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节俭之道
对于父亲那一辈的人来说,节俭就像是一份时代的印记,始终牢牢地刻在潜意识里。 父亲的节俭之道可概括为两种方法:开源、节流。 我的家旁就是一个垃圾箱。父亲每天回家的时候便会靠过去瞅两眼,看到有还能用的就带到家里来。按摩器、电蚊拍、手电筒……每捡到一个,父亲就会和我夸耀一番。“你看我拾到的这个怎么样?修修就能用,又能省下一笔钱!” 这便是开源,取他人之有余而补己之不足。此外,它还依赖着亲戚的赠予。在家族之中,衣服是流动的财产。我身上的衣服就是表哥穿剩下的,等我穿不下了,它们又将被穿在我表弟身上。“衣服能穿就行了”,这句话也渐渐组成了我的价值观。虽然衣服不断褪色、泛白,但谁又能说这样的衣服不够温暖呢? 节流则分为三个方面:米、电和水。 在我家,水循环的体系构建得完整而成熟。父亲准备了七八个桶,用来装雨水、洗菜淘米水和洗衣水等。其中的一部分用来浇地,剩下的便用来冲厕所。 米和电没法循环,只能节省。盛饭或者夹菜时,米粒或菜偶尔会掉到桌子上,如果桌子不太干净,或者夹了几次还是夹不到碗里,我就会舍弃掉。父亲看见了,就会默默伸出筷子,夹起来吃掉。 父亲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挑过大粪种过地,与土地和庄稼靠得很近。一株麦子的弯腰与一粒米的诞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饱含想象力与生命美学的过程,但对父亲而言,却意味着脚底磨泡、筋疲力尽的生活。所以他见不得一点儿浪费,即使已经过期了的食物,只要没有变质,就囫囵吞下,然后嚼点大蒜,配些白酒杀菌。 不过电就没法代为消化了。父亲便开始分割白天黑夜,以及四季。几十年的底层生活,让他养成了一双明亮的双眼,虽然老花,却可以抵挡黑暗。只要不是做精细活,他就坚决不开灯。家里的一切已经在他的脑海形成了清晰的地图,手和脚就是行走的视线。 父亲的节俭宝典里,是没有冬天这个词的。夏天,不开空调没法睡觉,冬天就不同了。父亲在身下铺一层被子,身上盖两层被子,再把军大衣和毛衣等铺在上面,提前缩进去捂被窝,这样再冷的冬天都可以温暖地度过,即使雪花染白了鬓角,也不会落进岁月苍老的骨头里。 客居他乡,异地求索,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这时才发现账本是多么难念的经。曾经觉得有些小气的父亲,如今成了我请教节俭经验的宝库。怎样把钱掰成两半用,是属于生活的高考,而父亲便是其中的优秀毕业生,甚至,有了成为出卷人的资历。父亲的节俭之道也成了一本秘籍,将在我家代代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