑有自谦的成分,虽然本书由一系列散碎的文章组成,但在这些文章中,我们时刻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职业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自省。

  在思考和与自省的过程中,一些想法出现了,而“自造”的过程,就是将这些想法整合为“适合自己的人生观”的过程。

  书中提到了很多道理,有些是我们经常见的道理,但这本书并不是为了说教,而是在于分享。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及,我们需要的是“自造”专属于自己的人生观,而不是将其他人的话作为参照,奉为圭臬。

  因此,《自造》这本书是不可复制的,作者的本意也并不在于让人复制他的经验。对我们而言,《自造》的价值在于,借助它完成我们自己的“自造”。

  自造这个词颇为生僻,在本书中,指的是“自造人生观”。书中说,“在这样一个祛魅的年代,人们需要一个自己发掘出来且长期适合自己的人生观。”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祛魅”的说法。当科学为现实祛魅之后,我们不再会被迷信蛊惑。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陷入了信仰缺失的“虚无时代”。科学推翻了上帝,但科学本身并不足以取代上帝成为信仰,因此围绕在现代人身上的一个难题是:我们该信仰什么? 寻找自己信仰的过程,意即“自造”的过程。

  在本书中,陶勇医生分享了许多他在问诊过程中遇到的案例,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将自己的职业作为窥镜,找寻到自己的价值感和人生的意义。

  “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和人生的意义”这句话我们在教科书上很常见,甚至就连陶勇医生在本书中提及的一些道理和观点也是我们平时常见的。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些话、这些观点是否常见,而在于我们能否真正明白并在现实中践行这些道理。

  《自造》中陶勇医生写到一句话,“不要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而应该用别人喜欢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这个观点很浅显,但却很难做到。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最常忽略的恰恰是别人的想法,我们一方面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愤愤不平,但另一方面又常常不理解别人。

  王朔在《我是你爸爸》中写,“谁要对我不好,我没意见,不受也得受。但你要对我好,就得像个好的样子,一点儿不讲究,只觉得自己好心就可以胡来——呸!没人稀罕!”

  从《我是你爸爸》到《自造》,这样浅显的道理我们早听过无数遍了。然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这些道理却是截然分裂的。

  有人问,为什么听过了许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正在于此。

  “自造”人生观,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却并不容易。

  我们当下的时代,似乎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所拥有的,是前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我们可选择的,是前人梦寐以求的。

  然而在《自造》中,陶勇医生借用学者刘擎的一句话,“现代人拥有自由选择信仰和理想的权利,但这种自由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

  是的,在当下,我们常常因为拥有太多选择而不知该如何选择,结果等同于没有选择。我们被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搞昏了头,这也正是我们迷茫的原因。

  针对当下的社交和网络环境,陶勇医生在书中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有一个观点非常新颖,引人深思: 吃瓜群众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也被误伤了,成为既不知道自己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又不知道如何看待他人行为的摇摆生物。

  我们以为吃瓜会给我们带来快感,然而当快感褪去,还剩下些什么?一系列无效的信息在冲击着我们内心所坚信的东西,一次次吃瓜,一次次信仰崩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信任,陷入了怀疑和迷茫的境地。

  而要想摆脱迷茫,“自造”是唯一的办法。

  这个词或许有些新颖,但它的含义我们早已明白,我们需要“自造”人生观,需要找到自己的信仰。

  在这本书中,陶勇医生将他的从医经历、人生故事和他所读过的书串联在一起,完成了他“自造”的过程。

  或许我们会觉得本书的语言并不精妙,然而这背后透露出的思想观却值得我们借鉴。陶勇医生不是空洞地将旁人的思想学说转述给我们,而是他先将这些思想和他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自造”他自己的人生观,然后和我们分享这样一件事情。

  他吸收思想,而不是被思想占有。他自造生活,而不是服从生活。

  《自造》读后感(五):“能吃能睡,没心没肺”才能过得畅快

  这是一个焦虑横行的时代:

  网络的发展让信息传播得飞快,打开手机,各种真伪难辨的信息几乎不加筛选的涌了出来。

  有的人炒股暴富,有的孩子跳楼自杀。人们一边为自己不能一夜暴富而焦虑,一边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担忧。

  很多销售学的书都指出:恐惧和担忧,是影响客户购买的主要情绪,所以为了销量,商人们开始不停的制造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焦虑要为大多数的精神疾病承担责任。

  可焦虑产生的并非只有精神影响,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情绪也会引起躯体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减轻焦虑,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为了解决焦虑,有的人提出要打满鸡血、迎难而上;有的人认为应该躺平,以逸待劳。然而很多人采取的是时而迎难而上、拔足狂奔,时而以逸待劳,原地喘息,这样不仅不会找出解决焦虑的方向,反而会因为跑跑停停而岔气。

  如何战胜焦虑,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的新书《自造》给了我一些启示,用陶勇老师的话说,是“给出了一些解题思路”。

  1. 这是一个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时代

  现在和我们父母那一辈的人,生活有很大的不同:科技的进步,使可从事的行业多了很多;经济水平的发展,使生活方式有了很多变化。

  从前只有那么几个选项,现在选项各种各样;从前吃饱穿暖是主要考虑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则更多的考虑兴趣爱好,和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前选择了几乎就要确定人的一生,现在却可以多加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路。

  2. 没有一个标准的公式可以适合所有人

  选择多种多样,年轻人的想法多种多样。女孩子可以喜欢玩具枪,男孩子可以留长发。上大学要挑选专业,不一定只以好不好就业作为标准;同样的一位医学博士,可以活泼诙谐,也可以老成持重;可以偏重临床,也可以投身科研。

  3. 自造人生观,以逻辑自洽
(m.taiKs.com)

  陶勇老师举了个例子:有一位眼科主任平时喜欢攒局,每次都不怎么说话,只是笑眯眯的看着别人说。愿来,每次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听一听大家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舒心的事情,他就舒服多了。

  在我们普通人眼里,眼科主任必定得博士毕业,一帮的年轻医生都仰仗着他,不但会治病,还会写论文,妥妥的人生巅峰。

  可事实上,无论处在人群中的哪个位置,都会有心情不好、焦虑郁闷的时候。

  情绪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没有必要以别人的成就来要求自己,也无需用别人躺平的人生来安慰自己。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够逻辑自洽,就是最恰当的人生观。

  关于陶勇老师的新书,其实有很多的亮点。

  1. 科普

  陶勇老师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很多医学概念:糖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白塞氏病、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近视的原理、干细胞等等。

  除了医学概念,陶勇老师也介绍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今年大火的元宇宙,我始终没弄明白是什么,万万没想到,被一位眼科医生给科普了。

  2. 霍皮族有一句谚语:谁会讲故事,谁就能统治世界。

  陶勇老师无疑是讲故事的高手。

  《自造》这本书,由24个独立的篇章和最后的来信与回信组成。

  这24个篇章,每一个都能自成一篇,放在一起又可以相互参照。

  每一个篇章里,都有一两个小故事,用作引出观点,或者作为观点的佐证。每一个故事都讲得妙趣横生,所以我在想,陶勇老师一定是一个内心温暖的人,因为哪怕内心有一丝的阴暗,都做不到把那些并不轻松的故事,用轻快的语言写下来。

  在读这本《自造》之前,我是读过陶老师的上一本书:《目光》的。那本书是在陶老师遭遇不幸之后,由朋友帮助完成的,每次去读《目光》,我都忍不住掉泪。为陶老师的遭遇、为帮助过陶老师的人、也为那些身在泥沼却心怀善意的人。

  读《自造》,却常常让我笑出声来。陶勇老师的文风自成一家,都是浅显的句子,却十分有趣。从第一篇开始,就让人觉得豁然开朗,关于如何克服自己的负面情绪,给了四个方向的选择。这在一个制造焦虑,或者试图用一个焦虑打败另一个焦虑的世界里,是如此的难能可贵。

  陶勇老师自认这是一本并不精密的“工具书”,我认为定位非常准确。确实,很多人生中的困惑,在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解答,比如如何看待选择、如何理解疾病、如何面对负面情绪。全书大量的内容是在讲医学,但是又不是医学,医学是引出人生哲学的切入点,所谓一法通万法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假如你的生活有很多的困惑,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

  如果没有时间读的话,那么引用书中的一句话送给你:“能吃能睡,没心没肺”,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