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网

首页 > 说说美文 > 原创美文 >

原创美文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1000字

原创美文2022-01-20136举报/反馈

  《茅盾讲中国神话》是一本由茅盾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一):何谓神话和中国神话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

  据说研究神话比较出名的是袁珂,我买了他好几本书,但是都没有读完。现在好像小学生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列表里有《山海经》,我还特地高价在当当买了一本《古本山海经图说》,但还是没有读,今年看看能不能翻出来看一看。

  其实说起来茅盾这本书写的比较早了,里面的研究成果我估计应该也有一些问题,不知道为什么编辑和出版社会大力的推出这本书,可能是为了给大家普及神话的常识。书里后面几篇文章里,茅盾自己说前面发表的文章里的看法,大多已经改变了。

  总体而言,这本书主要着力在几个点上。

  第一个就是神话的定义和界定,茅盾认为神话是有着严格的界定的,应当是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不理解,而编造出来的有关神的故事。凡是与真实的人有关,或者与真实的历史有关的,都不算做神话。后面经过文学加工的,也不算做原始的神话,需要刨根问底来将原始的神话剥离出来。

  第二个就是中国神话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几部分。几部分有一定的区别,而且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但流传下来比较完整的是中部神话,也即《楚辞》中所包含的大量的神话内容。

  第三个就是中国神话为什么没有像北欧、希腊那样流传的多。茅盾认为是孔子在整理编纂古代文献和诗歌的时候,采取了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对后续造成的巨大影响。使得北方将神话历史化,从而改编原始神话,造成不能传世。

  第四个是对一些神话文本的分析和考证,包括《山海经》等等。主要是分析哪些是最原始的神话,还有一些神的名字,哪些是伪作等等。

  不知道为啥,现在对于这些细节的考究特别的没有兴趣,看不懂也看不下去,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实在是太差了,读完没几分钟就忘掉了,所以就想看自己能看得懂觉得有用的分析,而不是一些细枝末节的考究。

  中国的神话现在在文化上的影响,应该说感觉跟西方是没有办法比的,西方动不动就引用古希腊神话里的故事和人物,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会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但是中国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用到的典故和故事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二):溯古求源,神话绝非无稽之谈

  神话,自古便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大部分,它更多代表华夏一族史前文化,文明的形成。远古时代,人们无法从自然规律中解释某些现象,从而便产生神话这一文化支脉。灵智初开,万物开始孕育,神话便是文明诞生的必然产物,纵观古希腊与埃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口口相传,到文字记载,再到传承,其实神话不同于其他经典,有效且保存完好的文本是非常少的,我们大多数了解的神话故事,从晚期的搜神传、封神榜中了解到的,其实已经跟历前的神话截然不同,他们更多讲究的是故事性。从《山海经》、《楚辞》,到《聊斋》《述异记》《搜神记》千百年来,无数精彩诡谲的神和传说,都在慢慢产生,而产生必然对应着遗忘。在众多新神话演变时候,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其实被肆意修改,那么对于神话的研究与探索,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矛盾讲中国神话》是著名文学家矛盾的著作。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玄珠等。作为中国现代作家、文艺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设立者,中国神话学研究领域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在神话研究这一块,矛盾代表着严谨与探知的风格。矛盾说,本书是他企图在中国神话领域上做一次的探险,为什么要大胆的探险?读完本书,其实你会深深的感受到,中国神话的流传,有多么不不容易!早期的神话故事,其实绝大部分隐藏在《山海经》一书中,本书号称中国奇书异书的代表,虽然本书的产生、年代背景、创造条件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它代表着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你可以将它理解为最早的神话集。

  《山海经》里面所记录的文献资料,虽历史久远,但是对中国神话研究这一支脉,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书本,矛盾先生便是以《山海经》作为研究的立足点,他说早期的神话故事,《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的研究价值最高,而《庄子》、包括太史公司马迁的历记、许多儒家经典著作,其实都有失欠缺,不足以代表中国神话最初的样貌。

  本书作为中国神话的研究著作,矛盾先生文笔严谨,在引用经典与文献参考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对于每一则文献的典故、形成、考据,矛盾先生更多的是以论述的方式,所以我们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中间对于各种材料的解释、分析和征引都是为叙述方便而定,并不是为我们分析每一个神话故事的具体细节。这是一本大框架、大格局的书籍。所以如果对中国神话整个大脉络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读一读,感受感受中国神话的魅力!

  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文化组成部分,神话并非玄学,更并非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在中国文明的研究历史上,神话是重要的考究方向。了解中国神话,树华夏文明之根,溯古求源,这也是矛盾先生的愿望。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三):以《山海经》论证,中国式神话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神话作为人类早期最富幻想性的文学作品,千百年来在民间世代相传。远古时代,人类的认知水平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约束,因此,在早期人类同自然作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由于这种不可抗力因素的制约,想要科学、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各种自然规律和生产生活中的矛盾与变化,如宇宙洪荒的起源、四季日月的运行、山川河流的走势、潮汐火山的喷涌、洪水猛兽的危害、暴风骤雨的袭击等,这一系列让人感到惊奇、恐惧或神秘的自然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早期人类有理由将这些变化莫测的神秘现象的产生归咎于自然界被一个或数个至高无上的神指挥着、操控着,各种变化皆出自于神不可挑战的意志与权力。在人们的意识中,一切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都跟随着他们的想象而被形象化、人格化。其后,他们又从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造就的各种英雄人物,加之插了翅膀般奔放的幻想,从而创造出诸多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这就是早期神话的起源。

  中国现存最早的神话集名为《山海经》,它是一部讲述古代早期志怪的荒诞不经的奇书典籍,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神话集之一。至今具体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已不可考。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后人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书中记载了大量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其最早的成书可见于晋人郭璞的《山海经传》。

  《山海经》成书后,太史公司马迁认为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记》时不以其为参考,鲁迅先生也曾一度认为这是一部“巫觋、方士之书”。但时至今日,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虽然古老、神秘而怪异,却是一部具有相当价值的早期地理学佳作,这种观点的支持者,阅读了大量先秦时代典籍、多年来浸淫于神话研究的茅盾先生正是此中翘楚。

  在《茅盾讲中国神话》一书中,茅盾先生对历代著名学者关于《山海经》的见解一一做了阐述。以鲁迅先生为例,儿时的鲁迅只看到《山海经》里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随着知识与年岁的增长,他曾说“中国并无含有神话的大著作,其零星的神话,现在也还没有集录为专书的。我们要寻求,只可从古书上得到一点。”由此,《山海经》作为最早的中国古代志怪神话集,其学术与研究价值可见一斑。

  书中讲道,在茅盾先生看来,神话的保存与流传有着阶段性和地域性。《山海经》中的一些神话中固然存在着许多令后人难以接受、荒诞不经的内容,然而在后世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原始神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除了《山海经》,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也是书中叙述的重点之一。在中国上古神话的保存上,茅盾先生非常重视《淮南子》的学术和艺术价值。对于上世纪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是没有神话的民族这一观点,茅盾先生通过一系列中西方神话的比较,认为夸父和蚩尤这两个神话人物与希腊和北欧神话中的巨大族有着天然类似。不仅如此,茅盾先生在神话的研究和翻译上,十分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够结合中国神话外国神话的精髓,博采众长,真正在神话研究上做到了细致入微。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神话作为最早的民间文学也就得以代代相承,但同时也面临着不断被修改的命运。每一次保存都会添加上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定内容,于是乎,许多原本短小而质朴的神话故事逐渐脱离了其本质,变得具有说教意味,蕴含着中国早期朴素的智慧与粗浅的哲思。这也是茅盾先生将神话认为是中国文学萌芽的依据。

  《茅盾讲中国神话》读后感(四):希腊神话的主神是宙斯,那中国神话的主神是谁?

  《茅盾讲中国神话》是一本茅盾先生考证中国神话体系的小册子。这本书的内容写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距今近百年,其中的一些观点或许已经变得陈旧,然而茅盾先生考证的方法和过程依旧值得我们去了解,同时这本小册子读起来也很有些趣味。

  既然要谈神话,那免不了要给神话下一个定义。茅盾先生在书中给出的定义是:

  茅盾先生引用当时神话研究的结论,指出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讲述的是“神们的行事”,这些“神们”不是凭空跳出来的,而是“原始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之必然产物”。

  本书聚焦的话题虽然是中国神话,但茅盾在研究过程中却采用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方法,并引入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乃至于南非神话和印度神话来与中国神话对比参照。

  对于中国神话,我们都不陌生,女娲伏羲、盘古夸父、黄帝蚩尤,这些神话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我们都有所听闻。然而从神话的角度来看,中国神话虽然繁多,但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是研究中国神话的难点所在,也是研究者们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茅盾的这本书事实上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书中说这是一本“绪论”,是从整体性和全面性出发的概括性研究,并没有为我们讲述中国神话的具体故事。

  然而顺着本书的研究脉络,我们或许可以厘清中国神话的大概。根据茅盾先生的考究,他在书中提出,中国神话至少是由北方、中部和南方三支混合而成的。

  北方神话如女娲氏、蚩尤的;中部的如《东君》、《少司命》、《大司命》;南部的如盘古。

  对于这些神话元素的研究,矛盾主要参照两条路:

  其一,是秦汉以前的旧籍,从中搜剔中国神话的“原形”,重要的材料包含《山海经》、《楚辞》以及《淮南子》;

  其二,是秦汉以后的书籍乃至现在的民间文学,从中考究中国神话的演变。

  在茅盾看来,研究中国神话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材料的零星和匮乏,而是材料的庞杂。在秦汉以后的书籍当中,确实包含有许多神话元素,可那些神话往往被历史化、哲学化和文学化了,早已失之原貌,往往夹杂这原始信仰和佛老思想。

  如何从面目全非的神话故事中寻觅到中国神话的“原形”,这实在是个难题。

  本书中提到了西王母的例子,西王母的形象,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演化。

  在中国的原始神话中,西王母是半人半兽的神,“豹尾虎齿,蓬发戴胜”(《山海经》),是一位凶神;

  到了战国,《淮南子》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西王母由一位凶神变成了吉神;

  及至魏晋间,西王母被铺张成为群仙的领袖,并且是“年可三十许”的丽人(《汉武内传》),拥有董双成等一班侍女。

  从西王母的三次演变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原始神话向道教传说的转变。

  为什么神话会演变呢?在本书中茅盾也给出了他的看法。茅盾先生认为,“文雅”的后代人不能满意于祖先的原始思想而又热爱此等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因此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犷野面目,给披上了绮丽的衣裳。

  茅盾先生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解释”,在秦汉以后的神话故事中,往往充斥了后人的“解释”,故事因此变得更合理精彩,但同时也与中国神话的原始面目越来越远。

  上面说本书是一个中国神话的绪论,茅盾在本书中并没有展开讲述精彩的神话故事,但却对中国神话的主体脉络进行了多方的剖析与假设。

  书中有一章论述的是中国神话的“主神”问题。我们都知道希腊神话的主神是宙斯,并且还有以宙斯领衔的十二主神,这些众神构成了希腊神话的诸神世系。

  然而中国神话却不存在类似的诸神世系,现存的中国神话材料不能算少,但可惜是东鳞西爪,没有系统。

  然这并不是说中国神话没有系统,而是说现存的中国神话只是全体之小部,因此我们难以窥见全貌。

  但要想研究中国神话的系统,诸神世系是绕不过去的。茅盾先生在本书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假设:中国神话的主神是谁? 主流答案至少有三种:其一是伏羲,其二是帝俊,其三是黄帝。

  茅盾先生赞同帝俊的说法,因为在最原始的神话材料《山海经》当中,帝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而黄帝和伏羲的记载并不多。

  但即便茅盾先生认为帝俊可以作为中国神话的主神,关于帝俊的身份依旧存在诸多疑问。在不同的记载中,帝俊的身份成谜,或以为是黄帝,或以为是帝喾,或以为是舜,或另有帝俊?

  对于中国神话主神的研究是考证中国神话的关键所在,然而从本书来看,茅盾先生自己似乎也并不认为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m.tAiks.com)

  不同材料中不同的说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同时也让中国神话的诸神世系越发扑朔迷离。到底中国神话的原貌如何,恐怕还有更多的谜题留待我辈解开。

踩一下  ()  顶一下
打赏