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虽老学未央
老年大学是个好地方,六十余岁的在这里就是年轻人,完全不觉得自己老了,尽情发挥自己的爱好。有的背起相机满世界的跑,有的放声高歌,有的翩翩起舞,此外,长跑者有之,冬泳者亦有之,生命里依然充满希望。 可是,衰老是人生不变的规则,学员们到七十有余时,腰、腿、眼皆会有明显退化。此时,老学员们便只能看着新进来的“年轻人”风光了。于是,七十有余者便从动向静转变。他们更多地与琴棋书画相遇——写诗文者,学历史者,研究家乡变迁者,品研家乡美食者渐渐多起来,且越学越感到学如海知无边,恨不能多学一些再多学一些。 有次, 我在老年大学图书馆读报,看见一耄耋老人在读厚厚的史书,并仔细地做了摘录,字迹工工整整。 问其何用?答曰,制作卡片资料,写文稿时查阅会很方便。又问,当今用电脑手机查资料极为便利,为何用老法?老者说,习惯了。也就是几句对话,我们熟悉起来,一见如故,谈了许多写作心得。老者临走时像老友一样与我握手告别,并约好有机会再叙。 我也曾在行走的团队中,背着个相机从北疆沙漠到南海沙滩,长城长江、黄山峨眉,拍坏了相机,磨破了皮鞋,成功的作品虽寥寥无几,却常以电脑里塞满了旅行的足迹而引以为豪。不知不觉中,我学摄影竟已十年有余。 在感到体力大不如前后,我也任性地学起了文学与诗词,不时地写点文字,发到群里凑个热闹,虽不成文,但觉快乐。 老年大学有个文学社,有一本校刊名为“常青树”,近又隆重地成立了老年大学作家协会,《京江晚报》“银潮周刊”是我们的挚友,有了这些平台,爱好写作和阅读的人走到了一起,参观、学习、讨论、写稿,一片生机盎然。 奋斗一生,每个老人都有故事,回忆往往成为最好的素材。我们一生的轨迹既印证了建国七十年,又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忆往日看今朝,诸多同学文思泉涌,晚情飞扬。 学习是快乐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要有心情,管它古稀与“猫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