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随笔美文 >

随笔美文

镇江缘会东坡

随笔美文2022-01-1176举报/反馈

中国文人是一个纠结的群体,他们身怀报国济世的理想,却常遇现实残酷而不得实现。他们因此而失望苦闷,甚至沉沦而一蹶不振。而苏东坡,却是少有的豁达者。他能主动为内心松绑,随缘自适,在从政之外,而为诗人、书法家、酿酒师、琴师、吃货……一个快乐的生活艺术家。

苏东坡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来到镇江留下了一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短短几句,精炼概括了自己一生的遭遇。

他为何把自己非凡的一生,用这么浅显的诗句予以总结?并把这篇“人生总结”在镇江书写?我的镇江之行,把这个问题装进了行囊。

到达镇江,一场始料未及的冷雨席卷而来。然而兴致是热的,便冒雨径直而往金山。那首《自题金山画像》,是苏东坡给我绘制的镇江旅游地图。

雨中的金山多姿多彩,夹道的梧桐伸展着这座1600年古寺的悠长,微波荡漾的湖水有柔丝细雨轻轻的抚摸,花径迷离,鱼翔有趣……但这些,都没有让我分心。我用目光把佛祖膜拜,我用仰望把慈寿塔欣赏,我急切的脚步似乎是为了某种追赶。是的,我要去追寻千年前的“金山画像”,我希望能站在苏东公“问汝平生功业”之处,去感受那个场景、那份心情、那个岁月的温度。

脚步匆匆,穿过弥陀的笑容,沐着佛祖的目光;心怀忐忑,踏着东坡先生曾经攀越的台阶,来到金山的黄墙铺排的妙高台山,我驻足了。这里,就是苏东坡在镇江的栖身之所。它应该是多么的显赫,它却是如此的孤寂。登山的游人只是这里的过客,几乎没有人把它注意,连墙上深深刻印着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行都没人在意。

苏轼曾多次游金山寺,并写过很多与金山有关的诗词之作。曾几何时,他在僧侣的诵经声中提笔录经;暮鼓一敲,他又在伽蓝的夜色里酣然入眠。无论是在他平步青云之时,还是在他遭遇不幸贬谪之际,只要一置身镇江的山水之间,他就会让脚步慢下来,让心静下来,怡然是他,恬淡是他,飘逸是他!

即使是在走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选择了来这里跟自己的人生告别。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苏东坡遇赦,从儋州北返。此时的苏轼已年逾花甲,病痛缠身,已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光不会多了。镇江,就像他永远不会忘记的朋友,他有许多的话要对“朋友”倾诉。这最后一次的镇江行,他有人之常情的留恋与不舍。在金山寺中,好友李公麟为他画了一幅画像。画中的他端坐在岩上,一条藤杖斜横膝上,头上戴着当年轰动一时的“子瞻帽”,双目明朗,神态安详。苏轼望着自己的画像,之前的光辉岁月以及死里逃生、万里北返的贬谪生涯,于眼前一一浮现。他百感交集,在画像旁边提笔留字,短短《自题金山画像》,为自己坎坷飘零的一生作出了总结。

美丽金山,雄峙在长江南岸,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上妙高台,苏东坡在镇江的家园,终日间清风明月,远山近水。

有人说,山水是有灵性的。我相信!至少,苏东坡与金山的灵性是相通的。所以,苏东坡才会十几次来此与它相遇与感应:所以,苏东坡才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它惦记、与之惜别。
(m.tAiks.com)

我踏过先生曾经踏过的石级,沐着先生曾经歌吟过的雨丝,望着他目光中的莲花与长河,我似乎也多了份淡然与安宁。这是苏东坡的滋养,这是镇江的恩泽!

出了金山,我决定今晚留在镇江。缘会东坡在镇江——我希望能等到雨歇后的晴空,我相信也会等来如苏东坡一般透明的月色。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